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石泉县> 石泉县文化馆

石泉县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4-03-29 10:06
单位名称 石泉县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文化宣传、文艺活动策划、组织,开展文艺理论研究、创作、艺术培训和特色团队建设与管理。搜集、整理、研究、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组织对外文化宣传活动。
住所 石泉县江南新区长安小区5号楼
法定代表人 刘丹
开办资金 111.5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01.85万元 148.2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3年10月按规定申请变更了法定代表人、单位名称、举办单位。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精心组织,打造文旅融合品牌。一是在杨柳秦巴风情园、秦巴老街组织开展春节系列民俗文化活动15场次;二是秦巴风情园《丝路之源十美石泉》常态化实景演出于3月初开始演出作,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40场演出;三是在周末及节假日同步开展秦巴老街常态化演出,茶艺、舞蹈、民乐演奏、花鼓坐唱、汉调二黄、县令巡游、县衙审案等精彩节目;四是参加安康市2023年春晚,组织优秀编导编排了节目《扬眉兔气迎新年》登上安康市春晚舞台,编排节目《采桑》、《我的家乡》等原创节目于3月2日参加三秦四季·春光“陕邀”暨安康“春来早”旅游季启动仪式;编排节目《中华好家风》、《美丽中国》等节目参加石泉县2023年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示范活动;组织开展二十四节气之惊蛰火狮节活动;3月25日参加中国·石泉山地户外自行车公开赛开幕式活动,同时在中坝作坊小镇开展庖汤会;编排节目《茶香中国》、《采茶》等节目参加汉江茶韵香·石泉振兴美暨石泉丰收节采茶季活动;组织配合开展全国春季“村晚”示范点活动,我馆原创歌舞《打谷欢歌》登上四季“村晚”舞台;参加“问道鬼谷智慧石泉”2023年石泉县鬼谷子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积极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开展了100余场次,惠及群众两千余人次。深入挖掘,抓好精品文艺创作。一是艺术创作是群众文化的生命线,也是文化馆工作的重心。我馆舞蹈干部创作了《扬眉兔气迎新年》、《盛世国乐》、《蝶香》等10余个舞蹈作品;二是精心编排了反诈小品《防不胜防》、舞蹈《盛世国乐》、《一路花开》、《小城夏天》,歌舞《幸福安康》、《和谐中国》、《茶香中国》等节目,受到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三是创作原创音乐《我的家乡》,到西安、安康等地演出,受到了一致好评;四是邀请北京知名老师全新改编创作我馆原创歌曲《巴山酒歌》,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音乐类群星奖。(三)以人为本,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一是积极开展各类培训辅导活动。今年以来我馆开展培训8次,1月份我馆开展少儿寒假古筝演凑公益课堂培训。2月份—6月份我馆举办石泉县文化馆“老年大学舞蹈”公益培训班,共参训人数到达756人,3月份我馆开展石泉县文化馆广场舞干部培训班(第一期),4月份石泉县文化馆开展“老年大学声乐公益”培训走进北街社区;6月份石泉县文化馆开展“少儿书法”培训,招生培训人数达到730人;7月份我馆开展了2023年国画培训,培训人数达到100人;8月开展了全民艺术普及“公益课堂”艺术培训活动,参训人次330人;9月份我馆举办了锣鼓培训班,参训人次240人;全年开展辅导75次,辅导1500余人次。二是积极开展各类展览活动。今年以来开展展览活动9次,开展书画交流5次。书画展览有:石泉石美写生作品展岁月留痕书法小品展、娄伟奇石收藏展、王秀芳剪纸艺术展、石泉美术家协会小品展、老年大学美术作品展、庆五一汉江奇石精品邀请展、庆六一少儿书画展小品展、庆国庆石泉美术作品展、庆国庆石泉书法家协会书法小品展。书画交流有:金坛美术家协会到我县交流、西安美术家协会到我县交流、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到我县采风写生活动、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送文化到我县、国庆书画家交流写生活动。(四)文化遗产保护有力,凸显保护文化遗产成果。一是不断壮大非遗传承队伍对全县县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进行摸排,建立数据库;组织本县传承人参加陕西省非遗产品营销培训,纺织染色培训等;指导草池湾研学区非遗风物展馆建设,开展剪纸、扎染等体验活动,完成秦巴风情园内圆楼非遗传习所的改建工作,开展研学体验等活动。二是积极开展各项申报工作完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单位推荐申报工作;筹备第四批县级非遗项目资料搜集、完成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牵头3个单位完成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单位、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工作;2023-2025年非遗特色示范县申报创建工作;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的申报。完成陕西省乡村工匠名师申报工作,申报的石泉柚子功效茶制作传承人龙群英成功入选。三是广泛开展传承展示活动,春节、五一和国庆期间,在老街、中坝、明星村等景区开展舞狮、舞龙、采莲船等非遗展演活动,组织舞狮、舞龙、火狮子等非遗项目进景区、社区展演,组织开展第七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以及非遗年货节等活动。通过组织汉调二黄、鬼谷子纵横棋传承人在在城关一小、二小推行非遗传习活动,受到学生欢迎,逐渐把汉剧、纵横棋渗透到校园延时课堂去,取得良好成效,逐渐推进在学校建立非遗示范性传习基地工作。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出良好的非遗保护氛围,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组织“石泉火狮子”参加《非遗里的中国》栏目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播出。四是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建设,迎接省非遗产业促进会对我县非遗产业的调研、指导工作,通过不断摸索对我县非遗+旅游深度融合进行不断探索。五是不断完善非遗传承场所相关设施。补充省级非遗工坊牌匾、增添秦巴风情园非遗传习所内花灯、牌灯等,鬼谷子纵横棋体验设备,文创空间引入石泉搨辣子等非遗产品售卖区等,常态化对外开放,逐渐成为省市调研团、采风团及研学团体了解石泉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杨柳秦巴风情园、秦巴老街组织开展春节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常态化演出等精彩节目吸引游客的驻足,接待游客达15万余人次;组织开展石泉县第三届泼水祈福节活动,为期15天,接待游客7000人次,泼水节期间,每晚在秦巴风情园智苑圆楼组织县内各艺术培训班、文艺社团开展文艺展演活动,接待游客2万人次,受到当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好评。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开展了10余场次,惠及群众两千余人次。全年开展辅导75次,辅导1500余人次。指导草池湾研学区非遗风物展馆建设,开展剪纸、扎染等体验活动,完成秦巴风情园内圆楼非遗传习所的改建工作,开展研学体验等活动。完成陕西省乡村工匠名师申报工作,申报的石泉柚子功效茶制作传承人龙群英成功入选。广泛开展传承展示活动,通过组织汉调二黄、鬼谷子纵横棋传承人在在城关一小、二小推行非遗传习活动,受到学生欢迎,逐渐把汉剧、纵横棋渗透到校园延时课堂去,取得良好成效,逐渐推进在学校建立非遗示范性传习基地工作。为持续打造石泉鬼谷子文化品牌,举办了“问道鬼谷智慧石泉”2023石泉鬼谷子文化系列活动,有效扩大了文旅消费,提升了石泉鬼谷子文化影响力。秦巴风情园非遗传习所常态化对外开放,逐渐成为省市调研团、采风团及研学团体了解石泉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文化馆自搬新址以来,各社团及服务对象纷纷反映新馆位置偏、路途远、交通不便,文化馆新址对于开展群文活动以及辅导等工作给大家带来了诸多不便。二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完善;(二)整改措施:一是我馆会一如既往的积极开展各类群文活动,积极营造“热在基层、乐在群众”的文化氛围,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工作水平及效率,强化管理,为服务对象解决新址带来的不便。我馆会继续加大扶持文艺社团和其他服务对象的力度,认真落实总分馆制,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职能,将服务网点向居民小区、景区、街区、园区、学校、敬老院延伸,将等待式文化服务转变成订单式服务,将聚集型服务转变成上门式服务,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二是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统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使用效益,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加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持续优质做好公共文化馆(站)公共服务免费开放工作。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统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使用效益,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加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持续优质做好公共文化馆(站)公共服务免费开放工作。(二)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重点工程建设,把服务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作为着力点,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建设智慧国家公共文化云信息数字化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云展览、云培训、云视听、云体验,促进供需在“云端”、“指尖”对接。(三)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要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增加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倾斜,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加大对基层的扶持引导力度,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深化“结对子、种文化”,拓展群众文化参与度。发挥“群星奖”等群众文艺评奖导向作用,推动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发挥基层文化馆(站)的积极作用,扶持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演出队、老年大学及青少年文艺群体、社区和企业文艺骨干等广泛开展创作活动,展示群众文艺创作优秀成果。办好农民丰收节、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歌会、广场舞、“村晚”、书画摄影创作等活动。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