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柞水县> 柞水县退耕还林还草中心

柞水县退耕还林还草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9 17:22
单位名称 柞水县退耕还林还草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林业生产服务,负责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年度方案编制、组织实施、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等的管理、监督工作。负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申报,组织实施、验收和管理工作。
住所 柞水县城农林巷
法定代表人 朱书勤
开办资金 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柞水县林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5万元 26.08万元
网上名称 柞水县退耕还林还草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1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年度项目建设,努力实现高质量的成果。1、实施完成了2023年“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区划为红岩寺镇掌上村作业区和杏坪镇党台村作业区,共2个作业区,77个小班,规划总面积10527亩,作业面积10050亩,完成总投资875.04万元。其中,封山育林示范区7个小班,小班总面积1278亩,作业面积1200亩;退化林修复示范区63个小班,小班总面积8066亩,作业面积7750亩;森林抚育示范区7个小班,小班总面积1183亩,作业面积1100亩。设置宣传牌2个,固定监测样地3组,智能化监测示范样地1组,样地标识牌4个,常规监测设施设备1套,智能化监测设施设备1套,完成了碳库基线调查和数据上报等工作。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2023年“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经圆满完成。2、完成了2023年中央财政造林补助项目(低效林改造)建设项目实施任务。该项目区划为小岭岭丰作业区和下梁镇明星作业区共2个作业区,35个小班,小班总面积8030.7亩,作业面积8000亩。其中,补植改造22个小班,作业面积4995亩;间伐改造13个小班,作业面积3005亩,设置宣传牌2个。将项目划分5个标段,通过公开招标明确了5家施工单位,落实了项目建设五制管理,积极开展前期培训、任务交底、技术指导、质量巡查和检查验收,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不仅改造了低效林,还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3、完成了杏坪镇腰庄村“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项目建设任务,投入项目资金20万元,实施村庄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以及一片林建设面积200亩,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5万株,这一项目的完成,不仅美化了腰庄村的面貌,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极大地改善了该村人居环境。(二)积极落实退耕还林各类政策补助资金兑现工作2023年,省市下达我县涉及退耕还林政策兑现资金共5个批次1861.6万元。各批次兑现资金已于8月底前全面兑现到位,其中2019年度1.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第三次政策补助资金600万元,2023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延长期6.1万亩补助资金610万元,2022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延长期3.1万亩补助资金310万元,2019-2021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延长期2.5万亩补助资金250万元,上一轮退耕还林纳入森林质量提升4.85万亩补助资金91.6万元。所有的补助资金都按照惠农资金一卡通管理要求进行了严格的管理,确保了资金的安全和公正。我们将按照程序要求,将这些资金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并进行公开公示,以保证资金的使用透明。我们坚决杜绝挪用、截留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推动我县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二、取得的主要效益我中心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各类项目实施中,抓早动快,合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按照“三个年活动”要求,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机制,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成效评价制“五制”管理,通过事前培训交底、事中监管指导、事后严格验收,为项目高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对各项目全面自查验收,项目建设和政策落实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省市验收奠定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建成绿色碳库10050亩,扩大了国土绿化面积,显著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碳汇能力,对于减少区域温室气体,防止气候变暖意义重大。同时,通过劳务显著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为周边群众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活、生产环境,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个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省市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低效林改造项目建设。通过低效林改造项目建设的实施,将原有的低效、单层栎类纯林逐步调整为复层、混交林,有效地提高了林分稳定性、增强了林分抗拒各种灾害的能力,必将产生较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固土、涵养水源、改善局部小气候等方面生态效益显著。同时,剩余劳动力就近参与项目施工,可直接获取劳务收入,参与项目施工的200名劳动力,人均可增加5000元以上劳务收入。这样的项目不仅能够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还能够推动当地社会的和谐建设。(三)“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建设项目。通过“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农村道路、河流、农田林网、空闲地生态空间得到有效治理,一片林建设增加经济林面积100亩。栽植各类乔灌花草,全面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当地人居生活环境,实现“天蓝、山绿、水清、景秀、村美”的目标。(四)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兑现。通过退耕还林各类政策补助资金兑现,直接发放到户资金1861.6万元,使全县63个村2.1万户6.94万人退耕农民直接受益,人均年增收268元。同时,通过上一轮退耕还林纳入森林质量提升补助资金发放,发动退耕农户实施退耕还林提质增效4.85万亩,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让农民们受益,也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一)国家审计反馈退耕还林问题,整改难度大。退耕还林实施成林后,县资源局将部分退耕地仍未调出耕地保护范围,造成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突出。(二)退耕还林后期管理不到位,成林率仍较低。一是退耕农户普遍不履行抚育管护义务,造成部分退耕地杂草丛生,影响苗木生长和效益发挥。二是退耕还林实施满三年后,因自然灾害、鼠兔危害或人畜破坏,仍出现苗木死亡造成保存率不达标现象,后期没有资金补植完善,影响退耕还林成果。三是个别地块仍有退耕农户毁苗复垦现象,造成苗木保存率不达标或滑坡等原因造成退耕还林面积损失,缺乏资金重新落实造林。四是因耕地保护,造成部分退耕还林地不同程度损失,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埋下隐患。四、整改措施(一)积极对接,推进问题整改。加强退耕还林数据修订,将在原作业设计和现有矢量数据基础上,深入实地核实边界,精准修正矢量数据,使其达到国家技术要求。积极对接县资源局将部分退耕地调出耕地保护范围,解决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突出。(二)加强管理,巩固造林成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退耕农户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抚育管护能力;加大对退耕还林后期管理的投入,确保苗木的生长和成活;加强对退耕农户的监督和管理,严禁毁苗复垦行为;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保护,防止损失的发生。积极争取省市县级财政预算退耕还林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大量工作经费,能够顺利推进退耕还林工作。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巩固项目建设成果。对2023年实施的“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中央财政造林补助项目(低效林改造)和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建设三个项目实行回头望,查漏补缺。通过严格的国省市验收,确保项目建设成果的稳固可靠。同时,我们还将持续关注项目的后续发展,积极寻求更多的财政预算退耕还林专项工作经费,为项目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巩固成果提质增效项目建设任务,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们将采取补植补造、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项目建设质量,不断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效益。(三)做好退耕政策补助。持续落实2024年退耕还林相关政策补助资金兑现任务。(四)加强管理做好宣传。继续加强退耕还林政策宣传,不断提升干部群众政策知晓率和影响率,制定相应的管护机制,推进退耕还林地后期管护,提升退耕还林成效。(五)规范做好档案管理。及时收集、完善、整理退耕还林、重点项目等各类档案,分类归档、规范管理,确保档案资料齐全,有据可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