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略阳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略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略阳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执行中省市有关应急救援、防汛抗旱和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并实施和指导监督预案演练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和平台,组织做好全县各类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救援、处置工作。 | |
住所 | 略阳县东关 | |
法定代表人 | 刘辉 | |
开办资金 | 2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略阳县应急管理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49.77万元 | 126.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核准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现报告如下:一、2023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压实各级责任。一是全面加强组织领导。4月初召开了全县防汛抗旱工作会议,汛期多次研究部署防汛工作,落实省市领导批示指示精神,专题会商研判。二是全面压实防汛责任。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按照要求,建立县、镇、村、组(网格员)防汛责任人台账1374名,逐级下沉一线、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叫醒叫应,做好防范应对。三是全面落实值班备勤。各级部门严格落实24小时防汛值班,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和水雨情,特别是在防汛应急响应期间,“一把手”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镇街干部、驻村干部迅速进村到岗,落实责任,组织群众转移和隐患排查等工作。(二)创新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一是完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工作磨合,不断健全“政府负责、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防汛抗旱指挥机制,确立预警发布、应急响应、信息报送、抢险救援、物资调拨“一个口子”统筹协调的模式,做到调度指挥高效顺畅。二是推进“智慧应急”体系建设。围绕“大应急、大安全、大减灾”目标,建成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上至中、省、市应急管理部门,下至全县镇(街)、村(社区)和45家工矿危化企业的视频指挥调度。三是突出重点完善预案。按照“科学实用、便于操作”原则,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及时细化修订完善了《防汛应急预案》和《抗旱应急预案》。同时,督促各级各有关单位加强预案实战演练。(三)密切会商研判,进一步科学预警响应。一是加强会商部署。坚持县防指 “牵头抓总”,实时跟踪分析雨情、水情、险情,强化联合会商研判。截至目前,共开展联合会商30余次,启动四级防汛应急响应3次,下发预警提示41期次,下达暴雨红色预警指令2次,暴雨橙色预警指令13次,暴雨黄色预警指令18次,暴雨蓝色预警指令5次。二是及时有效预警。县防办与气象、水文、水利等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与嘉陵江上游甘肃省3处水文站、9县区气象部门建立联防报汛机制,及时掌握上游雨水情信息。汛期,累计发布预报预警信息880期次,发布暴雨预报预警短信101.54万条。三是提升自身响应能力建设。县防办配备对讲机16部,无人机5台,在城区建设无线预警广播15处,建设支流上下游水情监测站点18处,嘉陵江、西汉水及中小流域水情视频监测点13处,有效提升县防办响应处置能力;同时,及时将配备到县镇村的183部卫星电话维护测试到位,紧急情况下县防指直接联系到镇到村。(四)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做好防汛备汛工作。一是扎实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持“汛期不过、排查不停、隐患不除、整改不止”原则,以“查找问题、落实措施、解决问题”为目标,持续开展防汛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汛前,排查整治洪涝地质灾害风险隐患153处、地下场所风险隐患14处;汛期,建立水库堤坝蚁患台账4处、在建工程汛期安全管理台账41处、江河库坝山洪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台账6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台账2处。二是全面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统筹规划的原则,不断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形成了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县镇村三级应急救援队伍186支3803人,其中县级5支178人,镇级17支471人,村级164支3154人。三是夯实物资储备能力。按照“分级储备、分级管理、分级调配、合理负担”的原则,全县共储备抢险物资、救生器材、抢险机具、排涝设备、抗旱机具、救灾物资6类物资73582件,价值1028.95万元。四是提升城区防汛能力建设。加快城区防洪体系项目建设,实施的以“中扩、下排”为主要措施的三河坝至灵岩寺段河道拓宽工程,截至目前,工程总体形象进度达70%,累计完成工程产值1.3亿元,累计拨付工程建设资金6007万元,5处卡口拓宽工程全线贯通。(五)加强宣传培训,做好涉险群众转移避险。一是做到宣传培训的有效开展。发放防汛宣传手册、挂图等宣传资料4200余份,针对各级各部门防汛责任人,组织开展20期次685人次防汛抗旱专题培训,宣传引导群众掌握基本避险自救常识,开展防汛抗旱生产自救。二是做到险情灾情的有效应对。今年汛期,县政府下拨155万元用于暴雨洪灾应急抢险,编报32个总投资1.32亿元灾后重建项目;县住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部门迅速反应,紧急调拨物资,针对群众转移、树木倒伏、山体滑坡塌方、路基下沉等情况,累计出动救援力量6500余人次,出动车辆167台次,各类大型机械168余台班,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积极投入救灾抢险、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三是做到涉险群众应转尽转。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必撤三必到三步法”和“五个一律撤离”工作要求,更新摸排涉险群众946户2255人,落实镇村监护人395人,网格管理员313人,邻里帮扶人455人,集中安置点110处。全年累计紧急撤离转移涉险群众6912户16389人次,做到了全面撤、扩大撤、应撤尽撤。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一)六个到位,全面推进责任落实“最后一米”。7月7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后,为深刻汲取镇巴“7.1”特大暴雨灾害经验教训,县委研究提出“六个到位”工作要求,即:风险研判到位、分类管理到位、台账建立到位、预案制定到位、机制激活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各镇街、有关单位全面落实监测预警、叫应叫醒、逐级包联、应撤尽撤等防汛工作机制,防抢撤赢得有利时机,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二)建立机制,全面压实分类管控“最后一米”。7月13日,县防汛办制定印发《略阳县涉险群众排查及分类管控工作方案》,从“全面排查、建立台账、分类管控、制定预案、强化培训、建立机制”六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县委县政府于15日在黑河镇召开了2023年防汛工作现场会,就风险排查、分级管控再安排再部署,并开展了涉险群众分类管控及灾害统计培训会。(三)两图两卡,全面强化撤离转移“最后一米”。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三必撤三必到三步法”和“五个一律撤离”及县委“六个到位”工作要求,在防汛预案与分类管控台账对应基础上,县防指指导各镇街、村(社区)制定了“两图两卡”,即指挥机构图、处置流程图、转移责任卡和涉险群众明白卡,制作了“分类管控示意图”,锚定避灾转移责任、风险隐患点、涉险群众、转移路线和避险安置点,最大限度杜绝人员伤亡,减少人民群众财产损失。(四)成功避险,全面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最后一米”。7月27日,我县兴州街道办日降水量达202.4毫米,突破1953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最大小时雨强41毫米。27日17时20分,兴州街道办马桑坪村王家坡组发生高位滑坡,滑坡方量约200方,冲毁坡脚砖房3间。由于县防指会商研判到位,预警指令发布及时,提前撤离转移群众,警戒管控到位,滑坡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受到省长赵刚批示肯定和省防总通报表扬。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专业力量不足。机构改革后,现有干部多为行政管理类,专业力量缺乏、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当前防汛抗旱工作要求。二是经费投入不足。一方面,为应对暴雨灾害,撤离避险群众基数增大,时间增长,导致避险转移撤离群众补助资金缺口大;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防汛、水利、气象、水文信息虽已做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但因资金有限,数据源头多样跨网传输,未建立数据融合平台,无法做到有效整合使用。三是洪涝地质灾害防御难度大。全县小流域纵横交错、地质灾害易发区点多面广,加之洪涝地质灾害突发性强、预见性难、危害性大,部分山区群众危害性认识不足,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较低。四是防汛抗旱体制需理顺。机构改革后,防汛办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一把抓”问题,既要为防指做好参谋、指挥、协调,又要细化落实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城镇内涝等行业部门工作任务,防汛抗旱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二)改进措施:一是积极中省市对防汛技术支撑、防汛项目谋划论证包装;二是针对基层防汛减灾专业能力提升,适时组织镇村干部开展观摩学习、专题培训等活动,提升工作能力水平。三是进一步厘清细化防汛办、应急、水利、自然资源、住建等相关部门权责范围,明确任务分工,加强防汛抗旱能力的优化与配置,避免“事情多头管、事情无人管”。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进一步健全防汛体系。切实履行县防指牵头抓总责任,立足参谋、指挥、协调的角色定位,进一步完善防指统筹协调运行工作机制制度,做到责任清晰、履职到位,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高效联动、合力应对的防汛抗旱工作格局。二是进一步压实各级责任。严格落实“四级包联”工作责任制,突出抓好县、镇、村的责任和防汛抗旱措施落实,强化值班、巡查、预警制度执行,确保责任人进岗履职到位。三是着力提高全民防灾意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防范意识、联防意识,不断提升应急反应和科学调度能力,充分利用官方微信、微博、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切实提升公众防灾意识,形全民防灾的良好氛围。四是进一步加快补齐短板。聚焦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薄弱环节,从风险识别评估、风险会商研判、综合监测预报预警、风险隐患闭环管控、人员安全转移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新招实招硬招,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防汛抗旱重大安全风险,切实提升洪涝地质灾害科学防控能力。五是进一步加强数字化运用。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机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继续巩固县、镇、村、企四级的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物资保障等系统,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应急指挥响应和抢险救灾能力现代化。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