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商州区> 商洛市商州区社会救助中心

商洛市商州区社会救助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9 17:37
单位名称 商洛市商州区社会救助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全区社会救助和区中心敬老院管理等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
住所 商洛市商州区金泉小区社区服务大楼4楼
法定代表人 阮天民
开办资金 2.3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商洛市商州区民政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42万元 7.42万元
网上名称 商洛市商州区社会救助中心 从业人数  1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单位无违法违规等情况发生。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及时足额发放社会救助资金。严格按照提标文件要求,及时足额发放提标资金。自1月1日起,城市低保保障标准在原基础上提高不低于5%,农村低保最低限定保障标准提高10%,保障标准分别达到620元/人月和5370元/人年。截止12月底,全区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8401户38016人、城市低保对象956户1651人、城乡特困供养人员2796人、特困人员住院救助784人次、临时救助6875户17474人,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53亿元。二是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充分发挥陕西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监测预警功能,实现系统上下贯通、部门横向联动、数据动态更新、信息随时可查,及时将各级反馈数据下发各镇(街道),各镇(街道)再根据反馈信息指导村(社区)按时完成入户排查任务,确保符合条件人员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群体,瞄准因病、因学、因残、因失业等主要返贫致贫因素,定期与乡村振兴、医保、教育、人社、住建、应急、残联等部门开展数据比对,分析筛查有潜在风险的对象,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截至目前,与区级相关部门开展数据比对20余批次。健全线下主动发现机制,广泛动员基层组织、社会力量、网格员及相关人员摸底排查,对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应救尽救”,及时将死亡、服刑人员等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取消,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切实做到了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全覆盖,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三是扎实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活动。通过印发宣传彩页、发送手机短信、推广商州社会救助“一码通”、深入镇办培训、走村入户宣讲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让群众清楚申请各项救助政策的资格条件、办理程序及发放标准等,进一步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同时,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搭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学习政策、交流思想、沟通信息、以学促改”的平台,持续推动救助工作提质增效。今年以来,区、镇两级召开业务培训会30余次,组织参加省市政策培训3场次,印发社会救助政策汇编1000余份。四是畅通救助渠道,提升困难群众满意度。进一步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完善求助信息接收、登记、转办、反馈等工作流程,积极回应困难群众的求助;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及时受理群众求助申请、投诉举报、政策咨询等,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由专人负责办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有关社会救助类问题;引导困难群众使用商州社会救助“一码通”进行线上求助,及时受理交办并跟踪问效,努力提升困难群众满意度。五是扎实做好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工作。我区于11月17日召开全区民政重点工作会议,会上就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工作进行专题安排。为19376户城乡低保对象、2788名特困人员发放冬季取暖费1181万元;筹集资金390余万元,为全区A类低保对象2265户3749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2250户2250人、孤儿57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67人、特殊困难群众58人等困难群体,每户购买被褥1套、热水袋1个等御寒物资4800余套件,确保其温暖过冬。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临时备用金”“先行救助”“一次审核分阶段救助”制度,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托底线作用,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确保困难群众“应救尽救”,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制定印发《关于在全区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大排查、大提升”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夯实监管工作责任,全面规范落实照料服务措施;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通知》,对排查出的58名特殊困难群众采取区级领导包抓、部门联动、综合施策等措施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存在问题一是受理救助申请后对申请人财产信息核对手段单一,家庭收入界定难,家庭情况调查难,与社会救助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建立信息核对工作滞后。二是社会救助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社会筹资渠道少、数量小,社会参与度低。整改措施一是积极与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沟通,努力建立互通共享的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网络,完善信息核对工作。二是积极发动社区出资捐助;建立与社区属地企业以及学校联络挂钩,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社会救助的公益事业中来,增加残疾人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岗位;动员在校青年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建立以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为主体的帮扶队伍,为社区空巢老人提供“一帮一”照料服务,同时开展社区咨询、义诊和义务维修、家庭照顾等无偿互助活动,逐步形成社区照顾机制,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劳动服务、心理支持等等。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着力解决社会救助难点、痛点问题。打造救助服务特色品牌,进一步健全保障有力、高效有序、精准救助的兜底保障体系,解决好困难群众的急难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积极推广“物质+服务”救助方式。适应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在加强物质帮扶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型救助,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会救助家庭成员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三是紧扣民政基本民生兜底保障职责任务,进一步找差距、补短板、促落实,切实履行起部门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社会救助职能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兜底作用,有效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切实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