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宝鸡市陈仓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便民、利民、安民、富民;业务范围: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査化解;加强对社会治安和稳定风险防控工作;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解决涉法涉诉问题;对特殊人群的排查管控。 | |
住所 | 宝鸡市陈仓区集中安置中心11楼 | |
法定代表人 | 涂全成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国共产党宝鸡市陈仓区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73万元 | 2.1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单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扁平网格推动精准服务。整合各类社会治理资源充分下沉网格,实现网格划分、网格力量、网格职能和网格经费的“多网合一”。一是精确划分网格。177个村(社区)全部建成三级扁平高效网格,镇街包抓干部和村社党组织书记为一级网格长,村社区干部和小组长、小区物业经理为二级网格长,以自然村居、楼栋为建制,灵活设置若干小网格,进驻党员和热心群众担任“双网格员”。二是精细网格管理。建立“五个一”(一个联户微信群、一本联户信息账、一张联户工作表、一块联户公示牌、一个联户日记本)精心服务管理,将治安巡逻、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搜集等工作纳入网格,精准服务群众,使问题第一时间在网格内得到处置。三是精准网格服务。全区划分网格1926个,网格员2829名,建立网格微信群1911个,实有、户籍人口入格率达到100%、93%,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3.6万件,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二)联动联调实现就地解纷。落实“三色”预警管理要求,推行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化解“3443”工作机制,依托15个“一站式”矛调中心和187个人民调解委员会、7个行业调解委员会及2个个人品牌调解室,建立工作台账191个,化解矛盾纠纷1158件,化解成功率95.9%。一是突出苗头化解。落实人民调解责任,规范调委会工作,组建百姓议事、老党员放事、党支部书记说事等组织272个,在田间地头、村居院落就近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消除误会,消灭萌芽,让群众“心平气顺、握手言和”。二是突出立体化解。落实多元化解责任,整合基层政法单位和站办所力量,综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行业调解资源,建立“一站式”矛调中心,统筹调配优势调解资源,对矛盾问题“一门受理”“一窗通办”,达到“定纷止争、事心双解”。三是突出依法化解。区矛调中心整合22个行业部门资源,采取常驻、轮驻等形式,开通线上调解、心理咨询等功能,对多轮化解、调而未决的纠纷问题实行“专班+专人+专案”模式依法化解,达到“息诉罢访、案结事了”。(三)信息平台赋能智慧治理。一是建强综治信息平台。优化区综治信息系统村社区及区级部门端口,开通手机端微信小程序,PC端、手机端网上、掌上同步运行,录入信息数据60余万条,实现综治平安建设“一网通管”。二是加密视频监控网络。实施“大监控+小探头”,在人员密集场所、背街小巷、矛盾多发易发部位布建6300个综治“小探头”,区镇村三级分层汇集,提高了视频监控覆盖率,在矛盾纠纷调处、案件侦办等方面发挥了效用。三是延展智慧治理触角。建设智慧小区231个,在85个村建设“党建+治理”智慧乡村平台。(四)三治融合助力平安稳定。坚持用法治提供“硬保障”,用德治提升“软实力”,用自治提升“内生力”,“三治融合”抓细做实微小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深化普法宣传。安装34组法治文化灯箱,建成法治文化广场、主题公园17个,宪法、《民法典》主体公园2个,法治文化街(墙)33处,大型LED宣传屏11个,法治文化宣传报栏135个,法律书屋、图书角466个,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一条街、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一条街、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一条街等法治文化街区,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二是做实基层自治。创新“十小自治”工作法,关心关注“小切口”治理问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治理活动27.3万场次,评选基层社会治理优秀案例18个,20篇鲜活做法被《法治日报》《陕西日报》等中省媒体刊载。三是用活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化人、培育人、构建和谐社会、凝心聚力中的作用,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召开座谈会,以赤沙镇宁里巴村“血社火展馆+村综治中心、调委会”建设为契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广“约、会、团”机制,成立乡风文明促进会,切实做好“乡贤文化+基层治理”文章,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回应群众期盼,提升幸福成色。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1.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动员行业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工地”“平安市(商)场”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明确创建标准、工作任务、时限要求,通过宣传发动、扎实创建、考评验收,创建平安村(社区)28个、平安家庭100户、平安校园10个、平安医院10个、平安工地10个、平安市场5个、平安商场5个。2.大力开展“九率一度”大提升宣传活动。召开2023年平安陈仓建设“九率一度”大提升宣传活动动员部署会,印发活动方案,成立4个督导组分区域逐部门开展巡回督导检查,通过小程序测评、集中宣传、入户走访等形式,全覆盖、多角度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活动期间,开展集中宣传5轮次,组装宣传车170台次,制发纸杯、水杯、雨伞、围裙、指甲刀、年画、无纺布手提袋、环卫工人反光黄马甲等宣传品5万余份,编发抖音宣传短视频30余条,走访群众1.3万户5.2万人,征求意见建议22条,整改落实22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100余件,群众知晓率、满意度持续提升。3.全面完成市域治理试点工作。对标对表“工作指引”,加强镇街与部门协调配合,拧紧属地属事主体责任、部门牵头配合责任,有序开展督查检查,推动工作从细从实,高标准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63项重点任务和262项考核指标要求,省上验收组对我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助力全市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称号。4.不断加强法学会建设。明确区法学会法学理论研究、法律服务保障职能,与政法重点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区委调剂法学会专职事业编制3名,列支工作经费5万元,建立区法学会与区综治中心一体运转机制,在全市县区法学会率先实现“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实体化运行。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机构建设不够规范。改进措施:进一步推进区、镇(街)、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强化区级综合管理、实战化指挥功能。最大限度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由镇(街)综治中心牵头负责,整合派出所、法庭、司法所、信访、民政等机构资源,化解矛盾纠纷、研判治安维稳形势,提供法律服务和保障,强化为民服务功能。村(社区)综治中心,要有效整合驻村(社区)警务室、治保会、调委会、治安巡防等工作力量,就地化解,做实基础治理实战化平台。2.综治信息化平台应用不完善。改进措施:全面推广信息化平台应用,实现区镇村三级全覆盖。做好镇村平台账号开通、业务培训等工作。建立平台运行机制,制定业务考核管理办法、操作细则,加强平台日常运维管理。做好信息数据录入,动态信息更新、数据分析研判和预测预警预防等平台业务的督办考核,全面提升全区政法综治信息化应用实战水平。四、2024年工作计划2024年,我们将坚定不移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着力在创亮点、出特色、创品牌上下功夫,着力在持续推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等重点工作中担当尽责、主动作为,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始终把对党忠诚摆在首位。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以党和人民满意为标准,从严紧抓正风肃纪,不断提升素质能力,让绝对忠诚、纪律严明、担当奉献成为陈仓综治干部的底色。二是助力更高水平平安陈仓建设。坚定不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着力解决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夯实基层基础,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用好“枫桥经验”防范化解矛盾风险隐患,加强社会面整体防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全面提升平安陈仓建设水平。三是努力打造陈仓样板。持续深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用好综治中心、“一站式”矛调中心平台,用足网格化服务管理,用活信息化支撑,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治理效能,全力打造平安综治的“陈仓样板”。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