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临潼区档案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保管利用档案资料、编史修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档案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馆藏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宣传·本区地方志续编·《临潼年鉴》编纂·地情资料收集管理利用·档案科研学术交流·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南路8号临河大厦 | |
法定代表人 | 赵国轩 | |
开办资金 | 15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西安市临潼区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7.92万元 | 29.2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开展业务情况(一)新馆建设有序推进,做好搬馆规划准备加强沟通对接和现场督导,积极争取资金,推进新馆建设项目。完成二次结构、地下设备层施工和内部装修,院内绿化及围墙道路建设基本完成,容缺办理并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初步制定搬馆工作方案,馆内设施设备采购同步推进。(二)做好进馆档案接收,建强馆藏档案资源一是强化档案接收业务指导,5月25日配合区委办举办全区档案工作会,督促移交档案,为10余家立档单位提供纸质档案规范整理及数字化业务指导服务,提升整档质量。二是积极开展档案接收进馆工作,接收单位纸质文书档案27688件及其数字化副本,接收国企退休人事档案5人,接收印章档案3枚;积极介入重大活动,接收人代会、政协会、文旅产业发展大会等照片影像资料17GB。三是对外发布档案征集公告,面向社会公众征集记录临潼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档案资料。四是协助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前往渭华起义纪念馆等处收集王泰吉烈士相关档案资料3件、照片16张,为王泰吉烈士纪念馆改造提升提供史料支持;协助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收集抗战、抗美援朝英烈相关档案资料。(三)抓好档案安全保管,保障实体信息安全一是夯实档案安全责任,做好馆库24小时值班巡查和定期安全检查,加大夏季高温、冬季低温、汛期安全检查频次,及时消除隐患;开展消防安全培训2次,更换到期消防设备;定期检查维护,保障全天多点位视频监控正常工作;落实档案库房“九防”措施,做好温湿度监测、档案出入库等日常登记管理工作,完成档案馆综合统计年报。强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及档案数字化外包全过程监管,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全年未发生档案安全事故。二是做好馆藏档案保护修复,整理修复馆藏民国档案50卷,结合档案数字化裱糊修复档案400卷。三是推进馆藏档案信息化建设,扫描完成区委办505卷、区政府办1995卷纸质档案共计51.5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率提升至50%。(四)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提升档案利用服务一是为查档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落实“最多跑一次”事项办理承诺,接入并启用全国档案查询平台,全年接待查档群众4951人次,提供档案资料4020卷(件次),出具有效证明4127份11136页,其中办理电话查档、网络查档、信函查档便民服务570次,编写档案利用实例10条,收到群众感谢锦旗1面。二是持续推进馆藏档案开放鉴定工作,建立4个以上全宗暂缓开放档案、拟开放档案、涉密档案文件级目录29315条。三是围绕“6·9”国际档案日,“9·5”《档案法》颁布纪念日、“12·4”国家宪法日,通过设立档案宣传站、档案馆开放日以及档案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等方式,开展档案法治宣传活动,发放《档案法》宣传资料千余份。四是建设网络宣传阵地,通过“临潼档案”简篇账号发布工作信息12篇,10月底开通“临潼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14篇。五是做好本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接待华清小学、秦陵街办、西交二附院等单位“爱在红田”打卡、主题教育研学共计146人次。六是挖掘馆藏民国档案开展档案编研,编写内部资料《民国时期教育状况探索之四维中学》。七是接入全省民生档案跨馆出证系统,规范馆藏婚姻登记档案目录数据格式10318条,上传目录4000余条。八是对馆藏民国临潼地籍原图目录进行核校,并申报陕西省档案文献遗产项目。此外,我馆对照2022年西安市区县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反馈问题整改方案,结合本年全市档案重点工作任务,查漏补缺、改进提升,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完成图书资料220余册整理、分类、著录,补充完善15个全宗全宗卷以及《档案馆指南》《档案馆全宗指南》。(五)精心组织年鉴编纂,拓展地方志影响力一是出版发行《临潼年鉴2022》,4月向全区各街道、各部门发放700余册。二是编纂完成《临潼年鉴2023》,年鉴编辑部精心拟定编纂工作方案和篇目大纲,3月7日召开编纂工作部署暨培训会,指导108家承编单位撰写稿件,5月底完成初稿,6—11月完成三审三校,年底进入样书印制阶段,计划印制1000册。三是完成《西安年鉴2023》临潼条目撰写报送共计13条5000余字。四是积极开展送地方志文化书籍进军营、进乡村、进社区“读志用志”活动,受到省、市地方志办媒体推广;邀请省地方志办专家张世民撰写书评推广区志,扩大影响力。五是筹备推动名村名镇志编修工作,先后印发《关于鼓励编修乡村史志的通知》《临潼区名村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收集整理上报骊山、相桥街道名镇志资料,初步筛选符合入选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条件的10个村,鼓励编修名村志。六是积极配合推进村史馆建设,建成屯刘、槐李、耿西村3个村史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二、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参加全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讲好西安故事”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临潼年鉴2022》荣获全国三等年鉴、全省二等年鉴奖项,积极开展读志用志活动,通过地方志更好宣传临潼工作实绩。2.档案馆新馆基本建设完成,投用后将有效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更好开展公共服务。3.通过抓好档案安全保管和抢救修复,有效地保护原始纸质档案;接入并启用全国档案查询平台、全省民生档案跨馆出证系统,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全面提升查档服务效率,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4.积极开展档案宣传、档案编研等活动,开通“临潼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建设网络宣传新阵地,进一步扩大档案地方志给工作影响力。三、存在问题1.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省市要求相比还有差距。2.馆藏档案资源建设需要加强。3.馆藏档案开放鉴定工作需要加快推进。四、今后工作打算2024年,我馆将主动对标,狠抓落实,围绕搬馆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全力推进档案地方志事业进位争先、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大新馆建设项目推进力度,积极对接联系,完善搬馆工作方案并报区委审议,按计划做好搬馆各项准备,力争2024年6月搬迁投用。二是抓好档案业务建设,继续抓好市上业务建设评价反馈问题整改、档案安全保管、查阅利用、开放鉴定、数字化等工作,做好“临潼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信息发布,充分发挥档案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三是结合馆库搬迁,组织开展一次全面清库,优化调整档案排架。加大档案接收进馆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征集活动,持续改进提高馆藏结构数量。四是抓好地方志工作,继续打造精品年鉴,提升年鉴编纂质量,做好我区名村名镇志编修试点工作,继续加大力度主动协调配合指导好全区村史馆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作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本馆参加全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讲好西安故事”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临潼年鉴2022》荣获全国三等年鉴、全省二等年鉴奖项。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