单位名称 | 延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编纂地市志,促进社会发展。编纂市志、年鉴;协调、指导县区编修志书、年鉴并编辑发行。 | |
住所 | 延安市新区为民服务中心2号楼2楼 | |
法定代表人 | 石翠琴 | |
开办资金 | 10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5.16万元 | 11.0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延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延安市地方志各项业务圆满完成,工作亮点纷呈,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延安年鉴》全面改版创新,县级地方综合年鉴质效明显提升。今年,改革年鉴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责任编辑负责制,合理调整篇目框架,增加图照数量,完善检索系统,实施四色彩印,年鉴整体品位得到提升。截至年底,市县两级14部综合年鉴均已编纂完成,近期内全部印刷出版。近年来,全市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全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中取得较好成绩,《黄陵年鉴(2022)》获评全国一等年鉴、全省特等年鉴,《延安年鉴(2021)》获评全国三等年鉴、全省二等年鉴,《宝塔年鉴(2022)》获评全省三等年鉴。(二)激发部门专业志编修热情,挖掘整理地情资料,地情丛书成果丰硕。2月终审宜川县档案馆报送的《壶口志》,3月终审通过市水务集团公司报送的《延安黄河引水工程志》,5月、9月分别初审和终审通过市水务集团公司报送的《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志》,6月终审通过延安开放大学报送的《延安开放大学志》。12月,在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关于部门志、行业志、乡镇村志等以志命名出版物质量评定中,《延安市科学技术馆志》《青花砭采油厂志》被评为二等志书,《延安市水利志》《延安市车村煤矿志》被评为三等志书,《延安政协志》《延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志》被评为优秀志书。全市地情书籍出版工作成果丰硕,《延安时期的中医药史研究》印刷出版,延安黄河故事集《大河中流》《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已交付出版社审核。与西北局旧址管理处合作的摄影作品集《珍贵的瞬间》已定稿。(三)成立方志地情专家库,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和专家力量,进一步扩大地方志社会影响。4月,我中心组织召开延安市方志地情专家座谈会,截至年底,“延安方志地情专家库”已经扩充至50人。“延安地方志”微信公众号2023年共发布“方志论坛”“方志文苑”“诗咏延安”等栏目信息1229条,粉丝数量由年初的697人增长至1588人,增长了228%,阅读量达20余万次。此外,我中心网站全年更新政府公开信息27条、志鉴动态58条、通知公告10条、时政要闻140条。8月,创办季刊《延安史志》。11月,我中心开展征集家谱工作,目前已征集《韩氏家谱》《乾坤湾马氏家谱》《张氏家谱集》《韦氏家谱》等10部16册。(四)深化读志用志活动,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单位美誉度显著提升。今年,我中心向延安大学校史馆、图书馆赠送志鉴地情书2套106册,向新城街道办公学社区赠书30余册,与40多个省内外地方志机构交流志鉴成果。特色化打造市图书馆、宝塔区图书馆、延安学习书院3个地方志专区,为我市地方志“七进”工作打开全新局面。二、社会经济效益2023年,我中心出版《延安年鉴(2023)》卷是宣传、展示延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实现了记录历史、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审验的各部门志等为社会了解研究延安提供了一手资料,为新任领导赠阅的地情书提供了资政功能。三、存在问题(一)人才断层。虽然二轮志编修圆满收官,但在编修过程中外聘总纂、分纂的情况较为普遍,方志机构内部有编修经验的人较少,如黄陵县志办共10人,只有2人参加过二轮志编修;志丹县志办共10人,仅2人有编修经验;13个县区中,黄龙县档案馆、吴起、延川、子长在职工作人员中无一人有二轮修志分纂或总纂经验。除此之外,各县区中专职从事方志工作的人员较少,如吴起县档案馆有1人,宜川县档案馆有2人,洛川县档案馆有3人。地方志专职人员少,具有修志经验的更少,由此带来人才的缺失断层,青黄不接,是三轮志编修将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二)拓展性不足。除了地方志机构每年规范化、常态化的年鉴编辑之外,各县区在地情书籍、村镇志、专业志、方志馆等领域的开创性不够。一方面,在主观认识上,方志工作这些拓展领域,还未被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充分了解、认识,存在一定认识误区,在政策支持上缺乏力度。另一方面,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影响,方志机构推进地情书籍、村镇志、专业志、方志馆、村史馆建设方面缺少政策“抓手”,难以撬动和推动相关工作。总体来看,各县区工作推动力不够,导致各项拓展性工作开展滞后,举步维艰。四、整改措施(一)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全面加强党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强化地方志“官书”地位,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确保地方志事业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提高政治站位, 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尽职尽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投入到延安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全方位记录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记录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记录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等。(二)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找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方志工作的需求点,讲好延安故事,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文化公共产品,展示延安丰厚的历史文化,彰显延安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精神。突出“修志为用”的理念,让史志书籍走出书库,走下书架,走进机关、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社区、走进乡村,主动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五、下一步打算(一)继续推进《延安年鉴》改版创新,争创全国全省精品。一是提高年鉴质量。适时组织召开全市年鉴编纂工作培训会,对全市各供稿单位及县(市、区)地方志机构年鉴编纂人员进行培训,力求解决供稿质量参差不齐,供稿时间拖延问题,继续学习全国精品年鉴编纂经验,进一步完善篇目、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加强设计,整体提升《延安年鉴》(2024)质量。二是创优争先。指导全市地方志工作机构逐步开展县级地方综合年鉴改版提质工作,积极推荐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二)丰富地情丛书,扩展专业志丛,推进地方史、扶贫志等试点工作。一是做好地情书籍编辑出版工作。积极对接出版社,力争尽快出版《大河中流》《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严格审核把关《珍贵的瞬间》图册所录历史资料,发挥存史价值,为延安保留珍贵第一手珍贵影像资料。充分挖掘各种史料中关于延安的历史资料,编辑地情书籍《陕北古代历史纪闻》。二是推进专业志编纂工作。做好《宝塔采油厂志》《延安水环境治理公司志》等的初终审工作,加快推进《延安市检察志》稿件修改和复核工作,完成《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志》《对外大学开放志》印刷出版工作。(三)动员社会力量,提高地方志数字化水平,打造高质量史志宣传交流平台。一是用好用活专家库。积极开展互动交流,吸引更多地情专家加入地方志队伍,邀请他们参与到延安地方志、年鉴、地情书以及季刊《延安史志》、延安地方志微信公众号、延安方志讲堂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汇聚全市力量做好地方志工作。二是办好《延安史志》。紧盯时间点、严把质量关,高标准高效率完成稿件内容选取、校对、排版及印刷工作,将其打造成普及文化知识、交流地情信息、弘扬延安方志文化的重要载体。(四)开发“掌上方志”,提升官网质量。做好“掌上方志”系统构建工作,为大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地方志利用通道。借鉴其他省市地情网优秀案例,结合我市特色,形成官方网站改版提升方案,提高网站浏览量,全面开展志书数字化工作,常态化上传全市二轮志书、综合年鉴、高质量地情丛书及部门志、专业志,丰富地情资料库存书籍。五是改版“延安地方志”微信公众号。按照地方志工作性质和受众人群,继续调整充实信息内容,创新版面形式,增强微信公众号吸引力,努力营造知志、读志、用志的良好氛围。(五)深化读志用志活动,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作用。一是开展好面向全社会的读志用志工作。继续充实和宣传延安市图书馆、宝塔区图书馆和延安学习书院的延安地方志专区,并积极挖掘有平台、有条件、有意愿的单位,开辟新的地方志专区。二是继续开展“七进”活动。借鉴和延安大学深度合作经验,挖掘我中心和党史、文物、文旅等文化机构合作机会,继续为机关、企业、农村、社区、校园、军营赠送志鉴书籍,提高志鉴覆盖面和知晓度。三是继续与全省全国地方志工作机构开展志鉴书籍互换交流活动,丰富我中心志书年鉴库藏,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史志资料。四是办好庆祝单位成立40周年系列活动,全面总结宣传我市40年地方志编修成果,激励全市方志人立足新起点、携手启新程,共创地方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