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商洛市商州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商洛市商州区植保植检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承担种植业类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植物检疫、病虫害的防治及重大疫情预案的制定、处置;土壤测报、施肥技术推广和实验示范等。 | |
住所 | 商洛市商州区团结路18号 | |
法定代表人 | 刘建芳 | |
开办资金 | 52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商洛市商州区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34.94万元 | 108.8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法人由苏立宏变更为刘建芳,举办单位由商洛市商州区农业局变更为商洛市商州区农业农村局),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业务开展情况(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理论水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二)高质量抓好工作落实1、扎实实施农业项目。积极实施完成“商州区2023年农业灾害防控救助项目”、“农作物病虫防控项目”、“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等农业建设项目,按照项目要求全面完成建设内容。2、开展品种试验示范,加快新优品种更新换代。建设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示范田860亩,开展玉米品种试验、示范工作,通过对新优品种的丰产性、抗病性、适应性等综合性田间表现考察,筛选出适合我区种植推广的玉米新优品种,示范推广小麦优良品种9个,玉米优良品种15个;马铃薯优良品种6个。3、推进马铃薯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推广。建设地膜马铃薯、马铃薯-玉米一体化示范、马铃薯生态种植等示范3000亩,免费向示范点群众发放马铃薯种薯30吨、专用配方肥15吨、地膜520公斤,有力推动了全区马铃薯增产增效。4、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我们以马铃薯、玉米、大豆3个作物为主,结合复合种植示范推广地膜马铃薯、春玉米套种大豆,统筹抓好重大技术示范应用,提出区域性粮食单产提升技术方案。示范推广马铃薯生态栽培技术5.9万亩,规范间套技术16.7万亩,地膜覆盖技术4.83万亩、垄沟种植技术13.1万亩,秋粮单产提升技术8.93万亩(其中:玉米7.4万亩,大豆1.1万亩,甘薯0.43万亩)。建设秋粮单产技术提升示范田18处4800亩,玉米增密度示范点4个4360亩,玉米增密示范基地4万亩,马铃薯套春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3.2万亩,小麦核心示范点4处1500亩,做到良种、良技、良田、良机、良法“五良”协调,加快重大农业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保障了粮食安全生产。5、认真开展种子市场抽检及植物检疫工作。开展种子市场质量监督抽样1次,抽样品种5个,达标率百分之百;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检测1次,检测玉米品种31个;2023年共检查种子门店60余家,复检玉米种子109254公斤,蔬菜种子884公斤,马铃薯种子829356公斤,玉米种子检疫证书备案27份,马铃薯种子检疫证书备案14份,蔬菜种子检疫证书备案34。6、科学规范开展肥料效应、肥料利用率试验。先后开展不同作物肥料试验5个,采集化验土样9个,植株样16个,预计取得化验结果150项次。通过试验为我区主要农作物配方的调整、绿色施肥技术和新配方肥大田的验证推广,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7、全力做好第三次土壤普查相关工作。按照省市上级部门安排部署,为做好第三次土壤普查的配合工作,我们根据以往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全区的土壤信息和布点原则科学制定了“商州区第三次土壤三普”工作实施方案,并与委托企业做好对接、技术支持和工作协调部署。截止目前已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商州区域,耕地表层调查点位493个、园地表层调查点位95个、林地表层调查点位144个、草地表层调查点位24个;剖面样点19个,相关土样、影像、数据资料的采集和数据审核,采集的756个土样现已送检省级土壤检测室进行数据检测。8、及时开展农作物病虫防控。先后制定印发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积极开展病虫害应急防治和统防统治防治。开展小麦穗期病虫害“一喷三防”统防统治示范面积1500余亩,统防统治面积1万亩,马铃薯病虫害“一喷三防”统防统治示范面积1000余亩,统防统治面积0.5万亩,玉米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1350亩。扎实开展玉米大豆“一喷多促”抗病提单产行动,玉米“一喷多促”2万亩,大豆“一喷多促”3.6万亩,确保秋粮稳产增产。9、加强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管理。做好6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当前田间管理数据采集记载汇总,采集监测土样、植株样24份,获得相关数据60余个,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和县域耕地质量监测系统建设奠定基础。(三)认真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一是按照市区驻村工作要求,选择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扎实的三名干部,到沙河子镇落旗河村开展驻村工作。二是协助落旗河村开展村级班子党建工作,开展环境整治,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工作。三是做好驻村防返贫动态监测、政策落实、问题整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信息的收录。(四)参与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图斑治理工作参与2023年1-9月份交办反馈的“非粮化”16个图斑治理及整改的督促。协助局种植股通过“农事直通”APP查看、督促各镇办撂荒地图斑填报核实等工作,并参与了部分图斑审核工作。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一)新优品种增产效益2023年通过小麦、玉米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筛选出适合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2个,玉米新品种3个,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组织种子企业、种植大户、农户进行实际观摩,使农户亲眼看到新优品种的抗病性、丰产性,适应性,以及新优品种增产增收带来效益。在社会上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果及社会效益,通过新优品种与农户种植的品种产量进行比较,小麦亩增产15公斤,目前小麦市场售价格2.4元/公斤,亩增收入36元。玉米亩增产20公斤,玉米售价2.5元/公斤亩增收入50元。(二)秋粮单产提升行动实施秋粮单产提升8.93万亩,其中玉米增密度示范点4个4360亩,玉米增密示范基地4万亩,经测产,增密度田块玉米产量比往年产量增产19.2公斤/亩,目前玉米市场零售价2.5元/公斤,亩增收益48元/亩。(三)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重点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开展防控,确保重要病虫不暴发成灾,重大植物疫情不扩散蔓延,实现重大病虫害防控处置率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43%以上,病虫危害总体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三、存在问题一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我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立地条件差、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多自然灾害难以避免、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机械化程度不高等不利条件,制约了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是技术服务跟进不及时,工作创新不够。受机构改革影响,单位原有编制26人改革后编制数为19人,单位职能职责不变,农技队伍人员减少、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对于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新困难、新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制约了单位职能的充分发挥,服务方式的创新、服务水平的提高。四、2024年工作计划一是立足主业加强技术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结合实际分作物、分阶段制定技术指导方案,组织技术人员及时进村、入户、下田,全方位全过程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开展线上培训,在线解答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加强交流,提升服务效果。组织开展粮食、油料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现场指导,及时组织调查夏秋粮产量结构、田间测产,结合气象因素综合分析粮食产量水平。二是强化信息监测,服务产业发展。认真做好苗情、墒情、虫情的监测,及时将监测结果汇总上报,发布对应农业措施,指导农业生产,为我区粮食生产安全和单产提升保驾护航。三是科学规范开展试验示范。做好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等粮食作物品种、技术、施肥、防治试验、示范的同时,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开展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推广,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四是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加强“三新”集成技术落地。持续开展配方施肥及化肥减量技术推广,坚持生产与生态统筹、产能与效率统筹、有机与无机结合、集成与示范并重原则,强化整合项目资源,创新农作物“三新”施肥示范模式和肥料试验,不断提高我区肥料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和绿色施肥技术水平。五是有序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物检疫工作。继续以病虫测报工作为基础,加强小麦条锈病、玉米草地贪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搞好农业病虫综合防控工作。扩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覆盖率,通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进一步扩大,辐射带动全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全面开展,使我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再上新台阶,多措并举确保2024年农药持续减量增效,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强化植物检疫工作。六是持续做好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管理。认真做好6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田间常规和对照种植农作物田间数据采集记载,并做好相关上报数据的核算、填报,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和县域耕地质量监测系统建设奠定基础。七是做好第三次土壤普查后期工作。根据化验结果和田间调查情况完成数据成果汇总,形成数字化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相关成果报告,为守住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