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西安市大气探测中心

西安市大气探测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02 11:04
单位名称 西安市大气探测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提供气象观测信息服务。地面气象、特种气象观测、高空气象、天气雷达探测、大气探测观测及相关业务;有关科研项目开发和研究;全区大气探测设备的监控、维护维修和技术保障工作。
住所 西安市未央路102号
法定代表人 解斌
开办资金 1111.53万元
经济来源 上级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208.3万元 1392.69万元
网上名称 西安市大气探测中心心 从业人数  2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在市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市大探中心坚持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聚焦省气象局、市委市政府和西安市气象局党组的工作安排和部署,贯彻落实《纲要》,以实践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抓手,按照2023年全市气象局长会议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一、以主题教育为载体,全面强化党的建设,引领探测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题教育,为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力量信念。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作为推进中心党建的头等大事来抓,不折不扣地贯彻党中央、中国气象局党组、陕西省气象局党组、西安市气象局党组的部署要求。完成主题教育所有规定动作,使得中心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了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结合主题教育活动,5月初组织中心泾河站党员和业务人员赴延安市气象局、11月中心组织党员和业务骨干赴浙江、江苏等地调研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按照党建“一岗双责”要求,做到党建工作与中心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全年组织召开党建工作专题研究部署会2次。8月,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了中心制度、规定的运行。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凡属“三重一大”范围,尤其是重点项目推进、大额资金的支出安排等,严格召开中心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并作出统一决定。严格落实新制定周一工作列会制度及依靠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工作理念,有效促进中心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促使中心重点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职责科室具体抓、中心上下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保证了中心各项工作“件件有安排,事事有落实、有回音。强化党的政治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8月,根据领导班子的调整,及时完成支部换届。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三会一课”等制度和“三联促三动”的党建工作机制。2023年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2次,组织生活会2次,党员大会2次,党建工作联系局领导王建鹏讲授专题党课2次,支委会成员讲党课4次,组织开展了过“政治生日”送政治贺卡,及分别与市财政局、省无委会西安监测站联合共建等主题党日活动3次。组织支部党员长期参加“双报到双评议”活动,积极落实党员承诺制、积分制管理,党员自觉、按时、足额交纳党费已成新常态。1名同志被确定为发展对象。二、以固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抓手,提升精密监测能力优化立体综合观测站网顶层设计,综合气象监测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市县两级提供有力的基础网络、探测设备保障技术支撑服务。与水务部门共享水文及雨量站数据,继续优化城市气象观测站网,气象监测网进一步织密。其中:完成7套视程障碍现象仪、天气视频智能观测仪建设并投入业务运行;建设4套固态降水监测设备、38套微智站、补短板工程六要素区域自动站9套、专项活动微智站19套、新建和更新建设区域自动站30套、第一道防线工程53套微型智能站选址建设工作;周至、长安风廓线雷达开展业务化试运行,完成泾河P波段和秦岭天气雷达站选址勘查工作。构建气象信息网络和数据服务创新平台。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陕西)为基础,建立市级气象多云化信息网络结构,开发西安市气象数据集约化服务平台、西安智慧气象决策服务系统、西安相控阵雷达移动端H5插件等气象探测数据服务产品体系;建设“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业务安全”为一体的整体防御、智能防控的信息安全体系,针对近年来网络安全的严峻形式,持续加大网络安全项目建设投入,同时优化网络安全业务管理模式,发挥新增边界防火墙、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终端防护系统等网络安全设施作用。三、以狠抓“质量提升”行动为举措,为汛期气象保障提供强力支撑各项业务质量稳步运行。泾河国家基本观测站各项业务工作有序开展,全年地面高空综合质量指数99.99%,探空平均高度29430米,测风平均高度28152米,单测风平均高度20946米,探空稳定运行率、报文及时率、自动土壤水分传输及时率、酸雨传输及时率、大气成分传输及时率分别为100%、99.84%、99.84%、100%、99.94%,远超过省局考核指标。其余各项业务及时率、可用率和可用性、设备检定率等均完成省局“质量提升年”目标要求。四月份完成全国酸雨自动质量考核,根据国家局考核结果显示,泾河站通过2023年酸雨自动观测质量考核,并获得三项优秀。圆满完成汛前业务准备及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2023年重新修订各类业务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广泛征求职工意见,根据汛前业务自查表及质量管理体系内审表格逐项进行整理归纳,顺利完成今年的省局内审及全国内审检查任务,为今年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画上圆满的句号。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提升气象监测精密水平高质量发展推进重大活动精密监测、精细服务能力建设。开展移动气象台和无人机在各类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现场气象保障中的应用研究,圆满完成重大活动、重要天气过程的保障服务工作,特别是在中亚峰会、长安山洪泥石流灾害期间,做好气象监测、装备保障和数据服务相关工作。在中亚峰会期间,承担了气象监测、数据服务和业务平台保障等重要任务。在长安山洪泥石流灾害期间积极响应,为抢险救灾工作提供装备保障和数据服务,为救援队伍提供了必要的气象装备和数据支持,参与灾后调查工作,为灾害调查分析提供气象数据支撑。强化与高校合作开展气象观测实验和项目。一是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开展土壤水分自动观测试验,并联合申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1项。二是会同西安理工大学在泾河探测基地开展激光雷达实验观测,联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三是利用泾河探测基地高空探测、微波辐射计观测等,会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在泾河探测基地组织全国5个厂家大气温湿度廓线激光雷达开展实验比对。四是会同省大探中心、成都远望进行激光测风雷达对比实验观测。五是联合北方天穹公司成功研制新型探空实验气球,实验数据达到预期效果。六是加强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西北大学网络中心项目合作,联合开展基于国省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的市级气象大数据平台(天擎·西安端)系统设计工作。创新拓展科普工作模式。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主动开展科普宣传50余次,邀请请学生、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泾河探测基地参观1500人次,开展了气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惠及500余人;结合“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宣传月”等,通过“陕西气象”“西安气象”等现场直播宣讲3次;曹梅做为妇女代表参加中国妇女十三大西安群众性宣讲活动。中心积极上报的《“科普宣传气象有我”品牌科普示范》,被市科技局审批通过,获得科研经费8万元,实现中心气象科普宣传类科研项目零的突破。加快气象探测人才培养。搭建协同观测系统及数据处理平台,将6部相控阵雷达组网,雷达拼图产品空间分辨率提高至30m,体扫时间优化至1分钟,极大增强了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同时联合开展泾河C波段雷达和6部双偏振相控阵雷达数据融合应用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2023年中心4人参加西安市局与西安理工大学联合申报并通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陕西省科技厅项目三项、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课题一项、陕西省秦黄实验室项目三项。累计发表核心论文3篇,会议交流论文2篇。1篇在2023年陕西省秦黄实验室气象年会中获得“优秀论文”。存在主要问题全年工作总体上进展顺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意识需增强,在落实《纲要》,谋划长远发展上还缺乏系统性;二是现有人才队伍能力结构与气象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由于业务建设和运行机制滞后于社会化服务需求,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建设上不能很好满足业务需要,现代化建设成果效益未充分发挥。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