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临潼区气象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区域气象事业发展服务。本行征区域内气象观测和资料的汇总、传输;气象预测预报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宣传教育,区域雷电防护、防雷电检测;升空气球管理。 | |
住所 | 临潼区银桥大道117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昱 | |
开办资金 | 499.6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51.83万元 | 1019.82万元 | |
网上名称 | http://西安市临潼区气象局.公益 | 从业人数 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开展业务情况2023年,临潼区气象局按照市局党组和临潼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聚焦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行动,坚持党建引领与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高质高效做好临潼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副中心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现将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报告如下:(一)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项目带动、管理优化,推动科技能力和业务能力持续提升。以需求牵引带动业务能力提升。在精密监测方面,新建视程障碍现象仪一套,升级3套6要素区域站。加强观测站网的日常维护和标校,监测数据可用率和传输质量达到省定指标。在精准预报方面,加强中省业务系统的本地化应用和新型探测设备观测资料分析应用,自主预报预测能力明显提升。强化分钟级降水资料应用,继续开展暴雨预警信号新标准试点发布工作,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有效提高。修订复盘制度、流程,开展重大天气过程预报预警复盘总结6次,补齐短板弱项,固化经验成果。在精细服务方面,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开展“73121”递进式气象服务和月最优气象服务评选工作,突出抓好重大性、灾害性天气象服务和重大活动保障工作。年度共发布预警信号、重要天气报告等各类服务材料313期,启动应急响应26次,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联合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文36期。坚持统筹协调,持续优化科学管理水平。制定修订《OKR考核管理办法》《临潼区综合业务岗首席管理办法》《编制外劳动用工管理办法》《2023年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方案,多方位夯实任务和措施,强化考核激励,保障高质量发展。深化OKR应用,将OKR应用纳入职工年度绩效考核,年度OKR填写率93%、对齐率91%。常态化开展针对全区46家易燃易爆场所的行业监管,覆盖率达100%。开展旅游景区景点防雷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13家景区景点进全面检查。统筹做好精神文明创建、新闻宣传、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二)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气象融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服务融入社会治理日益深化。在重大活动保障方面,全力以赴做好中国-中亚峰会气象保障工作。在华清宫景区建设6要素监测站一套,积极做好人工消雨、峰会现场保障与宣传等工作。临潼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服务保障中亚峰会先进集体,1名同志被表彰为先进个人;1名同志被陕西省气象局表彰为中亚峰会气象服务保障先进个人。在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方面,建立“以党组织联学联建联创,促进业务主动互动联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工作机制,与区调查队、植保站、园艺站等单位联合开展粮食作物、猕猴桃及石榴田间调查、服务,加强麦收期连阴雨气象保障服务,指导农户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在旅游气象服务方面,认真开展好临潼文化旅游节和“长恨歌”演出精细化服务。为“俑动中国·泉润临潼骊山古庙会”及“旅游中国·美好生活2023年西安市临潼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新临潼·新形象·新体验—临潼文化旅游季”开展迭进式预报服务。常年为“长恨歌”演出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制定《西安市临潼区气象局大气污染治理气象保障服务业务流程》,业务化开展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适时开展大气治理、森林防火等人工增雨作业。区政府印发《西安市临潼区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转型发展。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年内,市政府领导、区政府主要领导、常务副区长、分管副区长先后到我局检查指导气象服务工作,实地座谈调研,并多次听取气象工作汇报。气象信息员职责纳入全区网格员管理。制定临潼区2023年度决策气象服务方案和重大天气过程“一过程一策略”气象服务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预见性。与区应急局联合开展省级防灾减灾示范村创建、信息员共建共享共用、防汛应急演练以及危化企业防雷专项检查等工作。与宣传、融媒体、城管、交通等部门深化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机制,不断提高信息覆盖面。构建自动靶向精准叫应“213机制”,筑牢防汛减灾第一道防线。建立完善“两本台账+一个系统+三项制度”的自动靶向叫应“213机制”,加强突发灾害性天气气象预警信息扁平化发布传播,强化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应急响应的高效联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其中:两本台账为:自上而下的四级应急责任人台账、自下而上的风险点逐级责任人台账;一个系统为临潼区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叫应系统;三项制度为《临潼区“四项机制”实操手册》《临潼区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叫应工作实施细则》《临潼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二、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3年,区气象局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服务保障中亚峰会先进集体,一名干部被表彰为先进个人;被陕西省气象局表彰为全省气象部门2023年度精神文明创建先进集体和专业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局学习强国管理组被市讲师团和学习强国西安平台联合表彰为“学习强国”优秀基层管理组,1名职工被表彰为优秀学员;5名同志被西安市气象局分别表彰为“气象业务服务先进个人”“专业气象服务先进个人”“人工影响天气先进个人”“优秀青年”“宣传工作积极分子”;1名同志被临潼区总工会表彰为“最美职工”。三、存在问题1.受财力所限,地方气象业务服务项目推进缓慢。2.科技带头人缺乏,研究型业务成效不明显、创新驱动与科技人才进步乏力。四、今后工作打算(一)夯实“内功”,不断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硬实力”1.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一是多渠道争取资金,推进设备迭代更新,建设高密度、智能化气象监测系统,明年争取全面完成区域站多要素站升级改造。二是结合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中、省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特种设备布点建设项目,增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三是提高中省市气象局风云地球卫星、相控阵雷达等多源探测资料应用能力。四是强化技术保障和业务管理,稳定提高监测数据质量。2.提升预报精准业务能力。突出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和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系统,以科技创新推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一是继续推进省级智能网格预报、NIFS(短时临近预报)等业务系统和市级相控阵雷达资料的本地化应用。二是扎实开展研究型业务,通过夜间异常增温温天气特征分析、本地数值模式气温订正指标研究、区域站2018-2023年气候值统计分析等,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的科技支撑能力。3.开展精细化直通式气象服务。做好个性化服务,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提供智能、便捷、高效的气象服务产品。一是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加强临潼石榴、番茄制种、粮食生产等气象保障服务,拓展气象现代化设备应用场景,实现面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气象精细化服务保障能力。二是实施“气象+”赋能行动,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重点针对重大活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交通运输、能源电力、金融保险等服务需求,开展精细化监测预报服务,充分发挥气象避灾减损、赋能增益作用,实现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三是强化生态气象服务。加强重污染天气防治服务,引进和探索重污染天气人工影响天气新技术,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作业能力建设,加大重点时段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度,提升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和安全作业能力。开展生态气候影响评价业务,为骊山生态保护修复、森林防火和城乡雾霾治理提供气象支撑。(二)锻造“外功”,持续打造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软实力”1.坚持项目带动、创新引领,强化气象高质量发展支撑。根据气象防灾减灾监测、为农气象服务、秦岭生态保护气象服务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气象服务需求,认真做好总投资1177万的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国债项目申报工作,及时做好现代智慧气象防灾减灾观测站网建设、第二次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以及气溶胶激光观测雷达等4项建设申报内容的前期准备工作;配合区应急局,继续做好西安市临潼区综合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项目的立项工作;持续跟进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项目,确保项目落地实施。开展业务用房双回路电路改造、观测场及业务用房防雷改造、观测站网建设以及人影车辆配备等方面,争取中省市投资不低于200万元。2.加快健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一是充分发挥“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叫应平台”作用,在实战中不断细化完善“以气象预报预警为先导的扁平化自动呼叫应答机制”,确保应急有度,处置有效。二是加快推进与三大通信运营商建立靶向发布“绿色通道”制度。针对现有叫应系统未覆盖到的游客等流动人员,积极对接市级业务部门,推进建立通过三大运营商短信广播广泛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机制。三是进一步推动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全科网格员共建共享共用,实现“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贯彻落实,指导各街办开展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加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分析,开展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影响评价,制定分部门、分灾种防灾避险流程措施。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