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柞水县> 柞水县科技开发中心

柞水县科技开发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08 17:09
单位名称 柞水县科技开发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全县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推广。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服务。
住所 柞水县政府招商楼
法定代表人 陆博
开办资金 0.5万元
经济来源 自收自支
举办单位 柞水县科技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00.4万元 208.3万元
网上名称 柞水县科技开发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建强平台促创新。主动谋划,在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建立了全省首家县级飞地孵化器,陕西盘龙、中药材溯源体系、柞水中药资源分析实验室等企业、平台入驻。同时,在县内建成集技术研发、成果推介、双创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创孵化平台,“三产融合”扶贫孵化园等孵化载体,形成了内外协同联动的孵化转化体系;完善科创服务平台。依托柞水县科投公司,采用“公司+科研院所+示范基地+农户”的科创经营模式,整合全县56个科技示范基地、9个省市级科技研发中心及8个省市示范园区等创新资源,搭建科技资源共享、成果展示、技术培训、科技金融、创新创业等6大服务平台,为木耳休闲食品研发基地和深加工产销基地等产业园区提供全方位的科创服务。(二)、科技赋能“促发展”。柞水县借力部、省、市科创资源,走上了食用菌等农特产,科技育种,科学管理,规范化生产的道路。一是育优农业种。集中优势科创资源,在食用菌、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发力,全面开展试研试种推行科学管理,先后开发出柞水适生黑木耳菌种5个、研发金木耳、玉木耳新品种7个、制定木耳生产技术规程4项,解决了木耳菌种杂,产量不高,引进菌种适应性差等问题;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创新五味子、连翘、丹参等道地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标准10个,培育南五味子、金银花、盘龙七、重楼等主导品种4个,引进、筛选道地药材品种(品系)和优良种质资源50个以上,解决了南五味子等中药材雌雄难辨,自然传粉慢、种质来源乱等种源领域“卡脖子”问题。二是种好科技田。借力科技部,整合科创资源,围绕秦岭生态保护与柞水产业实际,开展适种研究和技术储备,在海拔1500米建立资源保护与试验基地,围绕、太白贝母、秦岭七药等濒危珍稀药材开展引种繁育保护;海拔1200米左右开展适宜种植南五味子等特色药材生态种植,800米以下实施白及、黄精等中药材规模化发展思路。全县目前以上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同时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优势,通过提升规范科管水平,打造高品质中药材产业园。建成了集研究、示范、生产等为一体的南五味子中药材产业园,并积极开展产业推广,2023年以来,共带动商洛及陕南山区2500户种植南五味子6000亩。三是做实循环链。针对柞水食用菌产业产生大量的废菌渣、菌棒,联合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开发了“黑木耳废菌糠作为代用料栽培姬松茸等高温季节腐生菌”等4项新型代用料多代循环利用产业新模式,已初步建立了利用黑木耳大棚资源实现黑木耳与珍稀菌周年化轮作生产的示范样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同时整合秦峰农业等4家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共建食用菌代用料循环利用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内种植姬松茸、羊肚菌已成功出菇并上市,填补了商洛市姬松茸种植空白。(三)、扎实抓好科技项目推进。目前承担参与部省市项目共计2个,其中科技部项目2个,省科技厅项目1个。始终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强化领导,夯实责任,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按照《柞水县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的监督,定期督查项目的执行情况、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情况等,科技项目结题验收的审计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所有项目顺利结题验收,不出任何问题。二、取得的主要效益:通过建强平台、科技赋能,柞水木耳单棒产量增加2成,并研发出了姬松茸、羊肚菌、金木耳、玉木耳等珍稀品种,天麻、连翘、五味子等一批秦岭地道中药材等一批科技项目的实施,带动全县种植中药材4.84万亩,中药材年吞吐量达5000吨,全县木耳及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和药材种植户9944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年增收5000元。为秦巴山区、乃至全国、食用菌及林药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本,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示范及产业推动效应,对促进我县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一)、产业集群缺乏“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行业带动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相关产业集群已成为近十年来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产业层次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仍然存在产业层次不高,在产业链中处于高端的产品很少,产品附加值不高,环保问题突出等问题。我县大多数企业主要还是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仍处于“以量取胜”的阶段,市场开拓能力弱,信息渠道不畅,质量意识不高。还没有真正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没有实现“以质取胜”。骨干企业与其他非骨干企业没有形成“抱团”发展,尚未能形成行业带动作用,难以发挥在技术、人才、市场、品牌、行业标准等方面的领军作用,还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二)、企业销售网络不够健全。多数企业不注重区域市场的宣传推广工作,一是在外地设点直销,二是直接进入其它地区相关市场销售,三是主要靠代理商(或中间商)销售。在销售时很大一部分利润被中间环节盘剥,并且由于中间环节多,资金回收较慢,不利于资金的回笼,个别企业甚至发生被坑被骗的现象。四、整改措施:(一)、强化企业培育。邀请专家在企业调研中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解决他们的难题,对于潜力大效益好的企业,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二)、加快品牌打造力度。围绕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已形成的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开发一批具有我县山区自身特点的新品牌,如建立食用菌与中药材联盟,整合两个特色产业的生产资源,通过“集中宣传”、“打包推介”等形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三)、增强引才成效。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找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增加专家对企业培训次数,多渠道、多样式、多角度进行宣传,提高企业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将企业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管理理念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相结合、专题培训和实地培训相结合,使培训内容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二)、推进载体建设。结合本县特色产业,加大引导人才载体建设力度,以各类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三)、开展主题活动。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针对企业需求,把专家“请进来”,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对接活动;或让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负责人到高校科研院所参观学习。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