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文学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文学创作、研究,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文学创作、研究、评论;作协会员、文学工作者、爱好者培训;承办《小说评论》杂志。(涉及资质认可或行业许可内容的以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内容为准)。 | |
住所 |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建国路83号 | |
法定代表人 | 韩霁虹 | |
开办资金 | 8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作家协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0.69万元 | 58.94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文学院 | 从业人数 1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严格按照《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来执行。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陕西文学院在省作协党组的领导下,积极贯彻各项方针政策,围绕制定的目标任务,紧扣重点工作,立足实际,主动谋划,切实发挥服务职能,不断完善组织机制,以“百优”行动工作为依托,以培训、交流、研究、评论工作等多种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小说评论》阵地,不断发现、培养、扶持中青年创作人才,打造健康、有活力的文学创作队伍,扎实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具体工作如下:一、坚持思想引领,大力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储备。牢牢把握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持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制定印发党员学习计划,明确学习重点和目标任务,通过党员自学、集中学习和参加省作协培训等方式,集中学习30余次。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坚持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民主集中制,保证权力运行在制度红线之内。积极参加省作协党组书记讲党课、“主题党日”走进照金、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训班等教育培训活动,有力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激发了党员的“精、气、神”活力。此外,陕西文学院还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赏析”为主题举办多期职工分享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陕西文学院职工思想和艺术水平,加强文学知识储备。二、推进“百优”行动,认真做好作家服务管理工作。(一)2023年第二期“百优”作家高级研修班本次高研班于7月10日至7月23日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举办。培训以夯实文学基础为出发点,以丰富知识储备为切入点,以提高创作水平为着力点,以强化艺术审美为结合点,以潜心精品创作为落脚点,围绕“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融合”这一主题进行授课。培训班邀请了国内知名教授、评论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评委及政治、历史、考古、国防安全、信息科技、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院士传经送宝。高研班期间共举办了14场专题课,3场课外实践。此外,还组织了读书分享、素质拓展等活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开阔学员视野,提升培训效果。期间还举办了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交流座谈会,学员们结合个人创作,畅谈对于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融合的认识,交流文学创作理念及创作现状。(二)第二期“百优”作家作品改稿会在高研班期间,7月19日至7月20日举办了陕西省第二期“百优”作家作品改稿会。本次改稿会采取“3+1”模式改稿,即由百优导师、评论家、大刊大社编辑3人对1位作家的作品进行改稿。六场改稿会分别对刘国欣散文《借取岁月》、惠潮中篇小说《天尽头》、王闷闷长篇小说《游牧》、小高鬼儿童文学《夏天》、龙少诗歌《时间的风声》、赵韦“非虚构”文学《侠客行》六位学员作品进行把脉会诊。改稿会采取公开课模式,除专家改稿外,所有在场“百优”作家均可对书稿提出问题和建议。被改稿学员以刮骨疗毒的决心与接受批评的勇气认真听取修改意见,在场其他学员一同参与,从点评中发现共性问题,实现了改稿效果最大化。(三)第二期“百优”作家采访调研活动7月24日至7月27日,组织开展了发挥文学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陕西省第二期“百优”作家走进汉中采访调研活动。先后深入汉中市城固县、留坝县、洋县,了解汉中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产业融合、精神文明建设等成果,使作家多维度、多角度感受新时代山乡巨变。采访调研活动期间,还与汉中市文联一起举办了由“百优”作家与汉中作家共同参加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座谈会。这既是对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进会的响应,又是对“百优”作家与汉中作家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创作情况的调研。作家代表们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对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深切感悟。(四)2023年度创作情况考核及2024年度创作计划审核我院于10月底启动了2023年度创作考核工作,认真部署了本年度创作考核的工作安排,并根据以往经验及时调整了工作细节。在对前两年工作查漏补缺中,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逐人逐项统计创作情况,对照作家年初制定的创作计划及《全国主要文学期刊名录》,对考核表中发表时间是否符合本年度统计周期、发表期刊是否属于《全国主要文学期刊名录》、发表出版成果是否达到《第二期“陕西省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协议书》中规定数量、创作进展是否符合年初计划等情况逐一核查,将通过核查的发表、出版、获奖进行登记,形成2023年度第二期“百优”作家成果统计表和创作情况统计表。经综合考量作家作品创作、发表出版、奖项荣誉等方面成果,依据考核标准,最终确定本年度创作考核等次结果为“优秀”等次作家8名,“良好”等次作家16名,“合格”等次作家25名。49名作家均完成创作任务,经省作协党组审议通过,我院于12月15日拨付2023年底作家扶持资金。(五)加大“百优”作家创作扶持和作品宣传推介力度通过深入研究作家创作计划,了解年度创作主题、内容、思路,点对点地提供深层次帮扶。推荐作家参加第四十三届和第四十四届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推荐作家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荐作家申报2023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2023年陕西省作家协会主题创作扶持项目、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以及影视转化项目等多项主题创作计划及文学活动。推荐有影响力的重点杂志、报纸及公众号发表“百优”作家作品及“百优”作家作品研究文章;编辑出版《后浪·第二期“百优计划”作家丛书》;与《陕西日报》的“读书专栏”及副刊合作推介作家新作;在《小说评论》开设“百优”作家研究专栏等,不断加大精品扶植和宣传推介力度,扩大优秀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开拓思路做法,开展多项图书编辑出版项目。(一)编辑出版《陕西文学史》《陕西文学史》的编撰集学术与科研为一体,共三卷十二本,规模宏大,时间跨度长,涉及门类广泛。2022年启动了此项工作,2023年4月22日在西北大学召开了《陕西文学史》第二次编委会暨初稿打磨会,各卷主编汇报了初稿体例、目录、样章、编撰重点与难点等内容,与会专家围绕入史的范围及标准、学术表达的规范性、卷编章结构的设定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与论证,逐卷提出修改意见。6月1日召开了《陕西文学史》编撰促进会议,研究讨论了《陕西文学史》编写体例规范化、分卷标题风格统一等相关事宜,强调了作为献礼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的重大项目,要根据时间节点按计划高质量完成稿件,留出改稿时间,反复打磨,力出精品。12月已全部完成初稿,进入专家审稿环节。(二)编辑出版《当代陕西文学评论文丛》由省作协主办、陕西文学院具体组织实施的《当代陕西文学评论文丛》编辑出版工作于2022年底启动,2023年6月完成了文稿的征集、编撰与审核工作,9月召开了编委会再次对文稿进行了把关认定。根据规定要求,陕西文学院严格履行招标程序,经过竞标、公示,最终确定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此次出版合作单位,并于12月将稿件交付出版社,进入编辑出版环节。(三)编辑出版《后浪·陕西省第二期“百优”作家丛书》《后浪·第二期“百优”作家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2022年底启动,完成了征稿、审稿、招标等工作,交付出版社。2023年多次与出版社对接沟通丛书的内容排版、封面设计等事宜,现已经出版。四、加强阵地建设,奋力打造《小说评论》新高度。(一)编辑出版《小说评论》六期杂志2023年,编辑出版了六期《小说评论》。“文坛纵横”栏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柠、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主任宋明炜撰写专栏,延续大家力作的精品传统;“三栖专栏”继续关注谢冕、陈思和、孙甘露、蔡翔、陈子善、邱华栋共6位跨界评论家;“乡土小说新视界”栏目持续关注乡土小说创作,围绕葛水平、迟子建、孙惠芬、刘庆邦、乔叶、关仁山六位作家展开讨论与研究;“重勘现象级文本”栏目,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主持,组织高校专业团队,对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的现象级文本进行全新解读,将《高山下的花环》、金庸武侠小说、《白鹿原》《受戒》《活着》《北京折叠》等文本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进行重勘。密切关注当代文学现场,紧跟文学热点话题,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中心策划研究专辑。全年5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8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二)《小说评论》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暨新时代小说论坛2023年12月2日,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与陕西师范大学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文学院《小说评论》编辑部承办的《小说评论》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暨新时代小说论坛在西安举行。会议颁发了《小说评论》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洪子诚、李洱、郜元宝、何平、季进、金理共6人获奖。学者们围绕“新时代小说的源流与新变”这一主题,从各自的评论实践出发,就新时代小说的新经验、新时代小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小说观念的传承与发展等重要议题发表见解,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分享了对新时代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看法与观点,为助推新时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三)《小说评论》公众号2023年杂志微信公众号共推送内容95篇,总阅读量达14.8万余次,其中迟子建《是谁在遥望乡土时还会满含热泪》一文阅读量达9千余次。微信公众号关切时代热点,持续推出高质量学术文章,多次被“文艺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作家网”“收获”等知名公号平台转载。平台利用新媒体强大的聚合特性与传播能力,形成学术圈小循环、社交圈大循环的热度扩散模式,力求针对文学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不断推动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设,整合读者碎片化时间,不断扩大知识视野与信息空间,广泛凝聚共识。目前订阅用户31330人,影响力日益扩大。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许可证陕期出证字第219号有效期自2024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