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气候中心

陕西省气候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9 15:54
单位名称 陕西省气候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候预测、评价服务。气候监测与诊断及短期气候预测服务;气候模式应用和检验;气候资源开发应用;气候评价论证;气候灾害调查与评估;气候变化研究与应用;大气成份预报;大气环境容量核定及区域污染评价;大气污染浓度预报警报。
住所 陕西省西安市北关正街36号气象大厦15层
法定代表人 王景红
开办资金 933.4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185.96万元 1810.52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气候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要求,紧盯气象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和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省建设,开展“三个年”活动,全面落实全省气象工作会议报告“12346”工作任务,在新征程上改革创新、担当作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重点工作进展(一)强化政治引领,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坚持严的基调,加强党的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召开理论学习扩大会议25次。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召开党员大会4次,支委会11次,党小组会20次,领导干部讲党课4次,开展主题党日11次,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集中学习38次。按月研判职工意识形态并上报分析报告。强化党员积分制管理,充分运用积分结果,获省局各类表彰21人次、集体表彰6次。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围绕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取得实效,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组织集中学习交流8次,领导干部撰写交流材料10篇。确定“开拓专业气象服务新增长点”调研选题3项,深入8市7县调研17次,梳理问题6个,其中立行立改2项,责任到人、限时整改。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班子成员围绕专业气象服务运行机制、服务成效、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等调研成果开展交流发言,指出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检视问题抓好整改。建立“三联促三动”工作机制,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主动与国家气候中心对接,强化国家级成果本地化应用、国家级专家现场指导等,共同谋划推进陕西气候业务和气候应用服务高质量发展;与榆林市气象局、商洛市气象局互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强化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与省应急厅减灾救灾中心联动开展风险普查数据及成果应用。强化正风肃纪,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定并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清单任务。召开中心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和集体约谈会。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自查自纠。开展第22个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5次通报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开展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引导年轻干部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二)统筹能力建设和服务保障,“主动、互动、联动”做好气候服务工作气候预测质量稳中有升,气候服务能力效益突出。1-10月气候预测平均78.6分,超考核目标6.6分。针对ENSO、春季首场透雨等重要气候事件,暴雨洪涝等气候灾害和保障清明公祭、中国-中亚峰会等重大活动靠前服务,做到迭进式滚动预测、事前预评估、中期评估、事后评估和及时复盘。共发布预测材料215份、专题服务材料21期、重要气候信息46期、应急产品97份。主动为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产品,积极回应政府及社会关注,撰写决策服务材料110份,获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5次。全面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一是建立全省分区域、分时段气象灾害风险预估分级指标及评估模型,发布风险预估产品6期,2期应用于全省汛期服务动员会、再动员会。二是精细确定区域气象灾害风险,为园区开展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科学依据。三是拓展应用场景,将预估产品应用于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救灾和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决策服务中,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和批示。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能力。一是基于我国首个“自上而下”方法的碳源汇监测核校支撑系统,核查2021年全省人为碳排放和自然碳汇,建设温室气体监测评估平台。二是针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问题,分析完成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风险管理决策报告。三是完成《陕西省气候图集(1991-2020年)》编制,客观揭示陕西气候基本特征。(三)统筹业务发展与技术研发,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持续抓好各项试点示范建设。作为中国气象局次季节网格气候预测、生态气候预测、气象灾害风险预估共3项“国字号”招牌试点业务单位,确定试点工作主要任务,明确时间进度,研发无缝隙网格预测和面向影响的气候预测业务。打造气候业务“云+端”系统新业态。研发建设智慧气候预测监测评估平台。开展智能网格气候预测系统云原生技术研发,完成云融入、次季节-季节预测、年景预测、气候事件预测、检验等模块搭建。基于多源融合数据,实现陕西20类气候事件的监测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分析及极端事件异常成因分析等功能,有效提升极端气候事件预测、监测水平和能力。着力攻关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一是开展多模式检验及预测释用技术研发,针对灾害性、极端性天气过程预测复盘7次。二是推进自主研发的智能网格气候预测系统、智能预测编辑系统业务准入和推广应用,为省市县气候预测业务和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三是首次制作发布我省月风能太阳能资源预测产品,为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服务。四是推动遥感技术在专业气象服务领域的应用,分析植被指数变化和积雪变化,支撑完成多项技术报告。业务建设与技术研发带动人才队伍发展。坚持成果导向,规范团队、项目管理。1人获西部优秀气象人才,1人获省级气象优秀青年人才,推荐3名业务骨干参加国省统筹研发团队。获批中国气象局复盘总结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7项、地方标准1项。获国家科技奖励1项,发表专著1部,科研论文7篇,其中SCI2篇,核心期刊3篇,颁布地方标准1项。(四)统筹事业发展与民生保障,大力推动专业气象服务拓宽专业气象服务领域效果显著。将专业气象服务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班子成员协同抓。积极开展园区气候可行性论证、抽水蓄能电站、风能资源评价等专业气候服务9项,开展新技术培训4次,深挖长武、宁强等10地气候资源潜力,推进气候标志申报,推进优质生态气候资源价值实现,实现收入700余万元。及时足额兑现在职与退休职工各项福利待遇与多年遗留的待遇,保障人才津贴落实,博士研究生引进及奖励政策落实到位。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强化风险防控。规范各类会议制度、工作流程,修订、制定各类制度25项。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网络安全、节能降耗等要求,重视管理效率的提升。强化财务管理,严格落实预算进度要求,历史遗留项目全面竣工验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推进气象文化建设、群团支撑。落实青年干部培养提升工程,充分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媒体宣传稿件数量较去年翻一番,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科普宣传,宣传与科普工作质效提升显著,事业发展氛围不断优化。改善办公环境,发挥电子显示屏、党建学习园地等平台功能,开展学雷锋、五四青年节等主题党日活动,举办主题读书交流分享会,参加广播操比赛等职工活动,陶冶职工情操,营造和谐健康的工作氛围。二、存在问题一是干部队伍学以致用的能力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仍有差距。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对业务服务支撑不足。三是气候应用服务市场拓展力度不够。三、下一步采取的工作措施一是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谋划推动工作。二是持续推进智能网格气候预测系统建设,加强气候变化、专业气象服务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研究,扎实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三是聚焦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拓展市场,提升服务质量。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