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榆林市园艺蚕桑工作站)

榆林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榆林市园艺蚕桑工作站)

发布时间: 2024-04-03 15:36
单位名称 榆林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榆林市园艺蚕桑工作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蔬菜产业发展服务。贯彻执行中省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推进全市蔬菜产业基地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园艺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及分析工作;开展园艺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开展园艺技术培训、区域蔬菜品牌宣传、推介以及合作交流工作。
住所 榆林市榆阳区西沙榆林大道156号
法定代表人 黄天平
开办资金 90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4.1万元 70.88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4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年来,我中心在市农业农村局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省园艺站和市农业农村局的安排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大食物观,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总揽,按照“稳基础提效益,保供给促增收”的总体要求,全力确保“菜篮子”稳产保供的同时,以产业绿色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大漠蔬菜产业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2023年责任目标,全面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设施农业转型升级、蚕桑产业稳中向好、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品种技术全面推广、质量监管全面加强,确保蔬菜产业发展取得实效。现就一年来主要工作汇报如下:一、重点工作全面完成2023年计划指导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0万亩,总产达到120万吨;以无定河两岸设施农业优势区为重点,计划改造提升老旧设施基地500亩;以北部长城沿线露地蔬菜生产优势区为重点,计划建设高山冷凉蔬菜基地5000亩;打造大漠蔬菜百亿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加快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产地冷链设施和净菜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完善全市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计划引进蔬菜、蚕桑、花卉、食用菌等新品种50个,推广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5000亩;计划推广轻简高效优质蚕茧生产技术,养蚕900张,产茧40吨;计划开展蔬菜、蚕桑、食用菌技术培训,培训农技人员、菜农1000人次。(一)蔬菜产业提质增效2023年我市紧抓市委、市政府持续建设百亿级蔬菜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谋划我市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全年蔬菜生产稳定增长:蔬菜种植面积77.63万亩(含西甜瓜),同比增长3.88%,产量238.43万吨,综合产值54.78亿元。全市积极巩固高山冷凉蔬菜基地建设成果,持续开展高山冷凉蔬菜基地建设行动。全市以陕西省高山露地蔬菜“一新两改三化”技术为抓手,通过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单产,应用适宜的机械提高生产效率,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提高蔬菜品质,应用采后预冷和分级处理技术提高商品化率。(二)设施农业转型升级2023年我市紧抓陕西省持续实施千亿级设施农业工程的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设施农业“三改一提”技术要求,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全面推进榆阳区、米脂县城市近郊保供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任务,争取省级千亿级设施农业资金910万元,全市累计新建设施农业面积1076亩,提升改造设施农业面积1492亩;积极推进榆阳区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县建设,推进横山、靖边、定边、米脂、吴堡、清涧6县区开展现代设施种植业建设提升项目,争取省级现代设施农业装备设施提升资金1600万元,为我市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乃至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三)蚕桑产业稳中向好2023年我市蚕桑产业在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项目带动、试验示范、技术培训,蚕桑产业稳中向好。全市以“绿色、省力、节本、高效”为核心,在吴堡县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蚕桑生产示范,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蚕桑管理、采收机械化水平;在神木市开展桑叶资源综合利用及产品开发,推进桑园养殖开发,促进立体循环农业发展;在榆阳区开展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价值链,有力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四)特色产业稳定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市新兴园艺特色产业,近年以来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佳县、府谷等县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动产业之一。2023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870.36万袋,产量达到0.95万吨,实现产值0.69亿元。(五)品种技术全面推广立足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总目标,我中心多措并举,大力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高产优质新品种。开展蔬菜、蚕桑、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宜机化田管、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试验示范,熟化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高质高效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菜篮子”产品质量和效益。(六)监测体系不断完善2023年以来,中心扎实做好国家和省级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建设,在全市12个县市区开展蔬菜生产监测调度工作,及时掌握蔬菜生产动态,更加准确研判发展趋势,为省市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准确依据。科学指导各县市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保障菜农安全生产,引导产品有序流通。(七)质量监管全面加强2023年,全市持续深化“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以韭菜、芹菜、豇豆“三棵菜”为重点,同步将我市主栽蔬菜品种“辣椒”纳入监管范围,突出抓好蔬菜生产投入品管理,教育菜农禁止使用禁限用农药,保持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确保蔬菜安全。二、取得的主要效益2023年,在全中心职工的努力下,单位各项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蔬菜种植面积77.63万亩(含西甜瓜),同比增长3.88%,产量238.43万吨,综合产值54.78亿元。累计新建集中连片高山冷凉蔬菜基地8.54万亩,全市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36万亩,产量99.95万吨,实现产值14.05亿元,新建集约化育苗基地4个,总育苗能力超过5.4亿株,显著提升榆林高山露地蔬菜生产水平。紧抓陕西省持续实施千亿级设施农业工程的战略机遇,全市设施农业播种面积达到15.42万亩,产量39.57万吨,综合产值17.03亿元。其中日光温室播种面积6.71万亩,产量12.69万吨;塑料大棚面积7.65万亩,产量24.99万吨;小拱棚面积1.02万亩,产量1.78万吨。蚕桑方面:全市新建桑园500亩,养蚕1212张,春期发种数539张,秋期发种数673张,小蚕共育技术推广27张;产茧54吨。食用菌方面: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870.36万袋,产量达到0.95万吨,实现产值0.69亿元。(三)优化品种结构,我中心与榆阳、定边、佳县等县区园艺站合作,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累计引进试验南瓜、番茄、甜瓜、草莓、辣椒、食用菌、沙葱、山葱花、胡萝卜和叶菜类等10种65个品种,筛选出适合我市推广品种23个。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一年工作,我们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应看到,我市园艺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产业扩能增效难度加大。受经济和设施用地政策等因素影响,蔬菜设施化、规模化发展速度放缓,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的空间收窄。同时,由于人工劳务费明显增加,生产资料不断涨价,蔬菜等生产成本不断加大;大部分现有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生产风险不断加大。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依靠外调的格局没有改变。二是蔬菜产业体系不完善。蔬菜加工、保鲜、储藏、市场营销等后续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相关人才急缺;蔬菜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力度和人才保障措施亟待落实;品牌建设滞后,叫得响的品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不能确保蔬菜种得上、产得下、储得住、卖得出。三是产业资金投入不及时。蔬菜全产业链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特别是前端设施基地建设、中端冷链储藏能力建设、蔬菜加工能力提升、末端蔬菜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等项目资金缺口极大。近十年,在中省蔬菜产业和设施农业建设资金不断萎缩,市级产业发展资金零投入的情况下,企业筹资困难,严重制约产业链项目建设速度和质量。四、整改措施(一)继续完善榆林市蔬菜产销信息体系,加强信息服务和预警体系建设,为政府和菜农组织蔬菜生产和销售提供合理决策依据,努力提高农民的种菜积极性。(二)提升全市蔬菜产业技术服务能力,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服务质量,加快科技普及,全面完成市农业农村局部署的各项工作。五、下年度工作计划2023年,榆林市园艺蚕桑产业和设施农业工作将沿着中省市有关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总揽,全力推进园艺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全年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力争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一)重点工作方面。一是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保供。二是夯实园艺特色产业基础。三是强化技术创新与服务指导。四是加强园艺产品质量监管。(二)重点项目方面。一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加大蔬菜、食用菌品种引育力度,重点开展优良蔬菜、食用菌品种引进及种质资源整理研究等。二是坚持规模化发展、板块推进的发展思路,推进高山冷凉蔬菜高标准示范区建设项目。三是全面做好千亿级设施农业项目的规划、申报、实施。四是全面做好食用菌产业链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五是按照“育龙头、补短板、促营销”思路,积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市场交易体系。六是强化以信息服务为主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3年2月,被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评为全省园艺系统工作先进集体;2023年3月,被榆林市农业农村局评为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工作先进单位;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