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千阳县> 千阳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

千阳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09 09:40
单位名称 千阳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调查核实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情况,审批、发放、监督管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社会救助。
住所 千阳县市民中心
法定代表人 吕静仁
开办资金 1.23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千阳县民政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23万元 1.3万元
网上名称 千阳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在局党组的关心支持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围绕进一步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努力增强和提高困难群众获得感,全力打造更高速度、更有温度的精准救助,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执行单位章程情况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二、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1、按时精准发放资金。。通过宣传救助政策、严把资金发放审核审批、及时公开救助信息、加强日常系统维护等措施,确保每月按时将社会救助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截止11月底,保障城市低保对象568户887人,发放保障金983.01万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551户5731人,发放保障金3186.85万元;保障城市特困对象5户5人,发放供养资金2.47万元、照料护理费0.55万元;保障农村特困对象370户380人,发放供养金269.02万元、照料护理费111.68万元;审批一万元以上生活困难临时救助19户,发放资金34.16万元,审批一万元以下生活困难临时救助122户,发放资金26.403万元。2、规范落实救助政策。以“兜底解忧暖民心行动”为抓手,通过入户走访、印发资料、召开培训会、微信好友圈等,全方位宣传《宝鸡市低保工作实施细则》,动态掌握细致排查因重病、残疾、就学、失业等情况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对象,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全年共新纳入城乡低保124户308人,退出不符合条件347户847人。以民政服务机构安全和规范化管理为契机,不断推进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大排查、大提升”活动,以“三查”(查残疾种类等级、查法定义务人、查生活质量)为抓手,以“三落实”(一证一卡一协议两簿等资料落实、探视巡访制度落实、照料护理责任落实)为目标,开展特困年审,到分散特困人员生活居住地、在外代养机构等走访查看,及时了解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共取消15人特困资格,新纳入城乡特困35人。3、巩固拓展兜底成果。全年共向乡村振兴部门提供筛查预警线索11批次786条,完成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发布8批次2560条核查任务。利用全省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联合乡村振兴、教育、医保等部门整合信息数据,实行动态监测比对,对触发预警机制的低收入人口及时给予帮扶,189名边缘易致贫人口纳入低保111人,纳入特困供养1人;461名脱贫不稳定人口纳入低保212人,纳入特困供养5人,给予临时救助3人;521名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低保275人,纳入特困供养3人,给予临时救助21人,三类监测对象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占比53.89%。4.提升救助服务效能。扎实开展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加强对镇级社会救助审批确认权限实施检查指导,坚持每周到镇一次,组织召开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1次,发现和帮助镇级解决审批确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类9条。加强对镇级核对工作业务指导,着力提高电子授权码使用率,全年共审核镇级提交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数据6324户14788人。健全完善县、镇、村社会救助申请(咨询)登记、社会救助热线等制度,共调查办理群众信访、来访25件,做到了件件有登记,实现了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从事后救助到事前介入,提高了社会救助工作效能。加强宣传力度,先后在陕西日报、西部网、陕西头条、学习强国等平台刊发社会救助经验做法稿件3篇,扩大了千阳社会救助工作美誉度和知名度。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对全县镇、村(社区)75面社会救助信息公示栏进行规范完善,按照版面布局、公示内容、张贴顺序“三统一”的原则,对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低保边缘家庭、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两项补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以奖代补”等其他共五个方面的救助,根据群众关注和需要了解的方面,对政策进行了缩减,突出向群众公开公示纳入的条件、不能纳入的“红线”、申请办理的程序、享受救助的标准等,将缩减后的政策和审核公示、长期公示的样表、要求统一打包发给各镇,由各镇统一打印公示底表,盖镇政府公章,发往各村按要求顺序张贴。在每个公示栏上,均标明了镇、村名称、县、镇监督举报电话,大大提升了社会救助信息规范化公开水平,取得了很好效果。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和下步工作打算(一)存在问题:1.政策宣传上还不深不广。去年九月份开始,城乡低保、特困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各镇,对镇、村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熟知度、掌握度提出了新要求。加之去年以来,民政部印发了《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市上下发了《低保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临时救助实施细则》,从工作实际看,镇、村在政策宣传上还不深、不广,基层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对政策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性、系统性都不强,这是影响社会救助政策在少数镇村不能精准及时落实的主要原因。2.政策落实上还有应纳未纳的情况。从平时下乡检查情况看,面上,保障覆盖面接近百分之百,但还零星存在明显符合条件而未纳入保障的情况,尤其是低保、特困。3.少部分特殊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堪忧。通过对特殊困难群众生活状况的检查、排查,发现少部分特殊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很低,有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潜在风险。(二)改进措施:1.深入持久宣传政策。2024年,对政策宣传、信息公开等工作进行专题安排,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政策宣传培训,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息公开机制,通过规范社会救助公示栏和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将政策和保障情况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促进政策公平公正实施。2.通过健全机制做到应纳尽纳。力争建立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队伍,积极改变村(社区)无人愿干事、不认真干事的现状。健全完善村(社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建立巡查排查人员队伍,镇、村建立每月至少两次开会研制本管辖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状况的长效机制,通过以上举措,使出现困难群众第一时间进入工作视线,符合相关政策,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3.多措并举,让特殊困难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切实保障和改善。认真总结今年特殊困难群众生活质量提升项目的经验和不足,明年全县范围内再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形式,实施特殊困难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工程或项目,进一步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社会效益,将兜底工作做实、做出特色、做出效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