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宁强县> 宁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宁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9 09:35
单位名称 宁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业务范围:种植业技术、新型农机具、农作物及果树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与管理,技术宣传培训和开发服务;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农业植物检疫,农用药械管理与服务;土肥水技术推广、资源监测与开发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果业产业规划、技术指导与服务,相关信息及产销配套社会服务。
住所 宁强县羌州路中段69号
法定代表人 赵忠东
开办资金 222.4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宁强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22.46万元 222.4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办理变更登记事项1次:4月18日办理开办资金变更登记,由原125.0万元变更为222.46万元。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3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开展技术试验示范,推动推广工作开展。在巴山镇石坝子村开展了马铃薯品种筛选试验1个;在大安镇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密度试验、大豆品种筛选试验各1个;在汉源街道办黄坝驿村开展小麦品种对比试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土壤封闭除草试验各1个;在舒家坝镇文家河村开展了玉米肥料利用率实验1个;在代家坝镇张家坝村开展叶面肥喷施方式肥效对比试验1个;在汉源街道办黄坝驿村开展“配方肥(水溶性)+有机肥”与农户传统施肥肥效对比试验1个;在胡家坝镇石板沟村开展小麦肥料利用率实验1个。在汉源街道办黄坝驿村建立薯-玉-豆一年三熟示范点1个16亩;在燕子砭镇建立玉螟性诱集群诱杀示范片100亩;在胡家坝镇建立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示范片500亩;在铁锁关镇建立面积30亩的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示范点1个;在汉源街道西沟村建立猕猴桃、小杂果病虫草综合防治示范点各1个;全县共建立肥料“三新”技术示范点6个,示范面积2550亩;在燕子砭镇开展猕猴桃溃疡病全程综合防治技术示范100亩;在阳平关镇酒房坝村开展脆红李保花保果技术示范50亩;在大安镇、舒家坝镇建立春玉米机械化播种示范点2个275亩。(二)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地力监测工作。制定发布了《宁强县2023年主要农作物施肥指导意见》,指导农作物施肥和推广配方肥(稳定态)、水溶性复合肥、控释肥、微量元素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推广施肥面积37.5万亩。全县开展“三新”技术示范2550亩;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组织各镇办农综站实施了120户分散农户抽样调查和18个市场主体利用量的调查,完成了县级秸秆综合利用台账建设,全年秸秆综合利用达8万余吨,综合利用率94.6%,其中机械还田3.9%,农户分散“五料化”利用90.6%。在广坪镇、胡家坝镇等召开镇级秸秆粉碎还田现场会5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印刷张贴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标语18条。贯彻落实省耕地土壤防治工作方案,制定印发了《宁强县2023—2025年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通过推广优化施肥、调整种植结构、休耕等农艺治理措施,使受污染耕地综合治理安全利用,加强监测,及时掌握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总体质量,在全县4个镇设置土壤籽粒协同监测点34个,采集土样和籽粒样各34个,为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佐证依据。(三)做好重大病虫监测防控,维护农业生产安全。一是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全年开展病虫及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430人次,共上报各种病虫资料234期次,发布病虫情报10期600余份,病虫中短期预报准确率85%以上;二是加强草地贪夜蛾调查外来生物监测与防控工作,安装性诱捕虫器56套,设立性诱监测点18个,灯诱监测点1个,自动化性诱监测点1个。出动730余人次,调查18个镇街150个村10500余块玉米田,2023年累计防治面积100余亩,总体防效达97.3%;三是强化病虫绿色防控,推动农药减量。依托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项目,采购下发了病虫绿色防控药剂1000余公斤,在燕子砭、阳平关镇建立小麦病虫综合防控示范区5000余亩,全年累计实施各类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42.5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53.1%。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小麦穗期病虫统防统治3288亩、马铃薯晚疫病统防统治6587亩、水稻两防一喷9300余亩、玉米一喷多促500亩,综合防治效果达到95.1%。2023年全年农药使用量为13.28吨(折百量),较上年减少0.52%。;四是认真开展植物检疫工作。继续完善县域内种苗生产繁育单位信息档案、检疫监管档案和销售档案。加强调运植物、植物产品的检疫检验,严把销售流通调运关口。全年签发《植物检疫要求书》10份,受理1份。签发调运《植物检疫证》68份,涉及23种作物28个品种,257.95吨种子,125.755万株/支/芽/头/穗苗木,未发现携带检疫对象等违法调运行为。(四)强化产业技术指导服务,保障我县果蔬产品供应。突出能人大户和经营主体培育,抓好果业示范基地技术指导,重点抓好以青脆李、脆红李、猕猴桃、枇杷、燕子砭花桃等优质特色果品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技术指导服务。在汉源街道办七盘关村开展果园“配方肥+有机肥+水溶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模式示范250亩,在燕子砭镇沈家坪村开展猕猴桃溃疡病全程综合防治技术示范100亩,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95万亩(其中新建果园0.48万亩),挂果面积4.1万亩,产量2.41万吨。以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和蔬菜稳产保供为主要目标,全县蔬菜种植完成面积5.68万亩,产量7.1万吨(其中高山蔬菜1.6万亩),现有蔬菜生产经营主体20家,依托宁强县一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宁强县羌源山耕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适度发展“春提早、秋延后”大棚设施蔬菜,建立专业蔬菜示范基地。在二郎坝镇、禅家岩镇、巴山镇、等镇村发展高山蔬菜1.6万亩,培育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16家,开启了我县高山蔬菜规模化、精细化种植模式。(五)扎实开展农机化示范推广工作。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为依托,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年受理补贴农机具364台套298户,使用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61.163万元,资料上传准确率100%;对全县18个镇街农机购置补贴机具开展抽查核验61台套,核验率达标,确保中央惠农资金落到实处;强化山地丘陵新机具和特色产业机械装备引进、示范、推广应用,全年新增农业机械动力2100千瓦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0%以上;巩固扶持农机合作社2家,全年开展“耕、种、收”农机化社会服务1000亩以上;全县农机年检审验拖拉机110台,签订安全责任书110份;新考拖拉机驾驶证5人,新换拖拉机驾驶证11人,开展农机安全检查30余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全县粮食种植面积40.97万亩、产量8.38万吨,油料种植面积10.4万亩、产量1.58万吨。2.6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通过市级验收,纯种大豆5.7万亩。全县蔬菜种植5.68万亩,产量7.1万吨(其中高山蔬菜1.6万亩);水果面积4.95万亩(其中新建果园0.48万亩),挂果面积4.1万亩,产量2.41万吨。开展病虫及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430人次,共上报各种病虫资料234期次,发布病虫情报10期600余份,病虫中短期预报准确率85%以上。中心技术干部深入镇村开展各种培训28场次,受训人员1130人次,印发技术宣传材料12000余份,刷写固定宣传标语18条。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干部老龄化严重,现有专业技术干部年龄在50岁以上人员占单位总人数近60%,人员结构老龄化、断层现象严重,急需新生力量补充;二是设施设备陈旧,没有完善的电子技术设施、缺少交通工具,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三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一。(二)改进措施:一是进一步盘活系统内现有人员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加大人员统筹及工作统筹力度,做到人员力量调配与工作承接相宜,采取退休人员自然减员腾编,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公益性岗位聘用等有效途径,积极应对人员不足和老龄化问题;二是同乡镇做好协调沟通,改善各农综站办公条件,尽量保证专技人员的业务工作时间;三是加大技术试验示范力度,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群众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积极推动新技术推广应用。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瞄准关键,做好重大技术推广。持续做好“水稻提质增产扩能”示范工程,狠抓“两增一控”、“增密控害332”、“一增二促233”、“增密度提单产”等重大技术应用。继续开展科技壮苗行动,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搭好丰产丰收的架子。确保202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3万亩,总产8.32万吨目标实现。(二)瞄准果蔬保供,提升产业水平。依托项目支撑和示范引领,重点抓好“高山蔬菜、设施大棚、魔芋种植”三大蔬菜基地建设和“精品果园”改造提升,达到“稳规模、夯基础、提效益、助增收”的产业发展目标。2024年蔬菜生产面积5.68万亩,产量7.18万吨;新发展水果种植面积6600亩。(三)持续推进绿色循环发展。继续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常态化监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等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新成效。(四)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针对性地引进示范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研究,突出解决农业产业发展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模式攻关研究,重点集成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通过开展试验研究,总结形成适合当地的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发挥提质增效的作用。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