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子洲县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拟定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加强对全县文化产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组织开展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政策宣传、招商引资等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子洲县人民街232号 | |
法定代表人 | 徐海燕 | |
开办资金 | 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子洲县委宣传部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99万元 | 5万元 | |
网上名称 | 子洲县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业务开展情况(一)制定发展规划。草拟《子洲县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二)组织人才培训。组织建立非遗人才队伍,按照《关于开展专家人才“智慧乡村共谋振兴”活动的通知》要求,推进人才服务乡村活动,提高文化人才的文化水平,积极组织文化产业人才参与业务培训与交流,组织舒福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新华书店负责人参加榆林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组织青年文艺演出有限公司、新华书店、锦聘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参加榆林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三)政策宣传。给企业分发《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汇编》,并通过微信、QQ等线上方式进行详细的政策解读,帮助企业了解相关政策,进而推动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四)招商引资。举办第二届“子商回归·创业兴县”暨招商引资引智大会,签订4个文旅招商项目,总投资约为15550万元。目前,子洲县重耳川清明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中垦子洲邻里中心1#楼公寓主体完成15/16层,1#楼、2#楼裙房已主体封顶,正在进行招商引进各大品牌入驻;水地湾民俗博物馆建设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石垛坪石城遗址农旅融合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并完成接待中心建设,绿化260亩,完成投资1500万元。(五)项目建设。建立子洲县文化产业项目库,新增陕北文化水地湾小理河博物馆建设、中垦子洲邻里中心影院建设等6个项目;新开工2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即国家3A景区刘家大院三期工程项目和子洲县眠虎沟村农旅融合研学建设项目,分别计划投资1100和1600万元,上千万项目建设较去年有了新突破,彰显文旅产业项目建设的新气象。二、取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经济效益。我县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36家,2023年新增22家。现有规上文化企业3家,为陕西新华发行集团子洲县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子洲县青年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锦聘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其中陕西锦聘广告传媒有限公司于12月入统。1-11月份,子洲县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共计1290.6万元,同比上升1.61%,其中新华书店营业收入为668.8万元,同比上升2.86%,子洲县青年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营业收入621.8万元,同比上升0.31%。(二)社会效益。通过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强化组织保障,深挖“文化+”激活产业发展潜能,举办招商引资活动等方式,引进、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我县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推进文化产业聚集效应形成,形成一批极具子洲特色的文化企业,促进我县文化产业持续发展。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子洲县缺乏文化领域的领军企业、重点骨干企业、瞪羚企业,缺少高附加值的“拳头”文化产品,没有具有子洲特色的大品牌、大产业,难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文化产业群等集聚效应。(二)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我县规上企业数量少且种类单一,无法形成彼此竞争的良好局面。同时,由于大部分文化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差、市场渠道窄、行业凝聚力不强,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比重较小,带动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导致对子洲县经济发展贡献十分有限。(三)重点项目质量不高且落地难。子洲县虽有项目库,但缺少大项目、新项目、好项目支撑。项目前期工作投入不足,项目策划包装深入研究不够,特别是大项目、好项目更是凤毛麟角,造成企业投资意愿不高,招商引资难度极大的发展困境,而且招商引资活动中签订的项目合约多为意向协议,难以落地实施。四、整改措施(一)借助“四大名山”“羊绒小镇”等产业资源,打造西峰寺文化产业园和红羊绒文化产业园,吸引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强化对文化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明确要求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成立产业联合会,提升文化市场行业凝聚力。(三)以高标准策划包装文旅产业项目,拓宽文产项目思路,研究子洲文化企业和黄芪、馃馅等地方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关系,打造“地域文化”名片,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深化江子文旅产业合作,引进江都区文产创意及商机推动子洲清明文化发源地、清明文化主题公园、重耳川景区等文旅项目落地,加快子洲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五、2024年工作计划(一)培育壮大文化企业。积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有特色的文化企业,不断壮大文化企业发展规模。(二)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结合子洲“中药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IP,促进IP成果转化。完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策划包装建设一批文化与科技、旅游、商业、体育、农业、工业等深度融合的项目。(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项目带动、平台承载、集聚发展”的思路,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文创小镇、文旅综合体等发展载体。(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参加文化产业系列招商活动,招引一批文化企业和项目。(五)参加文化节展活动。参加“榆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办好子洲县分赛区文化创意活动;举办“清明节重耳川面花大赛”,不断扩大子洲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促进文化消费、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六)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借助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新兴交易模式,加大文化产品外销能力。在子洲建立直播带货站,整合文创企业和产品资源、培育发展文创产品电子商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广“爱子洲APP”,公开发放文化消费优惠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文化惠民消费措施,提高群众文化消费水平。(七)召开子洲县文化产业座谈会。共同研讨子洲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参加文化产业专题培训、考察学习活动。组建“名师工作室”,鼓励非遗传承人、文化名家、文化企业家开展产学研融合发展。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一批文化产业人才。加强市文化产业联合会建设,在行业研究、合作交流、资源对接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