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4-04-07 16:47
单位名称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生物农业理论与技术研究,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业务范围:农业技术研究; 农作物系统生物学研究与发掘;农业生物制剂开发与应用;农产品高值加工;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土壤资源保护科研。
住所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中路125号
法定代表人 张兴昌
开办资金 1190.6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科学院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036.3万元 906.2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6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严格落实院党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党建引领研究所创新发展,积极推动研究所“十四五”各项工作稳步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全局发展(一)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将理论学习常态化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主题教育学习的方案要求,全年共开展12期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共讲了5次党课。此外,利用春节假期组织全体党员以网课学习方式进行了12讲二十大精神主题学习。全年先后开展了包括延安精神学习、授时中心二部科学家精神主题学习等8次特色主题党日活动。(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研究所创新发展结合实际情况,明确4个课题,先后在陕西、宁夏、新疆等五省20余地市开展调研,及时研讨交流,形成问题清单,认真分析问题、研究解决方法,在改进管理制度、助力人才成长、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学科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抓实检视整改,增强主题教育实效按照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的要求,研究所将问题整改贯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出7项关键问题。以谋实策、出实招、办实事为抓手,全面推动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地落实,确保研究所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本年度有2位同志从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3名积极分子经过1年以上的培养转为发展对象,2名优秀青年人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作为积极分子培养。同时,重新制定制度13项,修订制度15项,不断完善研究所制度体系建设。(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贯彻研究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现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全覆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办法并严格执行,持续开展纠“四风”树新风工作,将廉政警示教育常态化。二、凝心聚力,科研工作“新”意满满(一)创新平台抢占新高地本年度,顺利完成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验收,召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线虫学学术研讨会、陕西省特种玉米育种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打造学术成果交流分享平台。获批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和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使研究所成为陕西省“三农”领域重要的科学普及阵地。(二)拔尖人才实现新突破本年度获批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产业工匠人才2人,陕西省好青年1人,入选陕西省科学院“秦岭百人”3人。在省级高层次人才方面认定方面,实现多项零的突破。同时,1人获得“典赞•科普中国”年度科研科普人物提名奖,1人被评为陕西省果蔬标委会2023年度标准制修订先进个人,1人被评为2023年度陕西省乡村振兴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陕西省科普统计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分省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三)创新团队彰显新实力本年度围绕学科建设急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遴选招聘重点学科领域博士5人,使得人员配置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陕西省三八红旗手工作室-“李英梅”植物线虫工作室正式挂牌,张锋被聘为陕西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李英梅被聘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线虫专业委员会委员,李勃被聘为全国青少年研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另外,新增陕西省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6人,西安市科技特派员13人,西安市科技专家5人。(四)学科建设迎来新机遇研究所积极参与申报202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已立项的《作物重大线虫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重点专项中参与《作物重大线虫病害灾变机制和互作致病机理》等4项子课题,这是研究所首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积极参与全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剖面外业调查与采样工作,先后承担了商南县全县的外业样点采集工作和关中地区土壤剖面取样工作。这是研究所首次参与国家级农业基础调查项目。另外,为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所利用自有资金设立“基础研究青年基金”(每年30万)支持35岁以下科技人员开展自由探索,为青年人才的系统化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五)经费扩容实现新增长研究所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紧盯区域农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攻关重点,统筹安排,明确任务,鼓励协同创新。在国内经济持续承压的大环境下,依然能够保证年度经费稳定维持在1000万以上,科研人均20万元以上。在省级重点项目、咸阳市科技项目及企业横向项目争取方面均呈现显著增长。此外,争取省部级科普项目4项,地市级科普项目3项,合计经费47.5万元,创历年新高。表1年度项目经费统计项目类别合同金额到账金额立项数较去年陕西省科技计划16216211显著增长西安市科技计划114.872.812略有下降省院科技计划53445418有所下降咸阳市科技计划40402显著增长横向294.49198.5635显著增长合计1145.29927.3678(六)科研成果再添新亮点着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坚持平台共建、项目共研、成果共享的发展路径,通过加大高水平成果奖励力度,明确成果产出导向,下大力气孵育高质量科技成果。本年度申报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已通过答辩。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SCI一区5篇,SCI二区3篇,一级学报6篇;申请专利39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3项。高水平SCI论文产出方面显著增加,发明专利授权数进一步增长。(七)对外合作焕发新活力研究所积极拓宽发展视野,探索开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组团赴宁夏、内蒙古、新疆、山西等省区开展交流互访20余次,组织人员参加学术交流、项目对接等会议100余人次,与20余家单位签署科技合作协议。积极走出国门,支持团队前往马来西亚推广特种玉米新品种,实现了国际合作项目零的突破。研究所积极推动人才交流,本年度1人出国交流访学,2人在国内相关领域权威实验室访学,1人在商洛市发改委挂职,2人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人才交流规模创历年新高。(八)科学普及打造新品牌依托自身学科优势,研究所积极开展以服务农业强国建设为主题的科学普及工作。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科普中国等国家级平台发布科普文章作品30余篇,在新华网、陕西卫视等各媒体发布科普讲座、专家访谈等8部,显著提升了研究所的社会影响力。开展的“知农时,懂农事”系列科普进校园活动共计35场,服务师生5000余人次,被评为西安市科普经典案例活动。此外,在各类科普比赛中先后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研究所被评为2023年度陕西省“科技之春”先进单位。(九)成果转化注入新动能为进一步推进研究所成果转化落地,研究所围绕“三项改革”制定了相关的成果转化制度,着力加强政策宣贯、拓宽转化渠道、搭建交流平台、探索合作机制。为进一步推动成果落地,研究所设立成果转化专项研发基金20万元,,与陕西百代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地龙蛋白衍生食品及相关产品开发。(十)激励机制释放新效能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自7月份开始试行新的绩效以来,研究所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全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显著提升。同时,全力推进所内创新文化建设,通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优良学风;通过在西安工作区设立图书角,荣誉墙以及对临潼工作园区环境进行全面翻新,为科研人员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氛围。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