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宁强县> 宁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

宁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9 10:40
单位名称 宁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业务范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相关社会服务。
住所 宁强县汉源街道七里坝村
法定代表人 杜成军
开办资金 423.6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宁强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23.62万元 423.62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没有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3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1.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定《宁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宁强县农检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明确各级各单位工作重点。召开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任务。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督导检查1次,对18个镇街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检测室建设、监管工作开展等情况进行检查,发出检查通报1期,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属地管理责任落实。2.开展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印发《关于开展新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学习宣传的通知》,按照三个面向要求,组织开展县农业农村系统集中宣讲1期、开展全县农检系统集中宣讲1期、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宣讲农产品质量安全法1期,培训人员350人次。印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读本1000册,制作音频1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PPT1个,推送短信1期18万条,制作宣传牌10面。3.扎实推进豇豆农药残留攻坚治理工作。一是压实治理责任。制定《宁强县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方案》《关于成立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工作专班及包片负责的通知》等文件,召开专题会议4次,签订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责任书,扎实安排部署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工作。二是摸清种植底数。下发《关于加强“三颗菜”种植情况统计的通知》,对全县豇豆种植户,重点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豇豆种植户进行调查统计,全面掌握辖区内生产者信息,并建档立卡,明确网格员和协管员,确保监管责任落实。豇豆种植涉及14个镇街,2000户130.63亩,其中1亩以上3户。三是强化宣传培训。印制“三颗菜”绿色种植指导手册、豇豆病虫害防治明白卡、易超标农药提醒单、禁限用农药名录等,发放到各镇街,张贴到农资经营店及各村主要路段,发放到豇豆种植户。组织开展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1次,同时针对豇豆种植面积较大的村及农户,由农检中心负责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检查,采取院落会形式,主要宣传易超标农药、病虫害防治用药推荐、承诺达标合格证管理等。四是开展示范建设。选择豇豆种植面积相对比较大的种植户,农技中心、农检中心共同开展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宣传防治技术,配发以生物农药为主的防控物质、合格证打印机、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等,加强日常指导,确保质量安全。五是加强检验检测。采用胶体金检测和酶抑制法以及送第三方检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豇豆快速检测40批次,定量送检30批次,系统执法人员配合农检中心抽样并送省、市20批次,检测均为合格。六是强化督导检查。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不打招呼,直到田间地头,直进农户的形式,开展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专项督导检查3次,结合农药专项检查开展督导检查2次,发出督查通报2期。4.加强检测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农残检测。一是制定《宁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2023年宁强县种植业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方案》,根据我县生产实际,在生产基地、农户、农贸市场、超市等开展抽检,全年完成农残速测任务1590批次,检测合格率100%。定量抽样217批次,合格率99.6%,农药残留检出112个次,主要集中在6-9月,不合格样品1批次(市场环节),其中生产环节189批次,占87%,市场环节28批次,占13%。配合省市完成定量抽检70批次。同时根据检测情况及日常检查提交了半年及全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二是努力开展“双认证”。3月份聘请第三方机构指导开展“双认证”,完成实验室改造,投入资金8万元,主要是房屋漏水处理,加装防盗网、监控,改造有机、无机前处理以及制样室等。同时完成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并开展培训讨论1次,开展质量体系文件讨论1次,4月份派出5人在市农检中心进行实训,11月派出2人继续开展学习。中期由于农检中心搬迁,“双认证”工作暂时中断,目前投入资金90万元改造检测实验室1100平方,总体项目建设内容已完成,“双认证”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三是加强检测业务培训。召开全县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培训1期,培训25人次。5.加强追溯体系建设,推行合格证制度。按照《宁强县农产品质量追溯实施方案》《宁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关于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四挂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宁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名录,将全县269家主要农产品生产企业纳入监管范围。采取上门服务、宣传政策等方式,加强技术指导,269家生产主体完成在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注册,后一步我们加强培训指导,完善生产管理信息录入,发挥监管作用。全年开展承诺达标合格证培训1期,培训40人;配备追溯及合格证打印机112台,截至目前全县共计打印合格证68000枚。6.扎实开展认证工作。永定家庭农场香菇、木耳、猴头菇、金木耳4个产品、金色花海油脂有限公司2个菜籽油产品通过认证,拿到绿色食品证书。宁强茶叶(宁强绿茶、宁强红茶)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宁强天麻”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已公示通过。组织5家企业参加了市中心组织的内检员培训,动员15家生产经营主体绿色内检员培训开展网上学习。积极推荐符合“味见汉中”使用条件企业,使用公用品牌,目前已经有5家企业使用“味见汉中”品牌。积极申报“宁强香菇”、“宁强淫羊藿”“宁强天麻”进入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和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录入和完善农产品“三品一标”生产基地信息采集系统。制定《宁强县农产品品牌建设2024年—2026年建设规划》。7.积极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一是夯实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责任。县政府把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召开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推进会1次,进一步明确创建时间要求、目标任务。工作职责。开展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督导检查1次,发出督查通报1期。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序进行。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落实监管措施,提升自律意识。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实行农药销售登记台账、索证索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等制度。推行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抓好监管最后“一公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净化生产环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广种植业绿色防控和畜牧业健康养殖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推进县城生猪屠宰场建设,建成禽类定点屠宰场。建立“宁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并与中省监管平台对接,纳入国家、省级监管平台管理269家。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建成县级检测实验室,为18个镇街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监管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群众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近两年农产品县级例行监测(定量检测)合格率99%以上,快速检测合格率100%,中省市监督监测和例行监测合格率99%以上,高于国家98%的考核线和省级同期平均水平。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创建各类标准化示范24个,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各类证明商标21件。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1.2023年完成农残速测任务1590批次,检测合格率100%。定量抽样217批次,合格率99.6%,农药残留检出112个次,主要集中在6-9月,不合格样品1批次(市场环节),其中生产环节189批次,占87%,市场环节28批次,占13%。配合省市完成定量抽检70批次。2.永定家庭农场香菇、木耳、猴头菇、金木耳4个产品、金色花海油脂有限公司2个菜籽油产品通过认证,拿到绿色食品证书。宁强茶叶(宁强绿茶、宁强红茶)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宁强天麻”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已公示通过。3.加强追溯体系建设,纳入追溯平台企业269家,配备追溯打码机112台,合格证打印机15台,打印使用合格证及追溯标签68000枚。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制度推行缓慢。三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中心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镇办及村级监管员队伍不健全,监管能力不足,工作开展困难。四是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搬迁后,检测实验室需要重新建设,影响“双认证”工作开展,存在年内拿不到证书风险,无法申请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验收考核。2.改进措施。一是加快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检测能力,争取明年内通过实验室“双认证”。二是在努力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按要求争取检测工作经费。三是加大品牌发展力度,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扩大品牌影响力。四是按创建要求整体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明年内完成创建任务。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个时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宣传,让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更多方面支持,更多人参与,逐步改变被动局面。2.加强品牌建设,扎实开展认证工作。在维护好已有认证品牌基础上,通过宣传发动、上门服务、争取政策等不同方式方法,支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开展认证工作。3.加强技术指导,实现规范化生产。开展部门联动,制定生产技术规范。强化日常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主体履责。争取奖励扶持政策,提高生产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积极性。4.扎实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以创建工作为统揽,严格按照创建要求标准,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为重点,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核心,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为目标,整体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