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

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03 09:29
单位名称 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收藏展览文物,弘扬民族文化。文物征集、保护、展览和学术研究。博物馆维保、管理和安全保卫。
住所 渭南市乐天大街西段南侧
法定代表人 祖亮
开办资金 200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4360.57万元 43058.53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8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是法人由隋晓会变更为祖亮。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市事业管理登记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一)文物保护守牢底线。完成《渭南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二期》申报工作。征集文物53件。接受捐赠85件(组)。配合公安机关参与打击文物犯罪行动6起,勘查古墓葬、古遗址45处,追缴涉案文物420余件(组),其中三级文物3组。接收省考古院移交的华州东阳考古发掘文物486组5777件。邀请省级专家鉴定文物70余件(组)。开展公益鉴定咨询服务1次,鉴定个人藏品60余件(组)。完成我市第八批国保和第五批、第七批省保共47处文保单位记录档案编制。积极和省文保院联系,争取到省文保院在文物修复方面设备和物料支持,完成200多件(组)纸质文物的保护性修复工作。(二)考古工作扎实推进。配合省考古院参与富平长春墓地、朱黄堡旧石器遗址、潼关三河口遗址、临渭区椗李村墓地等考古发掘项目29个,发掘各类遗迹460处,出土文物300余件(组),采集和发掘旧石器约8000件。完成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资料申报工作,考古人才培养持续推进。(三)展示利用有力有效。举办《大展宏“兔”——癸卯(兔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古国觅踪——关于刘家洼和古芮国的故事》《匠心·清韵——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毕业设计文创作品展》《风从海上来——嘉兴博物馆藏海派书画展》4个展览,配合展览完成了《古国觅踪——关于刘家洼和古芮国的故事》《风从海上来——嘉兴博物馆藏海派书画展》两本图录。举办“渭南文博讲堂”四期。印发《渭南文博》一期。召开“芮国及周代封国考古发现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全馆发表学术论文10篇,科普文章5篇,博物馆的科研工作有了新进步。(四)宣传活动焕发新机。挖掘馆藏文物内涵,首次推出《家在黄河太华之间》原创音乐。拍摄“华山故事会”两期。围绕传统节日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国际博物馆日举办我们的节日“上元之夜”“博物馆之友”“端午情浓相约渭博”“七夕之夜”“中秋升明月,万家共国庆”“菊香曼舞歌重阳,银发鹤寿日月长”主题活动6次。策划实施研学社教课程11个,全年接待研学人数约5.3万人次。(五)管理工作全面规范。持续做好博物馆安防系统升级改造工作,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建设智慧停车场、研学实践基地和配套餐厅,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召开深化“三个年”活动纪律作风提升推进会,制定了《项目采购和财务报销规定》《工作人员考勤管理制度(试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讲解员分级管理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及职称晋升考核量化评价办法(试行)》。召开了疫情解封后理事会首次线下会议,制定完善了理事会学习、工作等相关制度。完成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申报工作。二、取得的社会效益圆满承办2023年陕西省文博系统讲解比赛。我馆一位同志荣获全省中文组二等奖,一位同志荣获英文组优胜奖,创历史最好水平。深入挖掘文物内在价值,研究推广新的文创产品,“家在黄河太华之间”系列文创产品获得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博物馆协会第四届陕西优秀文创作品优秀奖。共接待来自各地的参观群众30多万人次,提供讲解服务1700多场次,渭南博物馆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入围中国博物馆协会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获“陕西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渭南市党员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还存在一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难题亟待解决,比如我们的馆藏文物数量少,增长缓慢,精品文物数量更少,制约着展陈质量和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基本陈列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责任意识、素质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考古勘探专业性人才紧缺,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及展陈设计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全面提升等等。改进措施:直面问题、勇于担当,认真加以解决。进一步拓宽文物征集途经,细化文物征集工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文物征集程序,争取获取有价值的文物;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更换展厅、展柜玻璃、灯光,消除基本陈列安全隐患。同时,增加考古新成果、陈列新征集文物,不断深化展陈内容,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展陈思路。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以强烈的担当意识和紧迫感做好重(难)点工作。第一项:推进考古勘探工作。一是加强考古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考古发掘领队人选,申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资质。二是探索考古工作合作新机制新模式。三是要完善灰坡岭遗址和杜康遗址汉墓发掘简报文章,着手整理全市历来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物研究论著,建立全市文物考古资料库。第二项:高质量开展“四普”工作。以考古勘探部为主,明确8人参加市级普查队伍,对全市境内地上、地下、水下已认定的3697处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普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各类新线索中新发现的文物点。第三项:夯实文物保护基础。一是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落实。二是推进省考古研究院移交考古发掘文物拣选、信息采集登录工作。三是推进全市文物修复项目建设。四是启动馆藏文物手写账誊抄工作。第四项:提升文物研究水平。一是办好《渭南文博》杂志;二是办好“渭南文博讲堂”;三是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交流;四是全面加强学术研究。第五项:做好陈列展览展示。一是办好两个展览。推出《甲辰龙年生肖图片展》,二是策划举办《志壮河岳——渭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成果图片展》,三是策划储备一批自主陈列展览项目,四是做好“古国觅踪——关于刘家洼和古芮国的故事”参加第二届陕西省博物馆优秀陈列展览申报工作。第六项:提高讲解服务水平,着力提高讲解服务水平。一是针对现在5个展厅,进一步优化讲解词;二要着力提升讲解员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第七项:切实做好安全工作。要开展安防系统的升级改造,筑牢“人防+技防+物防”于一体的安全屏障。(二)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做好亮点工作。一是全面加强网络宣传。二是精心加快新展策划和布展。三是创意开发文创作品。四是创新开展社教活动。五是大力开展研学活动。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家在黄河太华之间”系列文创产品获得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博物馆协会第四届陕西优秀文创作品优秀奖;入围中国博物馆协会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获“陕西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渭南市党员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2023年接受社会捐赠藏品共计86套(件),包括纸质、纺织品,石质,瓷器,及木质等各类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