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川县> 延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延川县种子管理站)

延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延川县种子管理站)

发布时间: 2024-03-28 14:40
单位名称 延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延川县种子管理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编制农业技术推广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组织、检查、指导农技推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蔬菜、蔬类产业技术开发和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宣传和培训。
住所 延川县北新街陵园路
法定代表人 李富军
开办资金 9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川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60.62万元 861.69万元
网上名称 延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延川县种子管理站).政务 从业人数  3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有:变更法人为李富军,变更单位名称为延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延川县种子管理站),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开展活动,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以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如下:(一)全面开展粮食生产技术指导我单位及时成立了农业技术指导服务队,邀请市种子站、市农科所、市农技推广中心站等权威专家,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了《关于2023年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实施方案》等技术指导性文件,在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深入各镇(街)村,走进田间地头,督导种子肥料等农用物资储备情况,发放技术指导图册,轮回开展面对面培训、手把手指导,检查农作物长势长相,协调县植保站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为全县粮食种植提供了科学技术保障,为全年丰产赢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二)积极实施农作物集成技术试验示范1.引进新品种。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我县农作物生产实际和气候条件,积极引进农作物新品种。一是引进赛博173、万瑞8号、辉玉717、兰库818、亚舟888、辉玉938、龙生19、延科368(ck)、七合玉H81、甘优365、明天695、沃玉21号、玺旺188、宏伟1号、宏伟868、威卡1169等玉米新品种16个;二是引进晋杂31号、晋杂34号、晋杂12号、晋糯3号高粱新品种4个;引进长杂2号、长生07、长杂谷333、晋谷21号(CK)、德谷33、长杂谷466、长谷478、大优谷2号、长农47、长谷4号、晋汾107谷子新品种11个;三是引进延薯1号、延薯2号、秦薯5、秦紫薯1号、火焰山(CK)、心香、白玉、红香蕉、黄玫瑰等红薯新品种9个。2.实施试验示范。一是在永坪镇石油沟村实施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200亩、贾家坪镇马家湾村实施谷子绿色高产试验示范100亩;二是在关庄镇打则坪村实施玉米增密度高强度加厚地膜试点示范50亩;永坪镇冯家坪村实施玉米增密度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点示范50亩、9个红薯品种对比试验20亩;三是在永平镇段家圪塔村和关庄镇二八甲村实施了高粱试验示范100亩、16个玉米品种对比试验50亩和10个谷子新品种对比试验5亩。试验田集成推广了新品种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精量播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生产技术。(三)1.种子备案。对农资经营门店和农民群众如何识别真假种子、各作物主推品种、种子备案、转基因检测进行了大力宣传,发放备案操作手册30多份,宣传资料2100余份。截至目前,种子经营门店备案24家,备案经营不分装玉米品种90种,备案单404个,实现了全县种子经营备案全覆盖,从种子流通源头堵截了假冒伪劣种子进入我县市场,确保我县农业生产安全用种。2.种子市场监管。积极协调配合县农业执法大队检查全县24个种子销售门店,出动检查执法80人次,重点检查农作物种子经营门店资质、品种审定、种子包装、标签等,对品种纯度、净度、水分、芽率及真实性进行了检测。总共抽检64个玉米品种,192份样品,代表量6.7万公斤。3.转基因监测。对全县24家种子经营门店所有主要农作物种子进行转基因检测,共检测品种64种,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并与种子销售门店签订无转基因种子承诺书、无假冒伪劣种子承诺书。抽调专业技术人员4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苗期转基因监测300余份,涉及玉米、大豆、高粱等多个品种,经检测测全为阴性。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1.严格地膜监管。严格执行《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全面落实《农膜管理办法》规定,推广使用0.01mm以上厚度地膜,使用率达到了100%。2.规范残膜监测。在全县布设残膜监测点6个,按照《陕西省农田地膜残留检测技术要求》开展常态化、制度化检测,目前已完成取样处理工作。3.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各类媒体,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废旧农膜的危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及农膜监管执法典型案例等,提高群众对农膜污染防治的认知水平。引导农民规范使用标准地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二)规范实施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项目1.贾家坪镇磨义沟村粉条加工厂项目:结合贾家坪镇磨义沟行政村马家湾传统古村落,实施了贾家坪镇磨义沟村粉条加工厂项目预计年加工干粉条6万斤,按照每斤给村集体缴纳代加工费1元,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收益30%即1.8万元作为基础设施维护使用,70%即4.2万元给予脱贫户分红;带动农户180户556人,其中脱贫户84户252人,年户均增收2000元2.大禹街道办虎白山村粉条加工项目:预计年可加工干粉条2万斤,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元,带动农户451户1288人,其中脱贫户80户243人,户均增收1000元。3.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田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0多个,建设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田520亩,进一步优化和筛选出了适合我县大面积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带动全县农作物高产高质高效生产。可带动农户1500户4450人,其中脱贫户460户1078人。4.粮食作物种植机械采购项目:切实提高全县粮食作物种植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实现粮食作物集约化生产。预计带动全县农户1500户4450人,其中脱贫户460户1078人,亩可节本增效500元左右。5.梁家河流域千亩果园水肥一体化滴灌运行项目: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节支增效,预计每亩可节约人工支出约200元,亩均可增收600元左右。二是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就地全消纳周边280m³沼气站和50-100m³养殖小区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实现种养结合,达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和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三是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彻底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和村容村貌,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可带动农户87户217人,其中脱贫户18户46人。6.粮油作物高效生产技术培训项目: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粮油作物高效种植技术,增加农民收入,为全县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提供技术保障。预计受益农户300户700人,其中脱贫户150户6500人,年户均增收500元左右。三、存在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农户接受能力差,对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接受不够,业务人员紧缺,专业技术能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改进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目标明确、协作配合、职责落实”的工作原则,采取“一把手”亲自带队,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方式,成立了各项工作服务队,制定了工作责任制,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全面完成。(二)强化技术创新,保障技术支撑。加大与市农科所、市农技推广中心站、市种子站和相关产业部门的技术合作,积极组织各项培训,不断提高单位农技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全县粮食生产和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的农业科技服务支撑。(三)注重数据收集,做好试验示范。我单位已落实专职农技员,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观察观测、记录记载,做到年初有方案、过程有记载、年终有总结,确保每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产生实效。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我县大面积推广的农作物优良品种、集成技术和模式,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加大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关键农事农时和“科技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农业科学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技术,开展专家巡回指导等活动,采取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真正把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做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持续做好全县粮食技术指导工作。利用农闲季节,组织技术人员,经常深入镇村和田间地头,切实做好秋翻等粮食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二)认真做好试验示范田总结工作。按照试验示范规范,落实专职农技员,认真做好试验示范田测产评估和总结等工作,总结筛选一批适合我县大面积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三)及时做好耕地质量和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持续做好1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和4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定位监测和数据统计上报,及时完成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工作。按时监测上报土壤墒情,为全县农作物抗旱减灾提供技术指导。(四)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按照中省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关工作安排,配合做好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动员部署,全面完成全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测统计和信息上报等工作。(五)积极谋划2024年项目工作。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支持方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谋划申报2024年农技推广项目。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