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宁强县茶叶技术推广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开发茶叶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业务范围:茶园建设与管理,栽培和加工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行业管理;茶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利用,品种更新、改良与开发;名优茶研制开发;茶叶产业技术培训、指导、服务。 | |
住所 | 宁强县七里坝村 | |
法定代表人 | 屈波 | |
开办资金 | 36.8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宁强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6.87万元 | 36.8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办理变更登记事项1次:2023年10月24日办理举办单位变更登记,由原“宁强县农业局”变更为“宁强县农业农村局”。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3年业务工作完成情况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茶叶产值稳步增长。宁强县种茶区域覆盖13个镇街107个行政村,茶园总面积17.11万亩,占全市茶园面积13.2%,其中当年规划建园0.48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园13个、“汉中生态茶园”13个;全县干毛茶产量10505吨,产值175786万元,产量、产值同比增长1.74%、6.31%。2.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一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县拥有茶叶经营主体274个,茶叶公司30家,通过技术改造的茶叶初制加工厂7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已取得SC认证的企业13家;二是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按照“做优绿茶、做精红茶、做靓白茶、做响黄茶”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2023年名茶、优质茶、大宗茶生产加工比例进一步调整优化为2%:27%:71%,绿茶、红茶、白茶、黄茶生产加工比例为89.4%:9.5%:1%:0.1%。其中绿茶产量9394吨,红茶1001吨,白茶100吨,黄茶10吨。成功研制出茉莉绿茶、茉莉红茶、桂花红茶和紧压绿茶等再加工新产品并上市销售;全面推广花果香型红茶、汉中蜜黄等新产品加工技术;颗粒茶产品加工程序固定,并改进制作工艺。3.三产融合步伐加快、联农带农效益显著。我县倾力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园,青木川“茶叶+民宿”茶旅融合示范园营业效益稳步提升,高寨子玉皇观茶文化示范园在今年3月30日被正式命名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汉源“茶叶+康养”茶旅融合示范园现已完成裸露地块种植建园,坚持“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发展思路,高质量推动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业态,增加茶产业综合产值。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县茶叶产业带动农户增收4.2亿元以上。4.做好技术培训指导,加强茶园精细管理。举办茶叶种植管理、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等实用技术培训80多场次,培训茶农、茶企骨干1500余人次。对全县茶企和技改后的75个茶叶加工厂进行“面对面”的制茶实操现场培训,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78个种植大户进行茶园管理现场实训,现场培训达25场次1612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100份。紧跟农时季节,在10个镇街落实改造低产低效茶园面积20000亩,13个镇街茶园施入基肥117658亩,夏季茶园修剪95812亩,维护检修茶机4231台(套)、清洁化生产线25条,创建茶园管理全程机械化示范点2个,建立良繁基地100亩,改造提升茶叶初制加工厂10个。二、取得的主要社会和经济效益1.主要社会效益3月30日,高寨子玉皇观茶文化示范园被正式命名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11月,宁强县成功创建“2023年度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域”和“2023年度重点产茶县域”两个国家级荣誉称号。我县积极举办茶事活动,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先后借助清明节、“中国旅游日”“二十大精神宣讲”、五一黄金周大力宣传、推介宁强茶叶,积极举办“羌风汉韵、茶香宁强”中国醉美茶文化旅游季、“宁强县2023手工制茶交流赛”“国际茶日”等系列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开展茶叶专题讲座4场次培训700余人次,广播电视台、网站、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网红直播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百余次,线上关注宁强茶叶累计达到3500万余人次,线上销售额达3200余万元。在中茶杯绿茶组获得金奖1个;2023年6月“宁强茶叶(宁强绿茶、宁强红茶)”被认定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产品;截至目前,全县茶叶类注册商标47个,证明商标1枚,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陕西省著名商标5个。2.主要经济效益2023年,全县拥有茶叶经营主体274个,茶叶公司30家,全县茶园总面积17.11万亩,干毛茶产量10505吨,产值175786万元,其中绿茶产量9394吨,红茶产量1001吨,白茶100吨,黄茶10吨。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县茶叶产业带动农户增收4.2亿元以上。其中:在茶园管理上,千山、羌州、凤源等40余家茶叶企业年用工量达50余万人次,为农民增加劳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在鲜叶采摘上,吸纳季节性采摘工累计428万余人次,支付采摘费用3.52亿元以上;在加工流通上,茶企长期雇佣技工200多人,带动增收800余万元;在土地流转上,千山、凤源、至一等30余家茶企支付土地租金1000余万元。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是受现行粮食政策影响,茶叶种植面积难以扩展,产业分布不均衡;二是茶企小散弱,整体实力不强。缺少外贸企业带动毛茶订购生产;三是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宣传推介上还很薄弱;四是茶产业发展科技力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2.改进措施一是加强茶园基地建设,加快低效茶园改造,培育一批优质高效、标准化生态茶园,推广机械化生产,全力打造一批集采摘、体验、科普、观光、康养等于一体的高效益、深度融合的现代化茶园;二是加快有机认证、绿色认证步伐,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做强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外贸销售渠道;三是积极筹办我县大型茶事活动,组织茶叶企业参与省市县的茶事活动,开展“羌州九月”桂花红茶新产品专场推介会宣传推介宁强茶叶,拍摄制作茶叶专题宣传片,增强我县茶叶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四是组织成立专家工作站,吸纳专业技术人才,招聘高层次人才,为我县茶产业发展后备力量。四、下一步工作思路1.目标任务2024年,宁强县新建良种茶园示范点1000亩,改造提升低效茶园10000亩,其中建设低效茶园改造示范点11个,建设智慧茶园1个300亩;改造提升初制加工厂10个,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新认定生态茶园2个、绿色茶园认证2个;持续维护好“汉中仙毫”等四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精心培育与推广“羌州九月”桂花红茶县域公用品牌;提升高寨子玉皇观茶文化3A景区、汉源“茶叶+康养”、青木川“茶叶+民宿”三个茶旅融合示范园建设;全县生产干毛茶达到10500吨,茶叶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2.主要措施通过建设生态茶园基地,打造优质高效茶园;实施农业升级行动,推动茶叶降本增效;培育茶叶经营主体,加大茶园精细管理;加大县域茶叶品牌建设力度,做响“羌州九月”桂花红茶新产品;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宣传推介宁强茶叶;推进“一线二片三园”建设,创新茶文旅融合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筑茶业人才队伍等措施,重点在“汉中蜜黄”“羌州九月”桂花红茶等新产品上求突破,深度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全力推动茶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1.2023年11月,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2023年度茶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县域”和“2023年度重点产茶县域”;2.2023年12月,被汉中市农业农村局、汉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汉中市总工会评为2023年汉中市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无诉讼投诉情况。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