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气象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提供气象管理保障。本行政区域内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气象探测资料的汇总、传输;气象法规实施。 | |
住所 | 榆林市肤施路47号 | |
法定代表人 | 白光明 | |
开办资金 | 6935.1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497.01万元 | 8769.2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气象局.公益 | 从业人数 6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在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纲要》及全省气象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市厅合作协议落地实施,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保障,全面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2023年主要工作(一)高位推进重点项目夯实发展支撑。市政府连续两年召开全市气象工作会议,印发《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防灾减灾示范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全市12个县区政府全部印发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文件。重点开展垂直观测系统建设,建成微波辐射计3套、雷达4部。完成高性能增雨飞机订购。率先建成全国首家花粉浓度自动监测站网。二是科学高效开展人影作业保障重大活动精彩圆满。迭进式气象服务保障首届中国非遗年会、全国赛艇锦标赛、马拉松等重大活动圆满举行。空地立体人工消减雨作业保障榆林学院校庆活动获省局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省十七运、“清爽榆林”文化旅游季保障工作分别获“集体三等功”和先进单位表彰。三是开展花粉智慧气象服务助力过敏性鼻炎防治。研发花粉浓度格点化预报服务系统,通过“两微一抖”、电视、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实时发布花粉浓度监测数据、花粉地图、72小时格点化浓度预报等。据市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花粉过敏门诊量较去年减少23.5%以上。四是强化重点实验室辐射带动。聘任气科院研究员郭建平为重点实验室主任,聘请30多名专家组建专家库;研发智慧防灾减灾一体化平台、能化智慧气象服务系统;花粉服务大数据应用获全省气象大数据典型应用优秀案例一等奖。(二)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立主题教育组织机构和工作专班,先后下发指导性文件5件;通过举办读书班、专题党课、主题研讨、现场教学等抓实创新理论学习;市局班子确定调查研究选题4个,深入基层调研11次。聚焦职工急难愁盼问题,改造市局值班休息室、布设新能源充电桩、硬化美化市局院落,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进“清廉气象”机关建设。推荐7名干部加入省局巡察人才库。2名党员、1个支部获市直机关“两优一先”表彰,市局获“全国气象部门模范机关先进单位”。(三)坚持《纲要》引领,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落实市厅合作协议、“十四五”规划与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建设。紧扣榆林发展需求规划实施粮食、城市、能化、人影四大版块重点工程,总投资4163万元。目前市县落实基本建设项目6个、业务建设项目5个,推进中央财政项目4个。完成12个县区视程障碍天气现象仪布设。绥德、定边雷达,神木雷达与卫星地面校验站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四)深化交流合作,强化气象核心业务基础支撑。与省气象台、气候中心等6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在业务技术研发、精准预报、区域性气候评价、能源化工气象服务、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推进省局山洪地质灾害、决策气象服务、气候预测等系统的本地化应用。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强化迭进式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市政府印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榆林市人工影响天气弹药安全暂行管理办法》,市防指印发《榆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成员单位防汛抗旱工作职责》《榆林市2023年防汛抗旱工作要点》,与市防指办、市减灾委、市文旅局联合发文,与市应急管理局、交通局、农业农村局等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提亮科普“蓝马甲”品牌,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获全国“气象达人”校园巅峰赛三等奖。(二)全力做好汛期气象服务。3月初开展汛前检查,及时调整汛期领导小组,召开部署动员会7次。严格落实迭进式预报预警工作机制,加强会商研判,准确预报全部降水天气过程,发布预警信号1232期。严格落实叫应机制,市县两级共向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叫应287次。根据气象预报信息,市县政府及时转移9332人次,未造成人员伤亡,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获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三)深化“气象+”赋能行动,服务重点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印发《榆林市2023年春耕春播和春季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工作方案》《关于做好气象服务夺取秋粮丰收的通知》,联合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关注灾害性天气对设施农业、经济林果和秋粮作物的影响,制作发布服务材料89期。加入国家级马铃薯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为马铃薯、小米申创“气候好产品”认证。开展飞机作业52架次,飞行总时长160小时,有效缓解旱情,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三、取得的经济效益(一)助力能源保供。对标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打造配套气象服务品牌。依托重点实验室构建“1+4+N”能化气象服务体系,面向能化企业开展定制化、伴随式气象服务。与陕煤榆林化学共推国家级能化专业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筹备成立能化气象服务研究院,能化气象服务提案通过市政协审核,满意度100%。(二)持续深化气象改革,提升现代化管理效能推进减证便民。简化气象行政许可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事后核查制。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一把手”坐窗口走流程,选派专人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办公,按时受理并办结行政许可86件。强化防雷安全监管。完善“互联网+”和“二维码可溯源”监管和检测全链条信息化监管机制。开展防雷安全检查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涉及企业213家,发现一般隐患425项,落实整改387项。拓展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与重大项目气象服务工作。市政府将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关于深化“标准地”改革落实“拿地即开工”工作的实施方案》。开展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园区2项、煤矿1项,实施重大项目设计气象信息服务4项。(三)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科研引领。依托重点实验室,成立创新团队3个,推动核心技术、业务能力、人才支撑高水平发展。创办“郡风讲堂”学术品牌,开展专题讲座9场,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推荐申报优秀论文8篇,落实省市科协项目4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项。1人入选2023年省局高层次人才。1人获评全国气象工作先进个人。四、存在的问题(一)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仍需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联动协作有待加强;垂直观测能力不足,针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监测能力有待提升,新型监测设备数据应用不足。(二)气象服务粮食安全、生态文明、能源化工能力仍需提升;人影现代化指挥、作业水平有待提升;气象高素质人才与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有待提升。五、整改措施(一)在粮食安全、能源保供、生态修复、交通等重点行业精准发力,做优特色气象服务。加快推进榆林能源化工气象服务研究院、高性能飞机增雨作业一体化指挥系统建设。(二)强化气象科研业务与高校、企业、平台合作共建,依托能源化工气象服务重点实验室、研究院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创新管理办法,优化人才发展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六、2024年工作计划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继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巩固主题教育成果。贯彻《纲要》精神,全面落实《实施方案》。加快市厅合作协议、“十四五”规划和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建设,持续攻坚突破重大项目。进一步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完善高级别“叫应”工作机制和流程,强化气象预警信息传播。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