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镇安县财政绩效管理中心(镇安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全县财政绩效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供服务。开展全县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培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动态管理。 | |
住所 |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永乐街道办迎宾路财政综合办公楼626室 | |
法定代表人 | 张强 | |
开办资金 | 361.88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镇安县财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52.13万元 | 243.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涉及单位名称、经费来源、住所变更,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县财政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认真执行本单位的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一、执行本单位章程及规章制度情况。认真按照《章程》规定,建立了相关的会议制度、议事决策规则,召开决策会议6次。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活动,无违法违纪情况发生。二、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了以下几项业务活动。(一)坚持党建引领,扎实开展作风建设1.聚焦党的建设,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岗双责”。一是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支部年初制定了学习计划,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运用“学习强国”APP等方式,认真学习方针政策,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干部职工人均抄写学习笔记3万字,撰写心得体会4篇。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领导班子民主议事制度和“三会一课”等党内各项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参加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会活动。全年组织开展党员大会4次、支委会议12次、党小组会议50次,讲党课4次。三是进一步规范党组织设置,按程序从新开展支委会委员增补工作,调整支部委员职责,持续强化战斗堡垒。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3名同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名已经纳入积极分子正在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培养,其他2名有序在开展入党培养教育。2.常态化开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一是在县局春节收假后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安排部署动员会议之后,我中心迅速召开动员会,并认真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制定了目标任务,细化了活动方法步骤,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将本次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的重点内容进行考核,建立了责任清单,干部职工对照自身查找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建立整改台账。二是加强政治学习,做到以学促改。按照县委和县局以学促改工作要求,围绕违规收送礼金礼品问题专项整治范围和重点,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和公开承诺活动。三是积极参与“五比五赛”活动,展示业务能力。(二)夯实工作责任,强化单位管理中心现有职工10名,单位职责明确,管理规范。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中心在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9个制度基础上,再次从新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和严明工作纪律加强作风建设的通知》,要求全体职工进行全面学习,真正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二是继续不断完善建立日工作清单制度。坚持工作日上午下午考勤制,当日总结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中心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细化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年初财政工作会后,中心先后向职工下发了《分工的通知》《工作分解落实责任书》,明确每一项工作任务的负责人、承办人以及工作要求、工作时限,层层传导工作压力,分解落实全年重点工作任务,真正把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和严格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三)规范资产审批程序,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按照全县财政工作会议国资管理工作要求,一是印发了《镇安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为全年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完成我县2022年度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报告编报工作。三是制定了《2023年度镇安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专项监督检查实施方案》,积极履职尽责,强化国资监管,完成专项检查任务。四是截止12月1日完成国有资产收益3340884.03元(其中:棚户区办公用房货币安置收益3130610.03元;公开拍卖3辆执勤执法公务车收益139650.00元;报废12辆执勤执法公务车辆收益5876.00元;33个行政事业单位报废设备类资产残值收益38748.00元;国资检查收缴2个单位门面房未交库收益26000.00元)。155个行政事业单位申请购置固定资产25923(台、件、套)、资产总额19552579元。69个行政事业单位申请核销报废固定资产17817(件、台、套)、核销固定资产账面原值46514931.00元。(四)巩固脱贫成果,继续做好驻村帮扶工作今年以来,驻村帮扶工作严格落实“四不摘”工作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协助落实“三百四千”“千名党员驻村兴农”等主要工作。二是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强化村级集体经济以及资产管理,发展养殖种植业,“五小产业”,督促有能力的农户外出务工增加农户收入。三是协助做好村史馆后续建设和渔洞河综合康养体项目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链。四是直接投入帮扶资金3万元,投入村集体经济、灾后恢复重建、驻村帮扶等。五是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按照防返贫致贫监测“五个一”工作要求,坚持周排查,半月研判,每月走访所有农户,发现问题,及时建立台账,制定帮扶措施,确保所有建档立卡户不返贫,所有农户不致贫。六是按照县委组织部、乡村振兴局相关要求,中心于5月23日已经完成驻村第一书记以及人员轮换工作,确保驻村工作有效衔接,不断档。(五)全力配合县局工作按照县财政局统一要求,积极完成县局交办的各项工作。一是协助完成了2022年度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及考核工作。二是配合县局做好有关临时性的工作。三是上报单位“五个到一线”有关事项。四是做好“三无小区”管理及创卫创文各项工作。五是积极参与全系统职工转作风、提本领公文写作大比武活动。取得的主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社会效益:各级、各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为扎实推进全县预算绩效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开好头,起好步。2.经济效益:2023年完截止12月1日完成国有资产收益3340884.03元(其中:棚户区办公用房货币安置收益3130610.03元;公开拍卖3辆执勤执法公务车收益139650.00元;报废12辆执勤执法公务车辆收益5876.00元;33个行政事业单位报废设备类资产残值收益38748.00元;国资检查收缴2个单位门面房未交库收益26000.00元)。155个行政事业单位申请购置固定资产25923(台、件、套)、资产总额19552579元。69个行政事业单位申请核销报废固定资产17817(件、台、套)、核销固定资产账面原值46514931.00元。无国有资产流失,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我中心各项工作实现了较好的开局,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一是基础工作不牢固。一些部门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资产报表与财务报表,书面报告、不动产登记数据不一致,资产登记不及时,权属转移未及时办理相应手续;二是全过程管理仍需加强。从我县实际来看,在资产配置方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还不够紧密,尚未真正做到“以存量控增量”。部分单位还存在资产重复购置与资产闲置、房屋出租出借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还有部分单位建设项目已投入使用多年,而未进行竣工验收,导致一直挂账在建工程,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监管体系。五、整改措施。一是健全完善涵盖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等各环节的管理办法和业务流程,为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比较完备的制度支撑。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操作实务培训,提高财政绩效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检查,摸清“家底”,对资产清查出的盘盈、盘亏,资产挂账找出具体原因,及时按规定处理;重点做好划转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登记入账,确保资产管理的完整性,对经营性资产(门面房),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统一资产配置标准,对闲置、超标准配置资产,通过划转调剂、共享共用等方式予盘活。六、下一步工作计划。2024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县财政局有关会议精神,以党的建设带动绩效(国资)管理发展,着力强党建、促发展、树形象,努力开创绩效(国资)管理新局面,确保全年工作顺利完成。(一)加强党的建设。牢记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要求,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和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不仅要注重形式,更要保证质量,使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常态,探索党建业务融合的有效办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提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立足单位工作实际,加强正向激励,比作为、比贡献,激发内生动力;狠抓业务培训,通过以会代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二)开展培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精心筹备,积极开展绩效管理操作实务培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严格按照单位预算,及时确定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客观、公正、有序开展。(三)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效益。深入推动节约型单位建设,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鼓励有条件的部门搭建统一开放的资产共享平台,促进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