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宁强县救助管理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人员,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实施救助。业务范围:负责受助人员的登记、查询、甄别、救助管理、安置、流浪未成年人保护性救助等。 | |
住所 | 宁强县羌州路南段 | |
法定代表人 | 杨东慧 | |
开办资金 | 2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宁强县民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4万元 | 2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3年业务活动开展情况2023年,我站始终坚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充分发挥机构救助的社会功能,多措并举重点开展了街头巡查、寻亲安置、源头治理、安全生产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极大地解决了特殊困难群众救助服务需求。(一)加大街头巡查力度,实施主动救助。召开了流浪乞讨工作联席会议,建立了以公安部门、行政综合执法部门、民政部门等开展共同街面巡查机制,按照《关于在全县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的通知》、《关于做好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要求,主动联系相关部门组成街面巡查小分队,开展白天与夜晚相结合,日常与专项巡查相结合的街头巡查救助工作。保障在极端天气、重大活动等时间节点街面巡查救助力量、巡查力度和频次,确保流浪乞讨人员的安全。全年救助流浪及临时遇困人员55人次,街面巡查救助240余次,参与人员450人次(其中:联合公安、城市执法部门联合巡查救助3次),救助流浪人员23人次,发放受助人员所需物品、食品、棉衣被、药品、防疫物资15余件,有效防止了流浪人员因天气状况出现中暑、冻、饿等伤亡事故发生。(二)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护送返乡安置。按照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要求,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对老、弱和肢体残疾的受助人员,派专人护送返乡安置,全年累计护送返乡安置12人次。(三)加强源头治理、推进回归稳固机制。建立完善各镇(办)人民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机制,对返乡的受助人员开展综合评估,帮助解决生活来源、住房、医疗、生产等方面的困难,教育、督促其近亲属或其他监护人履行扶养(抚养、赡养)义务,并且建立镇(办)工作人员或村(社区)干部结对帮扶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返乡人员回访制度,回访返乡安置人员12人次,协助镇(办)协调公安机关为2名长期流浪返乡人员恢复了户籍,落实了养老、医疗、民政救助等政策,确保了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四)规范机构管理,提升救助水平。一是持续完善内部制度、理顺关系、转变观念,确保站内各项工作良好运行,健康发展。制定完善了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同时组织全站职工开展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相关业务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了职工救助业务能力和法律意识。严格落实24小时服务接待制,畅通24小时求助热线,确保受助及时。二是结合省市开展的民政机构安全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开展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安全隐患大排查,成立以副局长、社会事务股、救助站负责人等人员组成检查督导组,分别对救助站和托养机构进行专项检查和督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列出了清单,限时进行整改。三是县救助管理站开展自查自纠,完善安全制度,开展安全教育,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使职工增强责任感和自我防范意识。四是对男女宿舍加装了安全门,对站内消防设施、应急灯、消防指示牌、应急通道进行了更换和清理,制定了防火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8月份组织站内工作人员举行消防安全演练,提升了职工处置突发火灾事件的能力。开展24小时值班巡查制度,对于晚间和节假日的值班工作,坚持领导带班,值班期间进行机构内部巡查,防止打火机、刀具、钉子等危险品的带入,确保站内受助人员人身安全。(五)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6月18日,举办了以“科技赋能筑大爱、救助温情守初心”为主题的救助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公众走进救助站,增进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了解。通过在“开放日”“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活动期间发放爱心卡、救助宣传册1500余张(份)、公布救助热线,在25个福福彩站和4个高速公路收费站、高铁站设置救助联络点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创新救助管理工作模式 。宁强县救助管理站积极主动走上街头向居民发放救助管理宣传资料,在城区设立救助宣传点进行宣传,制作多媒体宣传资料在宁强吧、抖音等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同时民政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寒冬送温暖”专项活动的通知》,明确了救助工作责任,确保救助工作无盲区、无死角。在酷暑和寒冬季节,救助站加大了街头巡查救助和部门协作力度,开展了“夏季送清凉”和“寒冬送暖”活动,坚持每天上街昼夜巡查,确保流浪乞讨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救助。救助站全年救助55人次,街面巡查240余次,参与人员450人次,救助流浪人员23人次。(二)提升救助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水平。加强全站职工救助业务和管理系统培训,熟练掌握救助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和运用。将基础数据、基础资料录入系统,建立了求助人员数据库等各种统计台帐,实现了救助信息系统网络化。加强和规范了救助档案管理,有效解决了求助人员查询难、甄别难等问题,也防止了受助对象短期重复求助现象,同时也为跨省接送提供了协调、查询平台,节省了接送时间和费用。(三)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救助管理站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坚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原则下,实行积极主动的救助方式,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逐步解决了救助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了特殊困难群众的服务需求。2023年为务工和家庭纠纷出走的无着人员提供住宿、食物和返程车票等服务,救助遇困群众40余人次。(四)强化源头治理、推进回归稳固机制。建立完善了各镇(办)人民政府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机制,对返乡的受助人员第一时间开展综合评估,帮助解决生活来源、住房、医疗、生产等方面的困难,教育、督促其近亲属或其他监护人履行扶养(抚养、赡养)义务,并且建立起镇(办)工作人员或村(社区)干部结对帮扶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返乡人员回访制度,协助镇(办)协调公安机关为2名长期流浪返乡人员恢复了户籍,落实了养老、医疗、民政救助等政策,确保了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职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仍有差距,思想上不够重视;二是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创新,对新形势下做好救助管理站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还有待于探索和提高;三是流浪乞讨人员回归稳固机制还存在力度不够、方法不多,重复流浪问题。(二)改进措施:一是加强干部职工理论和业务学习培训,熟练掌握救助工作规程,提升救助服务能力。二是持续提升救助服务质量,前置救助关口、拓宽救助范围、延伸服务功能,分类施策积极主动做好救助服务。三是加大救助寻亲力度,充分利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以及今日头条、抖音寻人精准地域弹窗等技术开展寻亲服务,会同公安机关加大身份查询力度,及时开展人像识别、采集比对DNA等身份信息,帮助服务对象尽早回归家庭。四是积极探索回顾稳固机制,建立和完善返乡救助对象信息档案,利用定期回访和电话寻访等措施,督促其监护人落实监护责任,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要主动协调镇办,认真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等相关政策,避免反复流浪,从源头上治理流浪乞讨。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强化工作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确保救助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加大与其他县区救助机构业务沟通交流及信息共享力度,主动学习先进经验及做法。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用管理出成绩。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制作更加生动、易懂的宣传资料,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播救助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以及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减少流浪乞讨现象的发生。四是完善救助对象寻亲发布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创新工作方式,帮助救助对象早日与家人团聚。五是开展好“开放日”活动,做好“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活动,使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有着落、生命安全有保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