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榆横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榆横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对区域实行规划、建设、管理。组织实施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审核申报入区项目,财政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工作。 | |
住所 | 陕西省榆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大厦 | |
法定代表人 | 张军 | |
开办资金 | 10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84409.18万元 | 329597.9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榆横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公益 | 从业人数 22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3年主要工作(一)壮大优势产业。立足园区产业基础和科技资源优势,统筹布局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及现代服务三大“区中园”,重点发展烯烃新材料、装备制造、氢能、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以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分工清晰、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推动主导产业聚集成势、做大做强。(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成立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与市国资委、市发改委等单位深入对接改革政策,向市内外国有企业学习改革经验,在原有区属国企的基础上升级组建注册资本55亿元的高新控股集团,搭建科创建设、城市运营、产业发展、文化传媒等四大板块二级公司构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三年内打造资产规模突破200亿、主体信用评级达到国内AA+的现代国有企业。(三)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秉承“提前介入、跟踪服务”的理念,采取“一企一策一人”的方式精准帮扶,全力推进入区项目建设。建成投运艾科莱特10万吨抗氧化剂催化剂、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航天宏图无人机生产研发基地、延长30万吨CCUS、城投佰盛10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期、中易建智慧绿色能源新型产业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装备制造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标准化厂房、高新技术产业园等3个项目向上争取3.83亿元债券资金通过财政部审核。全省第二季度重点项目现场观摩团分批观摩榆横工业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兰石化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全市一、二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均在高新区举办。(四)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园区发展的战略支撑,以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激发调动蕴含在各阶层的巨大潜能,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水平迈向新高度,着力培养和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推动人才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形成强大的创新资源供应力。(五)聚焦重点产业抓招商。聚焦烯烃新材料、装备制造、氢能、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坚持“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驻点招商,制定招商引资产业发展规划及三年行动方案,参加煤博会、氢能大会、第七届丝博会等大型招商活动7次,组织榆林市烯烃新材料产业推介会和圆桌论坛,全年自主招商200余次。(六)做实做细民生事业。坚守为民初心,办好高新特色教育,以创文和国卫复审为抓手,推进城市建设,投资1.5亿元实施榆马大道绿化改造、榆溪河生态长廊排洪工程、高新一中人行天桥建设、墨金苑广场提升改造、交通安全设施提升、路灯人行道及路沿石维修维护、公厕建设等重点项目,城市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实施东环路、兴达路等道路雨污管网整改维护,增设防汛视频监控系统62处,拉网式排查排洪口、桥梁、护坡、涵洞、易积水路段等重点区域,进一步提升城市应对汛情、险情能力,高新区城市品质更优。(七)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制定出台“标准地+承诺制”政策,完成标准地供地1176亩,增量配电实现向凝远等9个企业供电,协调蒸汽价格降至每吨50元,工业区天然气价格降至“成本价+0.1元”供应,大幅降低下游企业用气成本,落实减税降费2.55亿元,助力陕西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市主板顺利上市。推行项目审批“帮办代办”服务,选聘3名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促进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发展。(八)守牢安全环保底线。安全生产方面。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精心组织安全大排查,“国考”反馈5项问题隐患全部完成整改。依托中煤陕西榆林公司培训中心成立“榆横工业区能源化工产业区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举办7期危险化学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班。园区连续三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探索引入智慧环保管家系统,建设环评数据中心,严格执行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通过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开展“非接触、不打扰”现场执法检查。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经济发展方面。2023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420亿元,同比增长11%;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同比增长13.1%;工业总产值685亿元,同比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同比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34亿元,同比增长74.66%;新登记市场主体3590户,同比增长51.9%。圆满完成市上下达的各项任务。(二)招商引资方面。全年累计签约项目42个,总引资额498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3个,引资额251亿元;协议项目29个,引资额247亿元;省外到位资金88亿元,省内到位资金42亿元;策划包装项目30个,项目概算投资257亿元。(三)科技创新方面。为244家企业兑现区级科技奖补资金2394万元,争取市级以上奖补资金5399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5家,同比增长60%,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554家,同比增长13%;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85项、认定金额3.8亿元,同比增长15%。(四)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年度安排的105个重点建设项目均按计划有序推进,其中15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率达到100%,项目涉及的277项审批手续,办结253项,办结率91.3%,完成年度投资72亿元,完成率101%。(五)高新教育发展方面。引进市内名优校长1人,交流轮岗校(园)长10人,“双选会”校招教师110人,社招同工同酬教师299人,培养教育部名校长1人、省学科带头人5人、教学能手11人,市教学能手22人、突出贡献专家3人,名优教师占比达到43%;落实教育投入6.6亿元,成功引进西交大附中、衡水中学开展合作办学,推进K12等9个校建项目,增加学位5400个。(六)城市建设方面。以创文和国卫复审为抓手,投资1.5亿元实施榆马大道绿化改造、榆溪河生态长廊排洪工程、高新一中人行天桥建设、墨金苑广场提升改造、交通安全设施提升、路灯人行道及路沿石维修维护、公厕建设等重点项目,城市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实施东环路、兴达路等道路雨污管网整改维护,增设防汛视频监控系统62处,拉网式排查排洪口、桥梁、护坡、涵洞、易积水路段等重点区域,进一步提升城市应对汛情、险情能力。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新企业数量不多,大型企业受功能布局限制,难以在区内设置研发平台,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二是新兴产业体量偏小,还未成为主要支撑。四、整改措施一是牵好科技创新“牛鼻子”,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园区发展的战略支撑,以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做好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编制好科技创新规划,统筹推进能源陕西实验室、国家减碳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战略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熟化基地,深入推进高校“三项改革”成果转化,推动大学科技园项目建设。要着力培养和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推动人才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重点引入创新型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强大的创新资源供应力。二是按照市委、市政府“10+1”产业链的总体部署,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主攻烯烃新材料、装备制造、氢能等优势产业链,继续精准招引落地延链、补链、强链的高质量项目,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样板。五、下一步工作计划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榆林高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在高新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下,锚定建设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力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再开新局、再谱新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二是编制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做好顶层设计,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赋能产业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内核;三是加大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科技招商、人才招商力度,围绕“四图五清单”,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四是统筹高新北区更新、南区开发和榆横工业区建设,在区域优化、协调发展上做出成绩;五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防控,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坚决守好安环底线红线。六是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更高水平开放。七是持续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娱活动,深化平安建设,强化社会治理,进一步提升全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