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镇巴县> 镇巴县科技进步促进中心

镇巴县科技进步促进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31 21:42
单位名称 镇巴县科技进步促进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贯彻执行省、市科技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贯彻“科技兴县”战略方针;研究拟定地方性科学技术管理的办法
住所 镇巴县人民政府院内
法定代表人 周自杰
开办资金 10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镇巴县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2.75万元 54.41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主要指标及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家,完成年度任务的900%;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9家,占年度任务的139%;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9500万元,占市考县年度目标任务的117%;规上企业R&D投入6100万元以上,组织申报科技成果鉴定10项,完成年度任务的200%;下派科技特派员100名,完成年度任务的100%;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63万亩,年产量0.64万吨,实现中药材产值1.44亿元;完成招商引资10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0%。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签约了“秦巴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中试基地合作框架协议”;“秦创原镇巴科创促进中心项目”作为市级重点项目在全市二季度重点项目观摩中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认可,秦创原创新平台建设在二季度、三季度全市考核中排名第一;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进展顺利;争取中能建项目资金155万元用于中药材种植和育苗基地建设;镇巴县中药材产业协会正式成立;提炼科技特派团模式在省级媒体刊发;制定了镇巴大黄地方标准并发布实施;高新园区创建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二、主要经济和社会效益1.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加大企业主体培育力度。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2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家,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规上企业R&D投入2800万元以上,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激发和提升;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积极开展技术合同贸易。全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9500万元,开展科技成果鉴定6项。2.秦创原创新平台搭建工作获得肯定。一是秦创原(汉中)创新促进中心镇巴分中心全面建成投用,拥有开放的展览展示大厅和优质的政务服务中心,一流研发平台及孵化中心、高效的中药材大数据服务平台以及全市高端的检验检测中心正式启动投入运营,将有效发挥秦创原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解决产品研发和工业化生产瓶颈问题,打通企业孵化的“最后一公里”,破解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和技术短板,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3.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基本建成。先后与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校地融合”协议。镇巴大黄、天麻2个品种的质量追溯体系已上线运行,中药材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已投入使用,镇巴县数字药园公共服务平台进入测试阶段。为中药材种苗繁育、规范种植、产品研发、项目申报管理、中药数字博览、产地土壤环境、产业发展风险预警等提供技术保障。药用大黄种子生产、种苗生产、栽培技术、初加工4个市级地方标准已获发布。研发的大黄便携式采收机已取得专利授权、大黄加工设备已投入使用。为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大黄品质,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4.中药材产业联农带农效果明显。一是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建设逐步完善。通过实施涉农整合资金项目,依托30家牵头企业带动84家合作企业从事中药材基地建设和初制加工,建成种植基地2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1.2万亩,带动1728户(脱贫户和监测户873户)增收2000元以上。5.加强产学研合作,借智借力夯实人才基础。一是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选派第九批、第十批研究生助力团成员32名来县挂职工作,用他们所学知识对口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二是聚力发挥“国家科技特派团”作用,共18名专家教授分布各镇办、企业开展工作,并解决了本土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培养本土人才34个。实现了镇村指导服务全覆盖,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6.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以镇巴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为核心,集中优势资源、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谋划招商引资项目,走“谋划一批、招引一批、落地一批”的可持续招商之路,谋划项目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成效。招引的陕西本草医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动物药品生产基地占地50亩,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公司生产经营中药提取、制粒、中药片剂、中药口服液、中药注射制剂、中药粉针、中药饮片以及中药废渣二次发酵等保健、治疗型产品,部分车间已经通过国家GMP认证。为我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标杆作用。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创新人才无法满足需求。虽然有国家重点帮扶团、省科技特派团、研究生助力团等专家团队的产业帮扶和指导,但我们和企业管理人员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和技术攻关未能及时得到解决,培养一批永不走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应加强,壮大我们的技术队伍,解决产业发展过程的具体问题。(二)中药材品牌影响力未完全彰显。镇巴中药材品质优良,周边区域市场认可度高,但可视化、标准化、指标化、数据化程度低,市域外、省域外市场因品质无法可视化难以得到认可,优质难以优价,以品质可量化为目标的标准化、指标化、数据化体系亟需构建,镇巴区域品牌打造亟待提升。(三)市场主体创新意识不足,终端需求结构单一。企业主体创新和研发意识还停留在种植、初级加工的短期目标,长远考虑、战略思维、创新发展理念和意识不足,终端市场(县域外市场)对县域内的中药材产品需求仍然以原材料供应、初加工产品供应为主。中间产品、终端产品需求占比很低,终端需求结构单一,难以通过需求牵引供给,无法发挥引领作用。四、2024年重点工作1.以项目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一是抓好镇巴县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农产品检测检验平台、数字药园公共服务平台、中兽药系列产品研发与生产中试基地等重点项目后续建设与管理,发挥项目的引领作用,解决链主企业的实际需求;二是紧抓创新机遇,高质量实施部省联动项目。部省联动项目子课题“陕西秦巴山区大黄等中药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成功落地我县,着力解决产业短板弱项,示范基地建设解决产业发展难点堵点。项目的实施,能够在生产技术、产地加工、林下生态种植等方面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有效实施联农带农机制。2.发挥秦创原优势,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一是构建秦创原“一总多区多平台”发展格局,发挥好高新园区在秦创原建设的先行示范作用。创建省级高新园区,积极对接,对标对表完成创建后清单任务;二是发挥好平台作用。积极与合陕西理工大学抓好秦巴山区特色生物资源(中药材)保护与开发试验示范站、国家级星创天地“镇巴县中药材产业智慧种养星创天地”等科研平台建设,发挥好平台的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作用;三是完善运营机制。与园区管委会协商,完善各类平台孵化载体,共同做实检验检测中心;四是发挥“三项改革”的点火器作用,建立成果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全年力争成果转化6项以上。3.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明晰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培育拳头产品实现资源转换媒介,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发展优势。以科技创新夯实产品研发基础,全面、系统构建“生态资源-科技创新-企业中试-产品成品-检测检验-市场推广”的产品研发完整生态,强化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核心地位,通过科技创新途径丰富产品种类、优化终端产品结构,形成以产品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模式。4.加强产学研合作,促成更多成果落地转化。一是继续发挥好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教授团、研究生助力团的资源与技术优势,探索将技术人才镶嵌在产业链各个环节,提炼具体做法,形成一种模式,总结成功经验推广;二是发挥好科技特派团作用,制定并完成2024年科技特派团工作要点,接受中、省的督导和考核。5.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一是以大黄和园区龙头企业药源品种为主,继续实行订单药业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增加药农收入;二是加大良种繁育,继续与甘肃农业大学共同开展大黄新品种选育工作,加强与陕西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富硒天麻种植试验,完善大黄等种质资源圃的建设,培育优质道地药材良种,正本清源,解决种子、种苗混乱现象,总结提炼优良种植技术规程;三是建设草坝大黄基地。布局种源,规范化种植加工基地;四是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在亳州、安国和广州建立营销网络,建立市场集散地。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