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城区> 咸阳市渭城区人才交流中心

咸阳市渭城区人才交流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02 09:58
单位名称 咸阳市渭城区人才交流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人才流动提供中介服务。承办全区“五大”毕业学生的录干初审及上报工作。负责辖区人才市场的管理及人才中介机构的建立工作。承担全区委托人事代理工作。负责全区人才的开发和管理工作。
住所 咸阳市渭城区文林东路9号
法定代表人 李小红
开办资金 20.9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咸阳市渭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1.66万元 9.47万元
网上名称 咸阳市渭城区人才交流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1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人社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1.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我中心及时组建“就业指导宣讲团”,深入辖区开展就业见习优惠政策宣传,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见习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进而实现就业。2023年,渭城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任务为350个,就业见习任务是105人。截止目前,我区已确定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353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0.8%,安置见习生10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3.8%。对2021年第三批就业见习情况进行审核,符合申领补贴条件2人,发放就业见习补贴资金共2.88万元;发放2021年第一次留用补贴5人,共计1万元;对2022年第一批就业见习情况进行审核,符合申领补贴条件5人,发放就业见习补贴资金共3.6万元;发放2022年12月-2023年7月人才中心见习人员补贴7.26万元,发放2023年1-8月社区网格员见习补贴30.6万元,发放2023年9-10月政府单位见习人员补贴6.72万元。2.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贷款今年,咸阳笙墨实业有限公司向我中心递交了贷款申请和相关资料,经过初审,符合贷款条件,5月17日已报送咸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6月12日咸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已初步考察,7月13日已报送省人才交流中心,等待评估公司进一步考察,2024年1月29日10万元已发放到位。二、取得的社会效益1.档案代理我中心大力宣传人事代理服务,通过设定服务专窗,制作展板、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集中宣传人事代理新政策、新热点,同时利用网站、微信等新型媒介广而告之,使企业、流动人员和毕业生能够真正全面的了解人事代理的好处,提高认识。截止目前,库存档案共8796份。今年共接收学生档案592份(专科139人,本科400人,硕士研究生49人,博士研究生4人),解除劳动合同人员档案113份;调出学生档案449份,解除劳动合同人员档案44份,党员档案2份。开具调档函114份;档案托管证明33份;为人事代理人员提供思想政治审查117人次,邮寄机要档案40份,EMS档案168份。截止12月底,为56名灵活就业人员办理了退休手续;为3名灵活就业人员申报职称评审。目前,我中心共代理灵活就业人员职工医保245人(其中两参人员10人,涉核人员1人,灵活就业人员234人),今年共接收灵活就业人员职工医保35人,转出8人,为5名灵活就业人员办理职工医保退休。2.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依托“陕西省公共就业服务实名登记系统”开展实名制登记工作,确保做到“登记一人、服务一人”。今年,我区共报到应届毕业生329人(其中专科44人,本科258人,硕士研究生26人,博士研究生1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系统共有723人,已跟踪服务723人,跟踪率为100%。3.精准定制帮扶措施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对2023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摸底排查,今年已开展3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跟踪服务,共推荐就业1200人次,群发短信723人次。已实现就业626人应征入伍5人,升学17人,出国15人;未就业56人(其中正在求职35人,自愿暂时不就业20人,其他1人);联系不上4人。4.一次性创业补贴发放张宇辰创办的咸阳市渭城区八度音符乐器销售工作室向我中心递交了一次性创业补贴申请和相关资料,经过审核,认定符合补贴发放条件,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已发放到位。5.吸纳就业补贴陕西悦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递交了吸纳就业补贴申报资料,申报人数共3人,经过审核,认定符合补贴发放条件,6000元吸纳就业补贴已发放到位。6.社会保险补贴高校毕业生王浩符合社会保险补贴申领条件,经过审核,认定符合补贴发放条件,2023年4月23日-4月27日进行公示,5月24日3600元社会保险补贴已发放到位。7.求职招聘活动我中心先后组织线上线下“春风行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高质量就业夏季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渭城区2023年“服务攻坚促就业,暖心援助解民忧”专项招聘会等专项招聘活动,陆续推出14期“线上”招聘活动,共涉及210家企业,提供4978个岗位,拟招聘45370人。举办现场招聘会10场,推荐917家招聘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37404个,进场求职人数达21000余人。同时,联合渭城区融媒体中心举办“直播带岗”活动,吸引1100余人观看直播,为无法来到现场的求职者架起“云端就业桥”,实现就业岗位“触屏可及”。三、存在的问题1.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比较弱,随着考研人数日益增加,实名登记系统录入信息时不能录成升学状态,只能录成自愿暂时不就业,导致系统显示为未就业状态,致使就业率直线下降。2.从目前来看,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流动党员党性意识不强,不积极履行党员义务,参加组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四、整改措施1.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深入辖区的多家用工单位进行宣传就业见习政策,并在招聘会上对用人单位进行了大力宣传,鼓励各类用人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活动,提升就业能力。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见习工作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2.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贷款计划我中心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贷款计划工作,多次召开相关工作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责任,把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贷款计划工作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并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有效推动了工作的开展。3.档案代理大力宣传人事代理服务,我中心通过设定服务专窗,制作展板、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集中宣传人事代理新政策、新热点,同时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广而告之,使企业、流动人员和毕业生能够真正全面的了解人事代理的好处,提高认识。4.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管理在区社会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窗口,设指定专人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础信息进行核查登记,实行跟踪式管理服务,及时、全面地掌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人员底数、个人基本信息和就业服务需求等各项实际动态,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实时化、信息化、综合化。五、2023年工作计划1、强化就业见习,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一是主动对接辖区各类企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精准岗位对接,提升岗位匹配度,快速安排见习人员上岗,并与今年离校未就业实名制帮扶工作相结合,吸纳应届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二是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见习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准确掌握见习单位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整改,认真做好就业见习人员的资格复审、见习管理和补贴发放等工作,确保就业见习规范管理。三是通过对见习人员进行跟踪回访,及时了解见习人员工作、生活情况,帮助协调解决见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他们能够安心在岗位锻炼,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见习期满,鼓励企业留用见习人员,并按照政策要求给予补贴。对未达成留用意向的,持续提供就业帮扶,实时了解就业动态,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2、落实补贴政策,加大就业创业资金支持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认真核查,常态化进行入户了解、走访调查、现场考核,严格审查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实际经营状况等情况,并及时进行公示,确保大学生创业贷款和一次性创业补贴发放的真实性,做到补贴政策“不错不漏、应享尽享”。同时,定期回访政策享受人员,关注店面及企业经营状况,大力宣传就业创业扶持优惠政策,鼓励创业者做大做强创业项目。3、加强人事代理,夯实就业服务基础充分发挥我们的工作职能,认真完成档案审查,细心做好代理人员的档案记录工作,完善每个代理人员档案资料,坚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元化就业岗位,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确保就业率稳中有升,切实为大学生搭建就业桥梁,提供优质就业服务。4、健全信息管理,实现实名信息制全覆盖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全部纳入实名制登记范围,依托“陕西省公共就业服务实名登记系统”开展实名制登记工作,全面掌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求职意向、就业服务需求以及接受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实现就业创业等情况,并及时对毕业生实名信息进行补充和更新,确保做到“登记一人、服务一人”。此外,对实名登记毕业生定期跟踪回访不少于3次,至少2个月跟踪一次,采取电话回访的形式,对有创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资金扶持、跟踪回访等“一条龙”就业创业服务。5、组织招聘活动,为求职者搭建就业桥梁扩大就业,收集形式多样的用工单位,根据应聘人员专业结构差异举办特色的线下招聘会。同时运用智能化招聘工具,为求职者和招聘方提供一站式招聘服务,依托平台地域空间跨度大、名优企业入驻多、岗位类型多元丰富等特点,打造零接触、一体化线上招聘和“直播带岗”新模式,提升供求匹配效率,实现人才供需对接。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