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临渭区文化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整理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指导培训基层文化艺术骨干;组织各种门类的文化艺术活动。 | |
住所 | 渭南市临渭区华山大街东段临渭区公共文化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钟娟 | |
开办资金 | 18.2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临渭区文化和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2.97万元 | 83.6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渭南市临渭区文化馆·公益 | 从业人数 3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按照《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要求规范运作,及时申请变更登记,规范使用印章、证书。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总分馆建设、非遗保护传承、群众文艺创作研究等工作,全面筹划、合理安排,出色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一年来,临渭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年报被列入全国文化馆年报征集展示,入选全国“四季村晚”冬季示范展演活动实施单位,新编小戏《巧娘》入围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传承传统工艺助力百姓乡村振兴》项目荣获“大地欢歌”渭南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大赛三等奖。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群众文化事业亮点纷呈1.实施文化惠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文艺展演活动100余场次。连续7年举办“临渭村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1月1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公共文化云、喜马拉雅、陕西广电等主流媒体对活动情况进行直播录播,网络观看浏览量突破172万人次。12月26日即将举办“龙腾盛世美好中国年”全国“四季村晚”冬季示范展演活动。举办“玉兔送福闹元宵”文艺演出活动,组织线上优秀群众文化活动作品展示15期。五一期间,双创古城举办开城仪式,喜迎八方来客,引流2万人次,社会反响强烈。“大地欢歌”系列文化活动贯穿全年,先后举办“海兴杯”全民歌手大赛、临渭书法大讲堂、“庆祝五一、礼赞美好”表扬颁奖文艺汇演活动、“美好生活幸福临渭”文艺汇演活动、“艺彩童心”少儿美术体验展览、“端午粽香情非遗零距离”、“文化进军营共筑鱼水情”庆八一慰问演出等系列活动20余场次,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需求。2.实施公益培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坚持免费开放培训,举办舞蹈、戏曲、瑜伽、书法等公益培训,累计参训300余人;全年免费开放场馆,累计接待群众1.2万余人次。开展文化文艺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举办“银色浪漫美好临渭”文化活动周展演活动4场,唱响美好生活新篇章。举办公共文化服务宣传周“幸福生活艺起来”公益培训,走进陕西路社区、渭南市模特艺术协会培训基地、人民中街社区等群众身边,结合群众需求,开展舞蹈、模特、主持、朗诵等“点餐式”培训,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3.实施精品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以临渭区桥南镇草编合作社董事长、省级非遗项目《临渭草编》传承人陈春苗为原型创编碗碗腔作品,精心打造小戏《巧娘》入围第十届陕西省文化艺术节群星奖,作品展示了党和政府对乡村振兴、非遗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取得的成效,先后到省市区演出10余场次。创编文旅宣传歌曲《临渭之恋》,唱出临渭美好生活。二、坚持传承和保护相结合,推动非遗工作创新发展1.深入基层调研,完成非遗申报工作。深入非遗项目基地实地调研了解发展状况,择优推荐陈友强等7名传承人被成功列入第六批渭南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临渭非遗队伍持续壮大。积极推进非遗工坊建设,石灰窑水晶饼非遗工坊被列入市级第二批非遗工坊和省级第三批非遗工坊;推荐《秦源影雕黑陶》传习基地秦源陶艺有限公司、《临渭剪纸》传习基地渭南剪纸学会分别获得渭南市最美非遗传习基地。2.依托活动载体,加大非遗宣传展示。借助“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全国村晚示范展演活动,“美好临渭银色浪漫”发布会,中国医药大会等大型活动,宣传推介临渭非遗项目10余次,展示临渭非遗成果。通过线上推介和线下体验相结合,拍摄制作非遗过大年系列宣传片5期,《剪艺情中国风》《临渭醪糟》等5个项目被学习强国选中转播。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面花、剪纸、黑陶、草编、碗碗腔等非遗传承人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10余次。组织《秦源影雕黑陶》《临渭剪纸》《临渭醪糟制作技艺》等多个项目参加春节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2023年渭南群众文化节活动、渭南市庆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非遗购物活动等,助力非遗逐步适应市场化发展思路。3.注重融合交流,打造非遗品牌活动。成功举办第六届“陕西新农村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组织省内16个非遗项目齐聚临渭,华阴老腔、碗碗腔、韩城行鼓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参加文艺演出活动,该项活动已在临渭区连续举办6届,成为陕西省非遗品牌活动。邀请戏曲研究院的专家为碗碗腔社团和传承人进行碗碗腔艺术培训,组织《临渭草编》《石灰窑水晶饼》赴安康参加陕西省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创作“非遗里的清廉”剪纸作品8副,推动临渭非遗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问题:干部队伍老龄化,年轻干部较少,舞蹈、编剧、新媒体等专业人才稀缺。整改措施:就专业人才稀缺这方面,我们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引进专业人才。四、2024年重点工作计划2024年,临渭区文化馆将深入贯彻落实文化思想,坚持市区一体化发展思路,主动参与全市文化服务展演活动,主动融入主城区文化氛围营造,主动探索临渭非遗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临渭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1.突出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对标基层文化馆职能,围绕2024年第六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复审工作,创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示范区工作,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和国卫复审等相关要求,明确工作责任、认领工作任务、细化考核指标,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围绕市区文化工作要求,争取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单位,为临渭美好生活示范区建设贡献更多文化力量。2.突出抓好品牌活动打造。打造临渭文化品牌,策划举办李十三村首届乡村美食音乐节,弘扬戏曲文化魅力,展示群众美好生活。积极申请承办第七届“陕西新农村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全国四季村晚展演活动等省市主办品牌活动,展示临渭群众文化魅力和非遗传承保护新成效。3.突出抓好群众文化活动。精心组织策划文化文艺展演活动,利用春节、元宵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组织策划非遗过大年活动,义写春联,欢喜庆元宵,歌唱新生活,绘画新时代等系列演出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志愿者的管理,以文会友,吸纳社会力量助力文化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热情。加强文化交流学习,选送优秀节目赴省市及兄弟县区演出,展示群众文化多彩魅力。常态化实施免费开放和公益培训,举办戏曲、瑜伽、舞蹈、美术、绘画等公益课堂,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4.突出抓好非遗传承保护。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商圈等活动,不断扩大临渭非遗知名度,推动非遗“强”起来。发挥宣传工作优势资源,借助新媒体分批次集中宣传展示临渭非遗项目,讲好临渭非遗故事,推动非遗“火“起来。推动非遗产业化,开展非遗工坊进社区、进农户技能培训服务活动,吸纳更多人群的就业;组织和鼓励非遗工坊参加各类展示交流活动,探索试点非遗产品市场化路径,推动非遗产品“活“起来。借助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文博会等大型活动宣传推介非遗,让非遗“靓“起来。5.突出抓好数字文化馆建设。积极推动数字文化馆项目落实,完成线上部署文化体验厅服务云平台,线下部署非遗数字名录、剪纸等数字化设备建设,通过现代数字化体验设备、数字化技术手段和美学空间的大整合,形成“信息与资源汇聚、管理与服务融合、在场与在线联动、线上与线下互通”的数字文化馆。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