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镇安县县域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县域工业园区提供服务。开发建设的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 | |
住所 | 镇安县南新街38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云喜 | |
开办资金 | 2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镇安县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5.59万元 | 76.66万元 | |
网上名称 | 镇安县县域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 从业人数 2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县域工业集中区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执行本单位章程及规章制度情况。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建立了相关的会议制度、议事决策规则,工业集中区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6.5亿元,同比增长14.07%,新入园企业6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工业集中区管委会认真履行统筹协调职能,因势而谋、顺势而动、乘势而上,集中精力抓好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集中力量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任务,集中资源为创建省级经开区打下基础,各项工作都有新面貌、新进展、新突破。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了以下几项业务活动。聚焦精准招商,打造投资新洼地结合我县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特色,以打造精品循环园区为重点,成立招商领导小组,组建招商小分队,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开展“乡情招商、叩门招商、产业链招商”活动,本年度参加“第七届丝博会”“宁商工业交流会”“标准化厂房推介会”等招商推介活动7次,前往珠三角、长三角、西安、温州等地叩门招商5次,前往渭南、铜川等地乡情招商3次。本年度新入园企业6家,分别是:陕西鑫绿辉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葚皇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商洛琅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江苏鲤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养殖及深加工项目、镇安芯木田年产1000万支BGA探针二期项目、镇安县锶硒矿物质水开发项目。(二)聚集项目建设,打造产业新高度工业集中区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当成园区发展的有力抓手,用高质量项目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用高质量项目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开年以来,工业集中区陆续开工4个项目,具体为:一是陕西柏宏欧利塑业有限公司年产3亿条方底阀口环保袋生产线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10条方底阀口环保编织袋生产线,于2023年6月建成投产。二是镇安创盛秦岭黑猪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已全面建成,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三是鑫绿辉鸿年产2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项目,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已建成投产。四是陕西天佑矿业五化矿山及机制骨料技改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厂区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附属工程建设,生产厂房及生产线设备升级改造已完成。这些项目的落地,为县域工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聚力夯基强园,强化承载新能力工业集中区管委会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提高园区承载夯实基础。一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积极申请苏陕协作资金,完善工业集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桥梁2座、给水管网1公里,修复水毁河堤6处470米,先后多次商洛公路管理局、铁路管理部门、水利局等单位协调天然气入园事项。二是持续加大标准化厂房建设。在前两年新建标准化厂房9.8万㎡的基础上,2023年为扩大生产,提升承载能力,新建设标准化厂房5处,总面积4.9万㎡,目前均已建成。三是改善园区环境和生产条件。定期开展绿化维护,及时清理绿化带白色垃圾,修剪绿化带和树木,美化集中区环境,更换损毁的井盖、路灯等易耗品,积极解决企业建设、用工问题,为园区企业的生产、生活创建优质环境。(四)聚齐优势资源,开启发展新征程一是多层次承办项目观摩。圆满完成全市周末现场会、半年重点项目观摩、全省三季度重大项目观摩、全市年终重点项目观摩牵头负责项目的筹备推进工作,为三次全市重点观摩项目取得全市第一的名次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围绕省级经开区目标,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力度,改造传统产业,实行“亩均论英雄”,优化“一区三园”布局建设工业集中区,聘请第三方机构编制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环评、水资源论证、土地集约评价等报告,目前已通过省厅评审,等待批复。三是国家卫生县、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不遗余力。由分管领导带队,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县城四十三片区环境治理,清扫整治累计56余次,整治顽固垃圾堆点9个,疏通背街小巷2条,拆除私搭乱建2处,清除垃圾堆物4吨,清理野广告、传单共计114处,改造旱厕1处。(五)聚焦党建赋能,引领发展新突破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激发高质量发展红色动能,参加“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各种活动,不断提升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能力素养。二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杜绝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发生,树立清正廉洁、务实奉献的形象,维护“清亲”的政商关系。三是企业党支部、“三无小区”党支部,工会作用发挥日趋明显,选派非公党建指导员,深入企业指导党建工作,建立片区“三无小区”党支部,目前,县域工业集中区共有非公企业支部8个,成立工会24个。四是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派出3人驻花甲村开展工作,20名干部与114户脱贫户结亲帮扶,年初制定帮扶计划书,多方争取共计15.28万元资金修复花甲村水毁路段398.5立方,“金秋助学爱心圆梦”活动,为12名大学生送去祝福红包和拉杆箱,开展“冬季送温暖”活动慰问群众40户,每月帮扶干部遍访帮扶户2次,了解帮扶户生产生活、务工收入、教育医疗、政策享受等情况。三、取得的主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年来,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亿元,同比增长14.07%,新招入园企业6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工业集中区管委会认真履行统筹协调职能,采取综合措施,集中精力抓工作,呈现出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态势。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产业总量偏小。特色产业聚集效应不高,骨干龙头企业引领不强,链主企业不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园区49家企业中,制造业企业15家,只占30.6%。二是土地存量不足。午峪园区收储工业用地730.5亩,现剩余不足50亩,省级经开区“一区三园”规划内土地,没有开发,不能直接用于工业建设,园区“净地”储备严重不足,导致项目落地没有充足空间。三是建设资金短缺。园区设施建设以财政投入为主,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措施不多,力度不够,导致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维护等方面,资金不足,制约了园区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五、整改措施一是完善规划明确方向。以创建省级经开区为契机,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思路,结合我县特色产业和区位优势,对现有产业园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引领作用,明确主导产业,树立园区成长长线逻辑,形成引领县域工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二是加快融资保障基建。谋划组建园区开发公司,施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园区开发公司的作用,盘活工业集中区现有资产,利用园区开发公司这一平台,扩大融资规模,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集中区基础配套设施、标准化厂房建设,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环境,真正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大”。三是提高园区承载空间。加快收储“一区三园”规划区内,月河镇对面及铁厂黄龙铺“三新”附近土地,为后续项目落地做好土地储备。鼓励入园企业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容积率。按照厂区内部布局,分片办理不动产登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强经济密度,让园区有限承载能力得到提升。六、下一步工作计划下一步,县域工业集中区将针对园区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指引,立足“一厅四地”定位,深入推进省级经开区创建,抓好项目建设,招商争资等重点工作,上下一心、踔厉奋发、抢抓机遇、勇立潮头,为谱写县域工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助力赋能。一是强化战略思维,实现“三个聚焦”。谋划储备项目就是谋未来、谋发展,在项目招引上再提升。着眼于园区所需,立足于实际,坚持“数量”“质量”并重,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库。聚焦园区两大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加强链群招商;聚焦“苏陕协作”产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协同招商;聚焦“西商融合”加强城市群战略招商,争取2025年前招引至少1家上市企业。二是强化系统思维,建立“三个机制”。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扎实推进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在项目建设推进上寻求突破,当好“店小二”,打好“擂台赛”。建立“重大项目落地推进机制”,实行领导包抓、台账管理、动态跟进,确保项目落地好、推进实、速度快;建立“招商引资项目清单化推进机制”,盯紧丝博会、苏陕协作等签约项目储备清单,对照清单谋划,一项目一落实,真正把项目“台账”转化为经济“指标”;建立“项目一体化服务机制”,严格落实项目责任分工,部门纵向协同、横向联动统筹的项目落地推进机制。三是强化创新思维,着力“三个加快”。在提升竞争优势上再发力,加快省级经开区创建,对标对表,全力做强优势指标,提升一般指标,补齐弱项指标,完善相关资料,争取早日“挂牌”;加快谋划组建园区开发公司,为集中区市场化服务提供新的平台,盘活园区现有资产,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提升营商环境,实现“产城融合”;加快开放合作,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与省级开放平台对接联动,深度参与苏陕区域合作体系,主动对接沟通,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和产业转移项目。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