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绥德县> 绥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绥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01 09:44
单位名称 绥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是一所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习实训、短期技术培训功能于一体的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的基地。
住所 榆林市绥德县名州镇镇定北街师范路
法定代表人 刘成
开办资金 10167.3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绥德县教育和体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9243万元 9200万元
网上名称 绥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12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3年主要业务活动(一)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坚定正确办学方向2023年,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打造了一支师德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更好发展。(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3年,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举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绥德的思想情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建设家乡的时代新人。开展“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3月校园拔河、跳绳比赛,增加学生活力;4月清明祭扫,缅怀先烈;5月校园歌手大赛、校园体育艺术节,展示学生风采和教育教学成果;6月新团员入团活动,打造优秀团队伍;7月学生走进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8月新生军训,锻炼学生吃苦精神、培养坚毅品质;9月迎国庆歌咏比赛,歌颂伟大祖国;10月篮球比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11月消防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12月乒乓、拔河比赛,活跃校园运动氛围。(三)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升学就业能力2023年,学校深化改革,抢抓机遇,狠抓教育教学质量。2023年我校升入高等院校403人,其中高考本科上线31人,上线5人数学单科满分,赵慧杰同学以403分的优异成绩名列陕西省第18名,吴涛同学以392分优异成绩名列陕西省第87名,高考延续了“低进高出”的发展态势。学校被榆林市人民政府授予“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优秀学校”,被县教体局评为“高考优秀集体”。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企业实践,提高了学生岗位技能水平,让学生很快走上工作岗位,学校就业率达96%。学生在省市技能大赛及各种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荣获榆林市团体三等奖,舞蹈表演单项一等奖。2023年学校荣获陕西省大中小学国家安全知识竞赛团体三等奖。(四)以研促教教学相长,以教践研共同成长2023年,学校坚持校本教研常态化,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学校坚持以集体备课为“抓手”,以青蓝工程为“帮手”,以推门听课为“推手”,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23年我校邀请高级中学张亚飞、雷浪两位省级教学能手、市名师来我校上示范课,邀请绥德一中特级、正高级教师田振勤为我校师生作心理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开展新教师公开课,教学能手示范课,名师示范课,相互学习,共同成长。2023年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其中,高炜桢老师荣获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大赛二等奖,刘芳、宋卫利两位老师荣获榆林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大赛三等奖。宋卫利老师荣获榆林市教学能手称号,延林芳、叶兰、王小雨三位老师荣获县教学能手荣誉称号;榆林市教学能力比赛中2支团队荣获三等奖;县教学信息化大赛荣获一等奖5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县第九届教科研成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5个,二等奖5个。学校申报了市级课题7个,县级课题4个;成功结题市级课题1个,县级课题5个。(五)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2023年,学校线上结合线下,长期搭配短期,各级各类培训全面覆盖。累计参加国家级培训6人次,省级培训25人次,市级培训42人次,县级118人次,跟岗培训6人次,企业实践8人次,合计15000余个学时。通过培训,不仅全面提升了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更是全面提升了教师师德师风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六)注重品牌专业打造,提升学校综合实力2023年,学校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经过逐级评审,被评为陕西省示范专业。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一直以来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主要培养文艺类专业人才,结合地方实际,培养陕北大秧歌相关人才,为陕北非遗文化大秧歌传承出一份力。学校秧歌队参与迎接中亚峰会领导人秧歌表演、迎接印度总理莫迪秧歌表演,出演大型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为知名歌手陆树铭、王二妮等伴舞。(七)持续推进项目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2023年,学校多方争取项目资金,累计投入460万元,用于改善校园环境,一是维修了校园内的场地;二是维修了学生公寓楼;三是更换供暖锅炉供暖管网;四是修整了校园内的绿化;五是购置课桌凳400套;六是完善监控设施,实现校园全覆盖。通过维修改造升级,校园环境焕然一新,为师生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八)创新短期技能培训,更好服务乡村振兴2023年,学校创新开展短期技能培训,与县人社局联合开展保育员培训40人次;与职教驾校合作驾驶员培训200人次;与残联开展实用种植、养殖项目培训160人;学校通过线下培训,线上联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培训2100人,2023年累计培训2500人。通过各种培训,提升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能力,服务乡村振兴。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技能型人才,在各自职业岗位上尽职尽责,吃苦耐劳,得到家长、企业、社会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三、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师结构性短缺严重。短缺文化课教师22人,专业课教师19人。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目前,校企合作主要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接受就业、企业派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合作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过少,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简单。现代学徒制、“1+X”证书试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产业技术研发、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行业和企业参与程度不够。四、改进措施1.向上级申请,补充高水平文化课教师,招录部分专业教师,聘用部分兼职教师及能工巧匠,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2.成立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3.联系县内外合作办学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推进订单培养。五、2024年工作打算抓好招生扩大办学规模。2024年,学校计划招生700人,其中“3+2”联办200人,订单培养100人,其他形式400人,非全日制学历教育100人。缓解教师结构性短缺局面。通过不断向上级申请,补充高水平文化课教师,招录部分专业教师,聘用部分兼职教师及能工巧匠,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成立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2024年我校将主动联系县内外合作办学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推进订单培养。积极参与行业性、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持续推进“1+X”证书试点,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教服务绥德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