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宁强县> 宁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宁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7 17:25
单位名称 宁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为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资助。业务范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及贷后管理;国家有关助学金管理及发放;资助政策宣传及其它相关资助管理;相关社会服务。
住所 宁强县西大街
法定代表人 成军
开办资金 3.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宁强县教育体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6万元 3.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办理变更登记事项1次:10月24日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由原付祥武变更为成军。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3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坚持目标导向,持续加强教育精准资助。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学生资助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各学段各项学生资助政策。以“五个不能”实现工作责任再落实,“即政策宣讲不能停止,精准识别不能遗漏,政策执行不能走样,资助育人不能减弱,监督检查不能放松。完善“十指弹钢琴”的统筹调度机制,坚持教体系统“一盘棋”,各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分工明确,股室划片包联、联合发力,以政府资助为主,学校、社会资助为辅,不断完善资助责任体系,“免、补、助、奖、贷”多元政策相结合,确保县域内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二)坚持向细节要质量,确保资助流程规范。积极践行“三化”,即精细化管理,流程化实施,责任化落实,涵养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新内涵。资助前力求“全”和“细”,重点关注城乡低保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儿、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脱贫家庭学生(2016年及以后年度脱贫)、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以及刚性支出困难型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学生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力求做到“准”和“快”,各环节环环相扣,衔接紧密,不拖延。资助后力求做到“深”和“实”,总结“实”,反思深,用数据说话,档案资料真实、充分、规范。(三)坚持日常督导,规范资助工作机制。为努力形成靠制度管理、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坚持把资助工作日常督导、检查调研作为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契机,定期检查与自查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突出关键环节、重点细节的督导,排查预警,建立动态监测、动态帮扶机制。项目的监管都采取信息系统管理的方式,目前县级资助中心管理的项目系统一共暂有9个,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央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等已经实现了资助资金系统评审和统发,做到了阳光审批、阳光发放,每一个人、每一分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四)坚持立德树人,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坚持宣传持续发力,传统宣传阵地不丢,创新宣传形式,把握新生入学前、春季学期结束时等时间节点,利用多种途径宣讲教育惠民政策,畅通家庭、社会、学校互动渠道,进一步提升群众资助政策知晓率和资助工作满意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注重物质帮扶的“保障型”资助向注重成长帮扶的“发展型”资助延伸,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制定个性化绿色成长方案,提供基于个性化的指导和帮扶,采取一系列“有情有力”的举措,评先进、树典型,向高一级学段输送发展性学生,助力德育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2023年3月表彰命名了30人为上年度教体系统“最美资助人荣誉称号”吧,并编印了“最美资助人”典型案例集。(五)学生资助情况。全县累计资助学生90625人次,共计7491.745万元,其中重点保障户学生人数36854人次,共计2341.82万元(不含营养改善计划)。1.学前教育:落实生活补助3926人次,共计147.23万元;免保教费5881人次,共计554.38万元。2.义务教育:落实生活补助12692人次,共计541.26万元;免教科书、免杂费44802人次,共计2675.99万元。3.普通高中:落实国家助学金2620人次,共计322.65万元;免学费8227人次,共计658.16万元;免住宿费2482人次,共计79.66万元。4.中职教育:落实国家助学金2662人次,共计272.55万元;国家奖学金3人次,共计1.8万元;免住宿费1145人次,共计30.66万元;免学费3931人次,共计314.48万元。5.中央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滋蕙计划资助189人次,共计10.95万元;励耕计划资助困难教师29人次,共计31万元。6.宁强县政府教育救助专项:资助学生505人次,共计101万元。7.生源地助学贷款:2023年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463人次,共计1617.88万元,回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共计232.07万元。8.学费代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发放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到省内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项目66人次,共计资助资金132.095万元,并完成新增2023年42人的项目申报工作。9.落实西安市美信助学公益慈善基金会组织的“美信助学圆梦未来”资助项目,共计50人次,共计资助资金13.32万元。10.落实香港“智行教育促进会善缘广结助学金”资助项目155人次,共计55万元。11.落实金酒酒业正能量爱心公益助学行项目20人次,共计4万元。12.落实国防科技奖学金项目55人次,共计资助资金20万元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2023年度全县累计资助学生90625人次,共计7491.745万元,其中学前生活补助3926人次,共计147.23万元;免保教费5881人次,共计554.38万元;义教生活补助12692人次,共计541.26万元;免教科书、免杂费44802人次,共计2675.99万元;普高国家助学金2620人次,共计322.65万元;免学费8227人次,共计658.16万元;免住宿费2482人次,共计79.66万元;中职国家助学金2662人次,共计272.55万元;国家奖学金3人次,共计1.8万元;免住宿费1145人次,共计30.66万元;免学费3931人次,共计314.48万元;滋蕙计划资助189人次,共计10.95万元;励耕计划资助困难教师29人次,共计31万元;教育救助专项资助505人次,共计101万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463人次,共计1617.88万元;发放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到省内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项目66人次,共计资助资金132.095万元。累计社会资助280人次,共计92.32万元。其中,美信助学项目资助50人次,共计13.32万元,香港智行教育促进会项目资助155人次,共计55万元,金辉酒业资助大学新生20人次,共计4万元,国防科技奖学金奖励师生合计55人次,共计20万元。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助学贷款清息还本工作难度大。一是联系学生难度大,学生联系方式更换频繁。二是个别贷款学生无工作,家庭经济确有特殊困难,虽然入户催收,但还是无力偿还本息。三是精准资助任务重。个别学校未严格遵循“一看就清、一查就准、一核就实、图文并茂、印证充分”的档案建设要求,档案资料存档不够及时,过程性资料不够完整。(二)改进的措施:一是资助育人工作再强化。坚持立德树人,加强诚信教育,大力推进精准资助与全面资助相结合、物质支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引导各学校幼儿园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榜样引领作用,帮助受助学生培根铸魂、成长成才。二是资助管理流程再完善。继续做好资助金发放前、发放中、发放后的全程监管,按照“精准建立重点保障学生信息库、资助指标核算、资助金下拨、公示、发放、留存档案”的流程,确保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应助尽助,并保证“重点保障人群”学生优先、全部、顶格享受政策,实现规范资助和放心资助。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一)做好学前、义教阶段学生资助工作。做好学前一年幼儿免除保教费、学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发放生活补助金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工作,做好学前免保教费、生活补助、义教生活补助等新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二)最大限度地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陕西省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严格按照要求做好资助金发放管理工作;做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类存档工作。(三)加强中职学校助学金发放及免学费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省市要求,按时足额拨付助学金配套资金,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金到位;做好助学金、免学费新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确保上报信息及时、完整、准确;严格资助标准、评审程序和发放方式,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金的发放管理及免学费工作,并做好资助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存档工作;继续做好中职学校资助金及免学费资金的清理、审计和核查财务管理工作,专款专用、专账管理;继续做好中职学校学生奖学金评选工作。(四)认真做好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按照“应贷尽贷”的原则,认真做好大学新生的信息采集(预申请),做好重点保障户大学生摸底工作,实行“一站式”办理;按时完成到期学生贷款本息回收工作。(五)落实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按照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实施要求,严格程序,强化过程管理,全面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工作;持续做好“励耕计划”项目,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得到资助。(六)积极做好各类社会资助项目。继续落实香港“智行教育促进会善缘广结助学金”普高、大学新生助学金项目、国防科工局定点帮扶项目、“美信助学”等公益助学项目,积极配合做好县慈善协会等社会团体开展的助学活动,拓宽资助渠道,让社会资助成为学生资助的有效力量。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