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安康市> 安康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安康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安康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安康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07 11:32
单位名称 安康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安康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业就业服务保障。拟定并组织实施<促进就业/职业培训/高技能人才/乡土人才>规划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实施国家职业分类和标准及行业标准指导<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人力资源市场>工作审批与管理<人才劳务招聘洽谈会/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中介结构>全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非国有单位和流动人员人事关系和档案管理
住所 安康高新区安康大道数字化创业中心1-3楼
法定代表人 殷贵军
开办资金 793.2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426.23万元 797.4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突出重点抓项目、建平台,持续夯实就业基础。一是推动示范项目落地。我市成功入选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市。入选后成立了安康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工作专班,制定了《安康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印发《安康市2023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分配表》强化统筹协调,合理分配资金,保障项目推进。目前,中央补助资金10000万元已拨付到位。二是加大平台体系建设。持续建设各类就业创业载体,搭建多样化就业创业平台。建成安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并签约入驻企业89家,引进了域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7家,共组织了165场人才招聘、技能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吸引了5.62万人次参加。全年新增市级创业孵化基地8家,返乡创业示范园3家,重点群体创业培训2096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04笔,共计7.72亿元,扶持创业人员1431人,带动就业6680人,积极组织参与创业赛事活动,荣获第三届“丝路创星”创业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三是苏陕协作稳步推进。先后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度苏陕劳务协作工作的通知》《关于分解2022年苏陕劳务协作任务的通知》,在汉滨、旬阳等10个县(市、区)分别在常州对口帮扶县区建设劳务协作工作站,切实提高了在常州务工安康籍群众的帮扶质量,通过苏陕劳务协作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0491人,其中脱贫人口5282人。四是优化“互联网+人社”服务体系。对接省数据共享协同平台,接口调用总量达969万次,实现与市级数据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二)聚焦关键抓帮扶、强带动,打好民生之本组合拳。一是就业帮扶精准发力。进镇入村组织召开“春季产业大招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人才夜市”等活动。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442场,提供岗位28.1万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79万人。帮助解决用工企业990家,帮助解决用工7232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05万人。实施“乐业促安居四项工程”,帮助搬迁劳动力就业,推广“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产业发展新模式,巩固100户以上易地搬迁社区新社区工厂全覆盖。坚持把公益性岗位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抓手,持续强化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全市共开发公益性岗位4.61万个,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4.43万人。二是帮助重点人群就好业。围绕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落实防返贫预警监测和就业帮扶机制,大力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等就业援助活动。(三)对接需求抓培训、强技能,不断提升求职本领。一是规范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培训全流程、全要素、全环节监管,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杜绝弄虚作假、虚报冒领,从根本上解决滋生腐败的根源。开展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专项整治,并建立问题台账定期调度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二是高技能人才培育。2023年10月底,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476人次,学徒制144人次。成功举办首届“安康蒸碗菜”技能大赛、全市第六届烹饪技能大赛和地方美食品鉴活动。成功举办了疫情后我市首期创业师资(SYB)培训班,28名学员获得创业培训师资证书。三是加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监管。印发了《关于明确职业技能评价督导方式的通知》,明确了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凡考必督”的工作要求和督导方式,建立有良好职业操守和优秀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考评员队伍。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4.8万个,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创业就业14.89万人,7.93万个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全部实现一户有一人稳定就业。全市组织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8481人次,其中脱贫人口培训17990人次。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渠道,组织上岗参加就业见习1643人,征集见习岗位4113个,预计到年底,可征集岗位5000个,组织上岗参加就业见习1700人;开展2023届脱贫家庭和监测对象帮扶就业1043人;印发《关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提示单》,分解全市236名困难毕业生任务至各县(市、区)。截至目前,全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共登记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5557人,“1131”服务完成率100%,帮扶就业率75.47%。截止10月底,全市累计44784人返乡创业,创办企业实体34493个,累计投资1008340.48万元;本年度全市1556人返乡创业,创办企业实体1552个,累计投资27068.656万元。全年共提供各类流动人员档案服务4200人次,开展以档案为基础延伸的各类公共服务近万人次,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省级数据库采集信息数据17.6万条。目前已建成27万人的全口径人力资源信息库并实现动态更新。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信息化建设落地。全市共建立了126个社保卡服务网点(含银行网点),“12333”全年受理电话咨询服务量预计5万余条。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我市市场化就业渠道较窄、岗位吸引力不强,传统行业招工难等问题仍存在,需着力破解。二是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难度较大,离校毕业存在流动性大,择业观念偏执;三是部分就业数据口径收集不精准,特别是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信息尤为突出。(二)改进的措施:一是聚焦服务市场主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市内各类园区企业等市场主体为重点,持续推进人社工作进园区活动。聚焦拓展就业空间,强化创业带动就业。持续优化创业环境,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扩展新就业形态人员就业服务;完成12个零工市场建设并运营使用,实现县区市零工市场全覆盖;二是聚焦稳定重点群体,强化精准就业帮扶。将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成员、脱贫人口等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就业支持举措,持续做好见习岗位募集,毕业生的就业推荐,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抢抓“全国公共就业创业示范城市”创建机遇,深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加大劳务品牌培育和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创建力度;坚持稳增量、提质量、扩容量,巩固提升新社区工厂就近就地就业载体;加大各类创业就业园区建设、不断扩大园区吸纳就业和培育创业能力。、(二)健全服务体系,规范服务制度,提高就业帮扶针对性和精准度,强化培训服务质量。一是深入实施“紫阳修脚师”“旬阳建工”两大国字劳务品牌促就业行动,通过品牌带动、精准输送,切实把劳务品牌转化为促就业、稳增收的“幸福”招牌。二是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瞄准市场需求,提升培训效果。推进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落实重点企业常态化用工服务,主动出击叩门问需,与部分产业链企业加强沟通对接,破冰定企、定时、定量、定工种培训,力争培训后就近就地就业转化率最大化,努力缓解本地企业招工难问题。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