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川县> 延川县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

延川县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4-03-28 14:39
单位名称 延川县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全县移民搬迁安置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负责县级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编制和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和下达。做好中省市扶贫移民搬迁安置政策的宣传贯彻,研究拟定本县移民搬迁安置政策及推进措施,负责本县移民搬迁安置项目的审查报备、接管和验收,承办县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和县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
住所 延川县体育场
法定代表人 王勤
开办资金 15.72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预算
举办单位 延川县自然资源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8551万元 1669.68万元
网上名称 延川县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政务 从业人数  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建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按照中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我办采取政策指导、专项检查、典型交流等一系列重点措施推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年度任务目标,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搬迁安置4777户14773人,其中扶贫类2812户10559人,避灾类1516户2756人,其他类449户1458人。新一轮避险搬迁共认定137户445人。新建移民搬迁安置点10个,现房安置373套(5个安置点),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9.7亿元。截至目前,1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已全部入住,入住率100%。二、工作情况今年,全县移民搬迁工作稳步推进,业务相关单位7镇1街1社管中心、经发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乡村振兴局、财政局、水务局、陕西城市燃气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延川分公司等部门大力配合协作,全县移民搬迁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得到了有限衔接。2023年度,我单位在县委、县政府、县自然资源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开展活动,始终坚定不移地将易地搬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中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我办采取政策指导、专项检查、典型交流等一系列重点措施推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年度任务目标。三、单位章程执行情况本年度严格按照“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准施策”开展工作,延川县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位于延川县体育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单位法人代表为王勤,本单位上级业务主管单位是延川县自然资源局。业务范围仍为:负责全县移民搬迁安置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负责县级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编制和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和下达。做好中省市扶贫移民安置政策的宣传贯彻,研究拟定本县移民搬迁安置政策及推进措施,负责本县移民搬迁安置项目的审查报备、接管、和验收,承办县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和县政府安排的其它工作。资产管理方面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细则执行,资产损益情况正常上报。没有惩罚及投诉情况,无违规违纪现象发生。未接受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四、以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如下(一)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情况。各镇街逐户落实了产业、就业脱贫致富措施,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台账。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周围已经落实了一批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产业项目。先后实施了延水关镇马家河移民搬迁安置点小型农贸市场、县城上杨家湾商业一条街、县城仓储中心、红枣深加工、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华延服装厂等项目。可满足搬迁户就业需求,增加就业岗位,拓宽搬迁群众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使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确保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取得实效。基本可以确保每户搬迁户至少有一项长期稳定增收产业或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二)社区管理情况。我县4个大中型安置点,已全部成立了社区居委会。永坪镇南坪安置点属于永坪镇承坪社区管理,永坪镇永洲安置点属于永坪镇永洲社区管理,社管中心郭家塔安置点属于郭家塔社区管理,延水关马家河安置点属于马家河社区管理。而且以上安置社区对搬迁户的养老、低保、社保、医疗等都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可以进行代办工作,为搬迁户生活提供了便利。(三)避险搬迁工作。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函〔2023〕110号)、《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上报陕西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建议计划的通知》(陕自然资移民发〔2023〕2号)、《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文件精神,拟定了《延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延川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住房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延政发〔2023〕24号),通过三种避险方式,工程治理、危房改造、避险搬迁,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全县摸排出避险搬迁户数为66户189人。五、社会效益1.按照延川县防返贫监测安排部署,采取第一书记+包户干部+楼长“三线合力”监测模式,全力推进集中安置点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聚焦八类重点群体,分类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和政策,建好帮扶台账,按月动态更新农户收入支出情况,一户一方案,想方设法思谋增收渠道,实事求是消除致贫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目前共排查出44户135人属于脱贫不稳定户,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他们的真实意愿、自身能力和发展需求,落实了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2.按照设施齐全、服务到位、管理规划、生活舒坦的工作标准,规划配套水、电、路、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各集中安置点已建设成“配套完善、功能合理、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新社区,逐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人口有序市民化。3.由于杨家圪坮镇铁卜河移民搬迁安置点外出进行生产、工作不方便,延川县经济发展局和我办在今年6月份进行招标与建设产业道路,建设内容为主要新修水泥硬化道路长2242m,路基宽度为4m,路面宽度3.5m,路基采用20cm厚天然砂砾掺5%石灰,路面采用20cm厚C25混凝土,路肩采用2*0.5m天然砂砾,并配套建设涵洞、V型排水沟等工程。投资概算为315.19万元。该项目9月份以建设完成,该项目建设完成后,杨家圪坮镇铁卜河移民搬迁安置点116户446人出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4.建成了延川县永坪镇易地移民搬迁后续帮扶产业数字就业中心,该项目是永坪镇人民政府、延川县经济发展局和我办,共同打造的项目,项目投资2,236,064.84元,该项目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益15万元/年,带动农户312人,其中脱贫户103人,每人每年增加收益3500元。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我办在各安置点宣传就业培训会,组织报名人员到延川县继续教育学院由我办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邀请专业老师进行培训,并推荐对口就业企业,2023年共组织了3场培训会,共培训了328人次,预计带动再就业人员278人。6.我办与各单位共同努力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形成了“一点一策”“一乡一策”“一户一策”后续帮扶工作模式,着力做好置家业、兴产业、扩就业、促创业、优物业“五业”文章。在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社会兜底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努力做到后续帮扶“三个一”,(即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确保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掌握1门脱贫发展技能,参与1项脱贫产业)。目前,有4089人落实了就业帮扶措施,其中社区工厂吸纳搬迁群众就业31人,公益岗吸纳就业663人,有组织外出务工9人,自主外出务工3369人。7.我办对各项业务进行了自查自纠,安排专人查看了安置点配套设施是否完善安置点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进一步核实核准实际入住,核实搬迁户是否安全住房,进一步核实腾退工作基础信息,有无搬迁户返回旧址生活,并核对完善各项信息台账。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主要存在以下实际问题(一)产业方面。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产业较为薄弱。大部分农产品还处于原生单纯的种植外销,没有对产品包装和深加工的标准化建设,没有形成成熟的天麻产业链。整改措施:一是扩大就业宣传渠道。线上通过网格群推送就业信息,线下通过网格员、包保责任人入户走访、摆摊设点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力度,促进居民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增加就业率;二是强化群众自身技能素质。根据群众培训意愿,对服务业、工业、农业技能深度培训,提升群众自身技能素质,促进人岗匹配度;三是推进“三变”改革,转变农村发展观念。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广大农户分工协作,建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二)社会治理方面。安置社区治理难度较大。部分群众虽然在空间上从乡村移动到城镇,但是在理念、思想和行动上还没有真正与城市接轨,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保护公共设施的理念与习惯,部分群众时有发生酗酒闹事、损害绿化、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整改措施: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加大队伍专职化建设力度,努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充分发挥“红黑榜”和《居规民约》作用,常态化推进信息公开,制度化开展“居民说事日”等活动,畅通民意渠道,不断提升群众自治能力。七、2024年下一步打算和建议(一)推动安置点配套设施提升。继续巩固提升安置点水、电、路、信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以及商业网点、便民超市、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搬迁群众基本生活需求。逐步做好安置点绿化、亮化、美化,配套建设商铺、停车场、生产辅助用房等,将安置点建成美丽乡村、宜居社区。(二)依法保障搬迁群众权益。搬迁户对旧宅基地腾退复垦复绿后形成的耕地、林地,优先享有承包权。搬迁户转为城镇居民的,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等社会保障政策;仍保留农村户籍的,要衔接好安置地与迁出地的相关政策,建立完备的搬迁群众权益保护机制,确保搬迁群众公平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管理。(三)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融入度。对照政策要求,逐步完善搬迁安置点治理体系,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入住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切实做好搬迁后续管理服务,解决有人、有钱、有场地办事的问题。组织开展举行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新社区。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