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川县> 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延川县委理论讲师团、延川县志愿服务促进中心)

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延川县委理论讲师团、延川县志愿服务促进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8 14:53
单位名称 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延川县委理论讲师团、延川县志愿服务促进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志愿者的登记注册、表彰嘉许等。负责全县各类文明创建工作。服务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负责指导各镇街、县直机关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负责“延川大讲堂”及政工干部职称评审工作。
住所 延川县政府综合楼228
法定代表人 郝丙东
开办资金 8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预算
举办单位 延川县委宣传部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万元 1万元
网上名称 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延川县委理论讲师团、延川县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2023年4月12日,单位名称由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中共延川县委理论讲师团)变更为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延川县委理论讲师团、延川县志愿服务促进中心)。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开展活动,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单位章程执行情况:本年度严格按照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章程执行,单位名称变更为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延川县委理论讲师团、延川县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法人、业务范围未发生变动,本单位上级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共延川县委宣传部,业务范围为负责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志愿者的登记注册、表彰嘉许等。负责全县各类文明创建工作。服务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负责指导各镇街、县直机关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负责“延川大讲堂”及政工干部职称评审工作。资产管理方面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细则执行,资产损益情况正常上报,开办资金未在变更范围之内。没有受奖惩及投诉情况,无违规违纪现象发生。未接受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二、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扎实推进理论学习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学深才能悟透,常学常新是前提、更是基础。一是印发《2023年延川县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指导意见》和《2023年全县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旁听工作计划》,对全县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进行了安排部署。二是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14次,各镇街(社管中心)、县直各系统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累计开展集体学习100余次。(二)全面推进文明实践活动1、“讲”出百姓的民心梦想。一是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到分管领域、分管单位部门及联系点围绕新要求,谈学习体会、谈思想认识,采取现场观众说与宣讲专家讲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宣讲,累计开展近230场次,受教近6300余人次。二是县委宣讲团、文明实践宣讲团、各镇街宣讲队,通过“红色夜评会”“农民红色夜校”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延安精神“进企业、进农村”等六进宣讲活动,用拉家常、讲故事、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让群众更容易接受理解,累计宣讲120余场,受教育10000余人。三是结合文化下乡开展“弘扬延安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先后在杨家圪坮镇、延水关镇、社管中心等四个镇街开展演出40余场次,服务群众4000余人。同时举办“讲好红色故事弘扬清廉文化”延安精神宣讲活动,20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了宣讲活动。2、“评”出乡亲的道德新风。一是开展文明镇村创建工作,累计创建全国文明镇1个、市级文明镇5个、市级文明社区4个、市级文明村30个、县级文明镇7个、县级文明村112个,文明村创建率达到70%,其中今年创建市级文明村4个,文明家庭2个,县级文明7个,计划培养申创省级文明村1个。二是评选各类先进典型,累计评选中国好人3人,陕西好人6人,延安模范27人,延川道德模范62人,星级文明户4860户,文明家庭1111户,孝道村9个,乡贤152名,孝子172名,好媳妇305名,诚信村民166名。其中今年评选陕西好人1名,延安模范1名,并计划申创全国文明家庭1个,省级文明行政村1个,省级文明家庭1个,文明家庭30个。3、“帮”出群众的真心实意。一是文化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活动,普法志愿者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志愿服务活动,卫生系统干部、医生、护士等,开展医疗常识、养生保健、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开展20余场次,受益群众3000余人。二是结合精神文明建设专项整治,各村社区动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对村(社区)范围内的河道垃圾、巷道杂物、柴堆坟堆等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实现环境卫生整治县域范围全覆盖,无卫生死角,累计开展活动500余次,清理垃圾13余吨,参与志愿者2500多人次。4、“庆”出村民的幸福欢悦。一是各村结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群众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清明时节蒸花馍,传统风俗在传承”、“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等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挖掘文化内涵,举办闹秧歌、文明集市、捏面花、包粽子、义诊服务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让传统节日承载的民俗文化融入日常,同时传统活动和宣传新思想相融合,引导群众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活动累计开展400余场次,累计5000余人参加活动。(三)深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县委文明办印发《关于延川县学习宣传<延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方案的通知》。县人大常委会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于文化广场,通过展板展示,发放宣传单页、条例手册以及工作人员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联合举办《延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围裙、宣传彩页、手册等3400余份。同时开展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向各单位、各村下发《条例》260余本,利用电子屏、广播投放文明准则50余条,营造文明社会氛围,让群众更加深入了解《条例》,从而改正不文明行为。二是开展破损地砖和市容市貌专项整治。联合城管执法局开展城区内环境卫生、公益广告、建筑围挡等整治工作,排查350余条(幅),近期将集中更换70条(幅)召开整治工作部署会,目前已经完成对23处背街小巷、山体沟渠等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对县城区10处流动商贩乱设摊点行为进行依法查处要求其进入市场规范经营,对11处沿街门店占用盲道乱堆乱放现象进行整改处理;对县城区人行道,广场等10处破损路段进行更换和维修;清理34处城区公共空间、群众生产居住场所长期存在的乱涂乱写乱粘贴等“小广告”。对13处景观小品、公园广场的绿化进行清理和修剪。三是深化交通运营秩序专项整治。大力度突出解决“黑车”营运和出租车、公交车、客运车文明服务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严格规范车辆运营行为,不断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和质量。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如下:一年来,我们按照中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求,工作取得成了一定成效:一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先后对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文明实践工作进行安排,各镇街、各村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宣传文化系统组织实施“新春送祝福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演出、书法绘画展览、线上平台直播展示等活动,组织转九曲、闹秧歌等文化文艺活动100多场次,让群众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推进文明实践文艺培训,邀请中央音乐学院老师开展“新时代.新民歌”和“文艺宣讲师”文明实践培训活动,组织全县文艺爱好者、中小学校音乐老师等100多名参加培训,同时深入永坪、文安驿镇等小学指导培训。三是开展对各镇街文明实践工作和理论学习督导检查工作,重点对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情况、各村社区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促进各村社区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四是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春节期间,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志愿者深入到村(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弱势群体进行打扫卫生、理发、慰问等不同形式的“暖心服务”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系列活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延川快讯下发《关于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倡议书》,倡议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主要存在以下实际问题:(一)存在问题:一是文明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只停留在口头宣传和表面现象上,部分活动的吸引力不够,缺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行为的实质性内容。在特色项目、常态化开展的项目培育上,缺少专业的人才、团队和经费。这使得文明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文明实践的参与度不高,在一些文明实践活动中,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宣传还不够深入,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甚至存在应付和敷衍的现象。志愿服务活动不规范、形式单一、缺乏持续性,很多志愿活动仍然需要行政推动这使得文明实践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三是文明实践资源配置不均,工作人员多数身兼数职,专职人员配备难度较大,难以常态化展开工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资源分布和力量发展不平衡,其中,技术性人才、理论讲师等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活动因人才十分短缺,专业技术人员力量需进一步加强,尚缺少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服务项目。(二)整改措施:一是在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时,要注重创新、多元化,结合延川的文化、风俗、习惯等特点,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动内容。同时需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社会各界捐赠、赞助等方式,为文明实践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二是要加强宣传推广,尝试不同的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整合,为文明实践特色项目提供有力支持。加强对现有的文明实践理论讲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引进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文明实践工作。(三)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志愿服务常态化。常态化开展公益课堂、便民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深入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愿意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成为文明实践主体,促进其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强化志愿队伍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各类志愿服务资源,组建高效快捷综合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壮大社区组织,通过志愿者及时收集群众诉求,建立群众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连心桥”作用。三是根植传统文化。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大胆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活动,多渠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耕读文化、孝礼文化。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