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情况。全年完成新、改建桑园5000亩,其中:新建1000亩、低改4000亩;养蚕发种84010张,鲜蚕茧产量3320吨;套种8000亩,套养40000只;着力培育县级园区4个,巩固提升专业合作社4个,培育家庭农场2个,认定市级家庭农场2个;推广新型蚕桑机具350台套,开展集中培训1500人次。实现蚕桑产业综合收益4亿元。(一)全心全意搞服务,实现技术及质量双提升。2023年,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全力做好技术培训和政策宣讲工作,蚕农技术水平及蚕茧质量显著提升。发布预警及提醒短信17期,手机短信受众达到15万余人次。截止目前,已经开展技术培训38场次,15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和政策宣传单2000余份。(二)坚定不移抓创新,示范带动增强发展新动力。1、抓示范引领强化新型主体培育。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蚕农”的订单生产模式,探索“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能人大户”的组织经营模式,建立“项目固定资产权属归集体+能人大户有偿使用”、“能人大户+劳动务工”、“蚕桑产业大户+流转桑园”等利益联结机制,达到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蚕桑能人大户、蚕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协同发展互惠共赢目的。2、推广桑粮套种模式确保稳产增收。为稳固桑园面积,破解基本农田不能栽桑的难题,去冬今春以来大力推广机械化耕作“9215”桑园栽植模式,开展“粮+桑”套种。截至目前,新建桑园1000亩,开展桑粮套种1000亩,低改桑园4000亩,完成桑园管护提升50000亩。3、推广蚕桑保险助力产业稳步发展。全年推广蚕桑养殖保险5000张,保险公司累计赔付金额30余万元,保障了蚕农利益,稳定了蚕农发展信心。县蚕桑中心为确保蚕桑保险工作顺利开展,多方渠道积极筹措资金,给予每张蚕种50%的保费补助,全年累计扶持补助资金3万余元。4、深耕不缀科技创新成果多点开花。一是成功实施三段式多批次滚动养蚕。采用“小蚕集中育、中蚕工厂育、大蚕分户养”多批次滚动养蚕方式,在中池镇青泥涧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试验示范“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蚕”500张,推进了石泉传统养蚕模式创新变革。二是人工饲料育试验示范开辟新路径。开展人工饲料全龄育和分段育两种模式,累计试验示范人工饲料育200张,为实现工厂化养蚕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蚕业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三是持续深化校县产学研合作。购置新型营茧蔟具7万片及配套一批采茧机,配发养蚕大户无偿使用。与武汉理工合作研发的采桑机械化设备、省力分层木质升降式蚕台设备投入使用。四是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获批。结合陕南蚕桑生产环节,以省力节本助力生产为主线,《蚕桑机械在蚕桑生产实践中的探索与应用》等2篇论文发表,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研发的《电动采茧机》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批,市级《富硒桑叶生产技术规程》评审通过。5、充实蚕桑专家团队依托院校建智库。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安康学院五大院校就振兴石泉蚕桑丝绸产业与石泉县人民政府签订四方合作协议,完成石泉蚕桑产业研究院组建,并聘请石泉蚕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智库专家顾问。池河镇明星村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授予安康市蚕桑丝绸科普教育基地“石泉县教学点”。6、抓政策落实营造产业良好氛围。制定出台了《石泉县2023年农业产业发展奖扶方案》,涉及蚕种、优质上车茧、小蚕共育蚕桑机械等蚕桑产业奖补政策10项,惠及全县130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近4000户蚕农和相关企业。全年预计兑现各类奖补资金300余万元。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政策扶持助企业农蚕增收。实施龙头企业与大户辐射带动战略。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工作专班,建立领导挂钩服务机制,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及时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制定奖补政策,对蚕桑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进行产业奖补。2023年协助链主企业天成公司与农户签订订单开展生产,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000户蚕农养殖增收,户均增收8000余元。2.多措并举抓宣传,唱响石泉蚕桑品牌。一是接待各级相关行业领导及专家参观学习。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专家10余起莅临我县调研指导蚕桑产业发展;全国蚕种分会蚕种生产经营经验交流暨学术研讨会参会130余人员观摩池河镇蚕桑产业;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8省9所蚕桑专家来石参观交流蚕桑生产先进经验;省内外20余个市、县组团来我县参观学习蚕桑产业。石泉县2023年蚕桑文化旅游节暨金蚕小镇第二届桑椹采摘季”、以“收获蚕茧.共庆丰收”为蚕桑主题2023年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召开,将石泉蚕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蚕桑文化推全国,池河明星村桑旅融合成为全国网红地,在省内外享有名气。二是新闻媒体聚焦石泉县蚕桑产业。2023年6月14日CCTV-1《朝闻天下》栏目、CCTV-2《第一时间》栏目播放“石泉三夏时节蚕结茧、蚕农喜迎丰收”;10月13日,西安设计周丝路国际设计产业大会,石泉桑蚕茧作为地标产品特色设计参与展出;10月17日晚,《石泉兴桑养蚕奔小康》被央视CCTV-13新闻报道;10月23日,乡村振兴题材系列纪录片《我们的丰收》第一集《千年之约》,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CCTV-17)黄金档《共富经》栏目进行首播,用时20多分钟专题宣传推介新时代石泉县蚕桑产业发展;10月22日至24日,桑蚕丝绸文化作品及特色产品推介发布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盛大召开,石泉蚕桑产业推介走进北京;我县传承创新发展蚕桑产业成效和厚重的“鎏金铜蚕”历史文化多次得到省市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密集持续报道宣传。通过一系列新闻媒体宣传,我县蚕桑产业在省内外大放异彩,有力提升了产业发展形象,进一步助推石泉县蚕桑及旅游业发展。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技术培训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广度和深度;二是专业技术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急需补充新鲜力量。以上问题都将在明年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二)改进措施。一是成立石泉县蚕桑技术服务专家团队。根据各村的蚕桑产业技术服务需求,派出蚕桑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将培训工作开展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二是加快推进全县蚕桑技术力量的整合,争取蚕桑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安康学院等院校战略合作。四、下一步工作思路。2024年以省级现代农业(蚕桑)产业园项目建设为抓手,紧扣智慧蚕桑发展理念,示范引入蚕桑大数据指挥中心、桑园水肥管理一体化系统、四情监测预警系统等智慧蚕桑生产体系,打造大型现代养蚕工厂示范样板,打造一批智能化养蚕工厂、标准化小蚕共育示范点。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入新资本拓展蚕桑产业链条。继续加大蚕桑产业项目招商力度,瞄准实力雄厚的成熟企业,全力在招引行业龙头企业上求突破。三是以石泉县蚕桑产业发展研究院为依托,探索养蚕新技术新模式,稳步推进三段式养蚕模式、粮桑套种等创新试点工作,打造全县石泉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明确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目标,靶向发力,打造一批家庭养蚕农场。四是建强用好“石泉桑蚕茧”“石泉蚕丝”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效应,通过过硬措施打造国内优质茧丝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蚕桑产业品牌体系,提升石泉蚕桑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五、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原有在职干部13人,退休干部22人。2022年8月,县蚕种场转企改制分流到我单位在职干部14人,退休干部39人,单位人员骤增,在单位工作经费未增加的情况下,支出骤增,为此导致资金增减变化幅度超过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