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中心的日常管理维护。 | |
住所 | 黄陵县商业街 | |
法定代表人 | 孟军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黄陵县文化和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4万元 | 17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在2023年度,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在文旅局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2023年我办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内容:1、普查。坚持常态普查与专项普查相结合,深入各镇办村组,实地走访乡贤名仕、能工巧匠,通过现场查验、交流谈话、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信息采集登记,共搜集整理项目项,并逐一形成电子档案,为后期建立健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据库,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展示规范化、标准化奠定坚实基础。2、申报。一是在普查的基础上,通过认真梳理、精心筛选,撰写申报材料,制做专题短片,完成了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遴选申报工作。并经市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认定,延安市政府发文公布,我县泥塑、金石篆刻、棍棍面制作技艺3个项目分别成功入选手工技艺类和传统技艺类。至此,我县市级非遗项目增至30个。二是鉴于阿党镇市县两级非遗项目体量和非遗传承人基数,特别是群众能够广泛参与、活动开展频繁、氛围营造浓厚。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完成了阿党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示范镇申报工作。3、编撰。编辑整理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汇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汇编》和《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资料汇编》。4、利用黄陵非遗公众号,围绕非遗政策知识,结合非遗法律法规,聚焦非遗工作动态,开展线上非遗作品展,共推文79篇,抖音59篇,拍摄制作《非遗印记—黄帝陵祭典》系列短片10部。陕西日报刊登发表了题为《工巧殊胜尽风华黄陵面花绽华彩》,对我县面花保护传承工作给予高度赞扬。配合完成了“非遗里的中国”拍摄录制工作,并在央视1套进行轮播,努力营造人人关注非遗、人人支持非遗、人人共享非遗的良好氛围。5、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历史脉络、讲好黄陵故事,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我们以五一、端午、国庆、文化和自然资产日等节庆假日为载体,多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社区、进村组活动,通过非遗展板、产品展示、图书介绍、画册发放、现场展演、技艺互动多种形式,集中全面展示我县非议系统性保护成果和陕北文化生态实验区核心区域建设成果。给广大市民和各地游客营造快乐美好节日氛围的同时,还能沉浸式享受黄陵非遗之美,感受黄陵历史底蕴、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6、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先后赴无锡、西安受邀参加了延风锡韵民俗文化活动周、“延锡有礼·惠游圣地”、第十届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暨西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文化旅游宣传推广系列活动,对优势文化资源进行了重点展示宣传和推介,充分展示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凸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功能服务,不断提升黄陵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7、参加了由延安市人民政府主办,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延川县委、延川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我县根据活动安排,积极响应,超前谋划,组织黄陵油糕、轩辕酒、面花、剪纸、黑陶、手工艺品、翡翠梨苹果等展品产品进行参展,为赋能文旅融合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民族圣地,绿色黄陵贡献非遗智慧。本次活动中我们共陈列展品100余件,现场发放非遗宣传资料800余份,接待群众3000余人次。8、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端午来临之际,我办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走进县敬老院开展“爱在端午情暖敬老院”慰问活动,向他们送上节日的祝福和问候,叮嘱老人们要保重身体,注意防暑,并给其佩戴市级非遗项目黄陵香包、分食粽子、宣讲黄陵非遗项目和非遗知识,和老人们共同度过一个温馨、欢乐的传统佳节。联合桥山街道办河西社区,举办了香包制作技能学习培训。9、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文化馆举办的“薪火相传非遗无界”陕西省非遗技艺展示——“妙剪生花”百人剪纸技艺大赛在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举行,大赛通过剪纸作品展示和现场剪纸的形式进行。由我办推荐选送付百琴老师的《吉祥八果四季花开》和宋昱莹老师的《过年窗花》分获一等奖,二等奖。10、为了进一步弘扬黄帝文化、丰富重阳祭祀活动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黄陵面花传承人和全县民俗文化爱好者搭建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重阳前夕,我办联合县团委在文体广场举办了祭祀文化面花作品展评竞赛活动。本次活动共报名参赛选手27人,征集作品47件,其形态各异、生动形象、色彩艳丽、美不胜收,活动现场更是人头攒动,纷纷驻足,争相品鉴,交口称赞。评委们分别从作品的传统性、完整性、创作性、寓意性、民俗性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最终评选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11、为推动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展示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我办参加了陕西、山西举办的“黄河非遗大展”,携面花、剪纸、黑陶等代表性项目开展丰富多元的展示、展演和展销活动,受到广大游客的称赞和热捧。12、积极探索实践“非遗+”多业态融合发展。“非遗+研学”,先后有西安文理学院、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来我办开展非遗研学体验活动,在非遗传习所内查阅非遗图书、观看非遗宣传片、亲手制作面花剪纸和传承人面对面谈话交流,零距离领略我县非遗之美,感受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和制作技艺。“非遗+旅游”,由我办前期申报,陕西黄河文化旅游联盟发布的9条“黄河之心、人文陕西”非遗之旅特色路线,我县入选3条,即文化寻根非遗探访之旅、黄土风情非遗文化之旅和相约革命圣地臻享延安非遗之旅。“非遗+文艺惠民演出”,利用节庆集会,黄陵剧团全年共演出121场,加之春节期间奎张老秧歌、北村抬鼓、摞灯山、田庄锣鼓的广场表演,都极大的丰富活跃了我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非遗+乡村振兴”,剪纸、面花等非遗传习示范户在农闲时节引领带动周边群众学剪纸、捏面花,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拓宽致富门路,增加群众收入。推动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3、非遗进校园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我办先后联合太贤小学开展了传统体育和游艺项目主题活动,鼓励引导同学们强身健体,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习惯。联合田庄中学,邀请传承人给学生们现场展示精湛的技艺绝活,从谱子、姿势、动作、队列变化等方面详细讲解了田庄锣鼓的打法,在丰富学生们课外生活的的同时,促进了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让文化自信从小沁润根植于孩子心中。14、常态化举办多门类非遗公益培训,组织举办了4期20天的青少年“面花剪纸免费学,暑期生活更精彩”黄陵面花、剪纸公益培训班,招收学员80名,通过现场教学、互动交流、动手参与,让少年儿童度过一个有快乐有意义的暑期生活,让他们在寓教于乐中走近非遗、亲近非遗,培养对非遗的浓厚兴趣,增强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组织举办了成人公益面花制作培训班,为我县后续面花保护夯实了人才,拓宽了途径,奠定了扎实基础。深受青少年和群众欢迎,均取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5、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为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提高非遗传承人履职尽责意识,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自主开展传习活动,搭建经验交流学习平台。定期组织召开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座谈会,重点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理解掌握传承人工作动态,并签订《代表性传承人年度目标责任书》。同时,经常性地开展走访慰问传承人活动,着力解决其传承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依据年度考核结果发放补助经费。16、为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组织举办了第三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会,对新遴选26位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评议,县级传承人达到53人。同时,倾心听取对今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群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保护的同时,也提高了群众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普遍年龄较高,年轻传承人较少,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突出。2、非遗文旅融合项目层次低,非遗产品开发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我们将在非遗保护上制定具体保护措施,在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基础上,理清各种资源项目的保护重点,分门别类制定保护措施。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传媒等传播渠道,宣传我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2024年工作计划:1、加大普查力度,建立健全非遗档案管理工作,对濒临灭绝的项目及传承人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收集、整理、建档,利用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记录,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资源共享。2、巩固陕北文化生态试验区建设成果,发挥非遗传习所的示范引领作用,长期开展传习培训,展示展演等活动。3、深入开展非遗“三进”活动,即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4、积极参加省市非遗交流互动活动,持续开展非遗培训工作,举办技能比赛,真正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助力脱贫攻坚。5、做好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省、市、县级申报和管理工作。6、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加强非遗工坊、传习所和陈列馆的建设,开展非遗培训、研学、展示、展演。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