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镇巴县> 陕西省镇巴县文化馆

陕西省镇巴县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4-03-31 20:57
单位名称 陕西省镇巴县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化宣传;文化活动组织;相关培训;业余创作团体管理;业余文艺创作组织;受权管理〈区/乡......〉文化市场;村级文化室业务指导;群众文艺理论研究;文化交流;大众科普资料编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
住所 镇巴县泾洋街道办事处新街56号
法定代表人 唐志波
开办资金 693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镇巴县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35.77万元 540.2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新台阶1、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1)利用传统重大节日,组织开展不同的主题文化活动。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2)充分利用镇巴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在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以“镇巴民歌”“镇巴渔鼓”“镇巴宣纸”“镇巴苗绣”等非遗项目为载体,开展了“镇巴民歌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文化进军营”等展示展演活动。(3)大量开展社区性活动,充分吸引群众的参与兴趣。在赤南镇凤凰社区举办了“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文化活动,在兴隆镇水田坝社区举办了2023年秋季“村晚”示范展演活动等2、扎实做好免费开放活动 2023年,文化馆对外免费开放的项目包括“公益艺术培训”“基层文化辅导”“广场文艺演出”“阳光讲堂公益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书画展”。同时利用“镇巴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展播了镇巴本土作者的各类文艺作品50余期,挖掘了“镇巴民歌广场舞培训”免费开放项目。并根据要求,能够保证每天免费开放活动时间8小时,每周对公众免费开放56小时,并设有公示牌。截至目前,2023年免费开放线下受众人次为5.8万人,线上受众人次近10万人。  3、辅导培训工作广泛深入2023年文化馆培训辅导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近50人次,培训文艺骨干100余人。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辅导近2000人次。文化馆在2022年上半年先后组织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各类培训班近20期,受众人次2000余人。 4、馆办刊物立足实际 县文化馆馆办刊物《山之魂》共出版4期,发表文章近120余篇,15万余字。通过这一系列文章的发表促进了我县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5、非遗传承保护扎实推进 (1)为了进一步传承、推广镇巴的非遗保护项目,分别开展了“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受众人次近万人,真正地达到了文旅融合,非遗研学的目的。(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民歌曲谱集成》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10月正式出版。《镇巴民歌红色歌谣》定稿已交出版社,目前由出版社正在申报重大选题,等省委宣传部批复(3)组织全县非遗传承人代表进行了2期业务培训。(4)根据前期省委统战部安排,共有省内8所高校对我县“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项目进行对接帮扶,目前西北工业大学就此项目安排了专门的团队到镇巴进行调研,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并做了专门方案,目前正在完善中(5)陕西省第二批非遗工坊“小绒刺绣精品店”考核等次为优秀,“苗家汇”成功申报为省级第三批非遗工坊。(6)成功举办了陕南民歌节暨第三届陕南民歌大赛。(7)将县级以上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了专门的平台,这样便于非遗资料规范管理和非遗对外宣传。6、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根据省文旅厅关于做好2023年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建设要求,我县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定并上报了《2023年镇巴西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实施完成了所有项目。7、文化志愿服务不断加强目前镇巴县文化文艺志愿服务团体共有志愿者50余人,2023年以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10次,为我县的贫困、残疾、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这些特殊群体送去了精神食粮。8、其他工作:在赤南凤凰社区开展了“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主题文化活动。6月29日,开展了“七一歌盛世、翰墨颂清廉”廉洁文化主题书画展。6月30日,参加了全市汉中歌曲广场舞大赛,并获得三等奖。二、开展工作所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我馆免费开放后,我们通过开展广场舞“民歌进校园、机关培训”,与妇联、科协、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举办“送文艺下乡”系列慰问演出和举办各种才艺大赛等活动,打造品牌文化,挖掘培养人才,展示本土的文化风貌和人文底蕴,精心组织开展各类文艺创作,努力推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文化功能。在实践中,我馆为辖区内外地农民工、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初高中学生提供必要的设施空间和基本服务,使他们也能享受到同等的文化权益,真正体现公益文化的均等性。我们将农民工子弟比较集中的小学作为培训基地定期辅导,务工人员和退休干部职工利用每周六上午时间,由我馆文艺辅导员对他们进行艺术辅导。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学校和社区相继组建了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已小有成效。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由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的短缺,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总体不高。2.公共文化设施仍需完善。一些村受地形、土地、资金的制约,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不高,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镇(办)和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为继,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群众休闲娱乐、开展文艺活动无场地的问题比较突出。3.文化精品较为欠缺。各文艺门类发展水平不平衡,少数门类“一枝独秀”,优势门类不突出,大多数门类乏善可陈。总体来讲,缺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艺精品。4.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全县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青黄不接。乡镇文化专干基本是“门外汉”,并且身兼多职,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驻村帮扶等繁杂的农村经济工作,分散了抓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精力。(二)改进措施:1.加强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培养(1)每年按时召集基层文化站长和文化骨干进行培训和交流学习。(2)加强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的培养,(3)不断加强文化文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2.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争取资金对文化馆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国家二级馆评估打下坚实基础。依托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等各项政策,配合做好基层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点、乡村大舞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更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建设好全县文化馆总分馆互联互通。(2)开展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利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继续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筹备办好第二届镇巴民歌广场舞大赛按时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文化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活动。每月至少一次。结合每个镇(街道)地域文化实际情况,指导各地广泛开展好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3)扎实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县文化馆在继续做好原来免费开放项目的基础上,每年至少要有一个免费开放创新项目。县文化馆要指导每个镇(街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年至少也要有一个免费开放创新项目。(4)深入开展好群众文化辅导培训辅导培训工作本着“以活动促培训,以辅导培训带活动”的新思路,既注重基层,又突出特色。3.不断提升镇巴文化的影响力(1)加强文艺精品的创作争取在2025年之前,分别在美术、书法、文学创作、摄影等方面推出具有代表性的个人专集或者综合性作品。(2)加强非遗的保护利用做好各级非遗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做好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做好非遗普查工作。做好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培训工作。做好县级非遗工坊的申报认定管理工作。做好非遗项目的推广利用。将根据省、市主管部门要求,做好各种示范场所的申报工作。(3)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加强人才交流培训。与县职业中学、陕西理工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进行合作,加强专业人才培训,以“苏陕协助”为契机,加强人才交流。加强文化艺术的交流。多邀请全国文化名人到镇巴采风,为镇巴的文化氛围造势,通过多渠道宣传,提升镇巴文化的影响力。(4)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有机融合是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如何创新发展培育文化产业,是镇巴经济发展的新课题,同时也是提升镇巴文化影响力的着力点。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要积极参与镇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编制。应该把握好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政策,将发展镇巴文化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同时按照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尽快明确产业定位、布局、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等。二是要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它既有产业发展的共性,也有它的独特条件。所以,在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建设时,需要创新思维。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育,融资政策等方面建立协调配套的政策。三是要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机制建设。对镇巴而言,文化市场的主体,更多的是个人创作自由职业者和中小企业,如何让镇巴丰富的文化资源让他们能有效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行之有效的促进机制建设是相当重要。因为促进机制能够以市场角度整合资源,运用市场杠杆撬动项目,利用科学方法筛选评估项目,所以文化产业要上新平台,其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文化产业促进机制来保驾护航。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