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洛南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制定农作物推广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负责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负责土壤改良、施肥等技术指导;开展农情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 | |
住所 | 洛南县华阳路西段 | |
法定代表人 | 郭六谨 | |
开办资金 | 10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洛南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23.38万元 | 105.1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农技中心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粮油提产能和农民增收为主攻目标,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重大项目实施和生产技术指导为抓手,强化重大技术集成推广,加强作风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我县粮油作物生产水平,保障粮食稳定供给。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开展的业务工作1、加强农业高效增产技术集成推广,保障粮食生产稳定供给。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43万亩,总产12.46万吨,其中小麦100446亩,总产16776吨;马铃薯63685亩,总产16250吨(折主粮);玉米270967亩,总产80206吨;大豆面积82797亩,总产10515吨。2、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实施,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以马铃薯、玉米、小麦单产提升行动为抓手,实施玉米单产提升示范2.6万亩,马铃薯单产提升示范1500亩,小麦播种质量提升示范600亩,实现粮食总产12.46万吨;完成全县完成大豆种植8.28万亩,亩产127公斤,较上年106公斤增幅19.8%;实施良种统供762255公斤,统供面积77287亩,全年良种推广面积53.8万亩,良种覆盖率95%以上;全县玉米马铃薯实施地膜覆盖5.1万亩,秸秆机械还田8.2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3.5万亩,土壤深松耕1.2万亩,水肥一体化0.6万亩,发布墒情测报信息28期,墒情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持续巩固提升;全县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45.3万亩,化肥施用总量较2022年减少1.2%,促进我县农业生态安全;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调查采集表层样品965个,样品入库965个,样品制备任务1048个,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完成率100%;完成年全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103.37万亩次,挽回各类农作物损失42401.88吨,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1.87%。完成外来入侵病虫害普查踏查点48个、标准样地9个,发现外来入侵病虫害3个,及时进行了录入和数据上传。3、规范植物检疫及种子管理工作,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开展烟叶检疫6.15万亩,马铃薯产地检疫50亩,为检疫签证提供详实依据。全年抽查13家种子企业,完成种子质量监督抽查25份,农业生产现场封样37个,配合市种子站抽样2份,扦样品种经检验检测种子合格率100%。室内检验检测种子样品34份,种子合格率100%。4、扎实开展试验示范,夯实农业生产技术根基。承担玉米、小麦品种试验11组,品种94个,面积17.5亩;小麦引种示范4个,示范品种16个,品种示范面积5310亩;完成4大类12项试验示范,上报试验报告12份,推荐出适合我县栽培小麦、玉米、大豆品种15个、防治药剂3种,为指导我县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5、深化农情信息监测预警,提高农作物防灾减灾能力。设立苗情、墒情、病虫情、疫情等“四情”监测网点171个,完成苗情监测17期次,病虫监测60期次,有害生物普查监测15期,土壤墒情监测28期次;发布并上报农情信息7期,田间管理意见7期,病虫周报表45期次,病虫情报10期,墒情简报28期。针对今年夏收小麦“烂场雨”和秋粮作物干旱、雨涝等极端天气,及时印发了技术指导意见。及时指导落实管理措施,确保我县粮食丰产丰收。6、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干部作风效能建设。按照农业农村局党委关于“三个年”活动及主题教育的安排部署,结合单位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学习教育,组织集体学习20多次,开展读书交流20次,人均完成学习笔记3万字,心得体会和研讨材料8篇,形成调研报告5篇,重新制定制度3个,完善修订制度5个,通过学习教育,单位精神面貌、职工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二、取得的主要效益推广优质良种53.8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实施测土配方施肥45.3万亩,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1%以上,规范化间套种植模式9.82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52万亩,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5.1万亩,实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103.37万亩,县域植保贡献率达19.58%。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43万亩,总产12.46万吨。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问题:1、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年轻高学历的本专业人员少,特别是专业能力强,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较少,制约业务工作的开展。2、创新意识不足。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趋于减少,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技术干部多为90年代中期以前参加工作的,其学历较低,专业知识落伍,所学粮、棉、油知识老化,知识断层,创新不足。3、服务不够全面。目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服务上中间重,两头轻,尤其是在传递市场信息,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做得也很不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养殖、特种种植、经济作物等发展较好,粮食生产类新型经营主体受市场制约,数量少,规模小且发展缓慢。整改措施:1、加强人才引进,强化业务培训,提高素质。2、强化思想教育,树立宗旨意识,创新工作方式,规范单位管理,强化工作考核。3、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农业实用增产技术,包抓示范点,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效益。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狠抓粮食单产提升,强化集成技术推广。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开展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行动,开展马铃薯生态种植,开展早春麦油田间管理,确保粮食丰产丰收。2、开展重大病虫害防控,保障粮食安全。积极组织实施“防病治虫夺丰收”行动,确保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3、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技术,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制定农作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技术模式,集成推广高效绿色化肥农药施用技术和新型农药肥料产品,开展“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培训”活动,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4、强化耕地质量提升,促进农业持续发展。通过实施化肥减量、生态施肥、“三新”技术示范、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大豆、油菜等养地作物等方式,培肥土壤,逐步提高耕地质量。5、开展植物检疫和种子检验,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开展市场检疫和田间检验,严把好场检疫、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关,确保我县农业生产安全。积极开展质量监督抽查、种子检验、种业信息宣传等工作。配合省市完成质量监督抽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用种。6、强化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提高良种应用率。扎实做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完成小麦、玉米、大豆、油菜主要农作物骨干品种筛选试验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品种筛选试验示范,推荐主栽品种,筛选总结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提出品种更新换代意见,进一步提高良种应用率。7、开展农情监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在东、西、北三路分作物设立苗情、墒情、病虫情、疫情监测点,开展农情监测及上报,制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为我县农业生产提供重要支持。8、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宣传培,提高科技入户覆盖率。结合重点工作,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板报等载体,开展科技宣传培训,及时解决了群众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科技的知晓率和入户率,为农技推广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