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发布时间: 2024-03-28 15:05
单位名称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控制农业植物病虫害提供检测防治保障。农业植物病虫监测;农业植物检疫;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农用药械管理。
住所 西安市习武园27号
法定代表人 冯小军
开办资金 86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725万元 1978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从业人数  3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在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的统一部署下,紧紧围绕全省农业中心任务,突出粮食安全、苹果产业安全和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理念,强化病虫监测预警,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加强植保技术创新,谋划植保体系建设,推动了全省植保工作顺利开展。主要措施与成效(一)立足“虫口夺粮”目标,重大病虫防控成效显著。突出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黏虫、马铃薯晚疫病等突发性、流行性、迁飞性粮食作物病虫害。一是强化行政推动。全省各级高度重视防控工作,省委书记、省长分别对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做出批示,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全省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喷多促”现场推进会,主管省长钟洪江、厅长孙矿玲专项部署,分管副厅长宁殿林多次专题研究防控措施,及时印发“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强力推进防控工作,开展包抓指导,组织动员实施防控。二是强化物资保障。省农财两厅积极沟通,尽快尽早拨付中央农业救灾资金、小麦“一喷三防”、玉米大豆“一喷多促”等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79亿元,省财政防控专项资金3300万元,支持引导各地防控;各市、县、区政府也积极配套4500多万元。三是强化技术指导。病虫防控关键时期,我站派出4个指导小组,由站领导带队,22名技术干部分批分次深入全省10市,开展指导服务。各地也下派指导组,分片包干,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动员指导群众防控。在各级共同努力下,有效控制了病虫危害,实现了“虫口夺粮”目标,为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做出了贡献。2023年,全省粮食作物主要病虫草害发生1.03亿亩次,实施防控9860万亩次,防控效果达95%,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总体挽回粮食作物产量损失105.36万吨,植保贡献率达23.4%。(二)聚焦苹果产业安全,苹果蠹蛾阻截措施有效。针对苹果蠹蛾疫情发生的严峻形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督导、行业监管、企业主责”工作机制。一是加强行政主导。省农业农村厅召开苹果蠹蛾阻截防控暨果汁加工企业风险管控工作会、印发阻截防控紧急通知,全面部署工作。二是加密布设监测点。突出重点区域,布设监测点,时刻掌握疫情动态;依规进行检疫检查,对染疫果品依法销毁,不留隐患,做到外防输入;三是坚持“一厂一策”指导意见。结合果汁厂实际,采取精准、有效、简便的防控措施,实施果汁企业加工高风险点环节改造,切断人为传播链,把疫情传入风险控制在果汁加工厂内。四是加强调研指导。邀请中科院、全国农技中心等单位相关专家,实地调研评估苹果蠹蛾传入风险,对果汁加工企业提出改造意见,指导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完善检疫监管制度,分级分区全面改造,确保果业生产安全。2023年,全省设立苹果蠹蛾监测点460个,悬挂诱捕器774组2779个,开展全面监测,严防疫情传入。8月份来,检疫检查果品运输车辆1.9万辆近50万吨,未发现疫情发生区的残次果入厂加工,全省实施消杀5万多亩,有效遏制了苹果蠹蛾传入。(三)紧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减量增效持续深化。坚持分区施策,积极推行农药减量化行动。一是示范带动。及时制定下发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和药剂示范方案,建立省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示范8个,核心示范面积4000亩,示范带动10万亩。二是技术优化。选择临渭区、岐山等10个县区,筛选新型高效药剂,优化减施技术,小麦示范区减少10%以上,病虫草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三是安全用药指导。持续推进“百万农民科学用药培训”活动,联合农药械企业,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植保无人机机手开展科学安全用药公益培训1000多场7.2万多人,专业化防治组织240多个,家庭农场(种植大户)300多个,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工作。(四)突出高质高效,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取得突破。一是以粮果菜茶为主线,以生态区域为单元、作物生长全程为主线,集成示范了一批经济实用、操作性强、简便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生产实际,开展高质高效苹果、猕猴桃全程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穗期害虫、性诱+药剂防治绿盲蝽等示范,建立果菜茶省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24个,辐射带动各级共建立绿色防控示范点340个,示范面积90多万亩,辐射推广面积600多万亩。三是延安宝塔、商南沁园春、宜君信远、洋县乐康等4家基地获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五)强化监测预警水平,预测预报科学精准。突出一二类病虫害,立足强监测、补短板、提水平,实施植保能力提升工程,让测报工作迈入了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一是完成了2022年植保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调度管理系统,配备了一批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初步形成了人工调查与智能监测协同的局面,大幅提升了监测预警水平,在病虫害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完善测报技术标准体系,规范预报发布行为,利用省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信息调度平台,及时报送信息,做到了病虫预报科学准确。据统计,省站发布病虫预报信息40多期,依托国家和省级系统,省级上报信息136期,市级上报911期,县级上报15273期,监测预警准确率大幅提升。(六)强化防控技术策略,专业化防控能力大幅增强。针对一二类病虫害,着力优技术、抓统防、提能力。一是集成技术。采取大田示范的方式,优化集成了小麦茎基腐病、麦田化除、“一喷三防”、玉米“一喷多促”、马铃薯“一喷多防”等防控技术体系,建立粮食作物病虫防控示范区60多个,通过技术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二是制定策略。针对重大病虫发生形势,提前会商研判,确定防控策略,科学开展防控;特别是针对条锈病防控,早春会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和有关植保专家,召开趋势研判会,分析发生趋势,确定主抓秋播药剂拌种、早春应急防控、中后期“一喷三防”三道关口,有效控制菌源扩散。三是培育组织。依托项目培育了一批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提升了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全省现有专业化服务组织500多支,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日作业能力达到500亩以上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198家,拥有大中型高效器械近千台,植保无人机1984台套,累计日作业能力达100万亩。(七)聚力体系建设,推动植保事业全面发展。把体系建设和技能提升作为强化植保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一是全面落实中央编办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意见,各级出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目前,全省市级植保机构10个,县级植保农技机构103个,其中县级独立的45个,农技中心内设的58个;全省农业乡镇数1163个,大多设有乡镇区域站或农业推广机构。全省各级植保机构核定编制数1041人,实际在岗1225人,植保专业(含农学)技术人员786人,占比64.16%;其中县级核定编制数879人,实际在岗871人。二是开展全省植保技能竞赛活动,各级经过宣传动员、学习培训、市级选拔、省级总决赛等环节,选拔出了一批爱植保、懂植保、肯钻研的技术人员,在全省掀起了一股“重学习、强本领、提服务、建新功”的热潮,极大地提升了植保系统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三是开展先进典型宣传,组织开展“十佳植保站”“最美植保人”“植保奉献先进人物”等活动,把弘扬、传导正能量作为植保工作的常态,不断推进植保事业全面发展。(八)创新宣传方式,植保技术覆盖率大幅提高。在全省植保工作中,各级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车等基础上,创新宣传方式,制作植保短视频,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开展宣传,扩宽了宣传渠道,增强了群众认知度,大大提高了技术覆盖率。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通过农业网站发布植保工作及技术信息900余篇,通过报刊、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条锈病专题报道8次;各地微信、美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3.6万次,出动宣传车1800辆次,悬挂横幅1400多条,印发明白纸、技术手册90万份;召开现场会420场次,技术培训650场次,培训人数18多万人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