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阳区> 榆林市榆阳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榆林市榆阳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7 15:59
单位名称 榆林市榆阳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落实“三农”决策,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保障。负责实施乡村战略规划负责乡风文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乡村基础建设负责农村能源推广服务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
住所 榆林市榆林大道166号
法定代表人 孟子亮
开办资金 1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榆阳区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4.2万元 22.64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今年,我中心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主题,重点组织开展了以“蓝天、碧水、净土”为中心的农业污染防治保卫战,以“产业帮扶”、“消费扶贫”、“小额信贷”、“驻村服务”等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攻坚战,切实承担并履行“四办”(农业生态环保、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小额信贷)职责,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全面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体如下:一、工作完成情况(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在城乡集中饮用水源地、榆溪河及无定河流域完成12个乡镇办事处53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场)有机肥替代化肥3万亩,共配置生物有机肥1200吨,并积极引导种植主体使用农家肥和沼肥,项目实施年减少化肥用量210余吨,全区化肥用量连续6年实现负增长,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1.5%;二是践行“两山”理念,推进“双碳”目标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广太阳能超声波驱鸟灭虫器应用,减少农药使用。在上盐湾镇井道峁村山地苹果示范基地、青云镇太平沟村山地苹果示范基地等,示范安装太阳能超声波驱鸟灭虫器130台;三是巩固建成二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12个,截止目前,全区共奖励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249.3419万个(袋)84.6吨,全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7%以上;四是巩固建成地膜回收加工中心1处,积极推进以旧换新、等量置换,截止目前共置换回收和加工循环利用农田废旧地膜193.387吨。同时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试验319亩,试验10种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对全区地膜科学使用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五是在榆林城南5个乡镇办事处秸秆焚烧重灾区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2万亩,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1%。同时,加大了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管控,建立了秸秆和地畔草皮禁烧“网格化”监管制度;六是在全区19个乡镇、2个涉农街道办事处、3个国有农场和1个单位(市农科院)实施薯麦轮作120845亩;七是全区设置了18个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点位,共抽检了39个土壤、18个农产品和5个灌溉水样品,指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不低于85%,同时完成了2个国控点、5个省控点耕地土壤农产品协样检测工作,共抽取送检农产品及土样各7个。建立地膜残留监测点位3个、全部完成年度检测工作,为全面跟踪全区耕地污染和开展保护治理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二)农村沼气安全生产及综合利用工作。成立了区、乡、村三级沼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夯实了各级职责任务,并加大宣传督导,累计发放安全管理宣传资料5000多份,出动督查车辆60多次、200余人次,全面提高了农村沼气安全监管力度。在麻黄梁的盘云界村进行沼气池安全处置6户20口,受到了村民的一致肯定,并为我区以后处置沼气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确保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三)农村产业帮扶工作。一是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支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榆林市榆阳区2023年产业振兴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和帮扶举措等,为全年及今后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全区累计培训低收入户220余次近3000人,切实增强了低收入户增收能力;三是结合全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求,积极指导落实20个乡镇(街道)221个村1459户低收入户发展马铃薯种植产业2553亩、玉米产业9084亩、小杂豆产业1571亩,兑付产业发展帮扶资金92.995万元,确保了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户均有一项增收致富产业;四是严格按照“村申报,镇审批,区审核”的原则,规范项目申报、审批、实施等环节,做到抓早、抓紧、抓实,加快了项目进度和资金的兑付,同时强化了档案管理。(四)消费帮扶工作。一是巩固加强了2个消费帮扶专馆、5个消费帮扶专区、80个消费帮扶专柜和20家本地农业生产销售企业等线下扶贫产品销售平台建设,并主动与832平台、榆阳好产品、榆阳惠农公社等线上平台对接,着力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积极牵头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完成消费帮扶832平台销售1479.93万元、榆阳好产品销售7.7万、专柜销售金额663.5万元、专区14.5万元、专柜10.3万元、20家扶贫企业线下帮扶消费11500万元,全年各部门(单位)和帮扶干部共完成消费帮扶1255.67万元;二是全区部门乡镇举办庆丰收促消费暨榆阳好产品推荐会,活动现场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80多万元,签约购买农产品意向20家、95万元,达到了活动预期效果;三是全面深化对口驻村帮扶与消费帮扶、脱贫群众增收致富与机关(单位)及党员干部消费有效衔接,进一步带动了脱贫乡镇扶贫产业的发展,巩固和提升了产业发展成效。(五)小额信贷工作。一是集中开展了1次大规模过渡期脱贫人口贷款意愿摸底活动和11次的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宣传工作,基本实现了“应贷尽贷”。全年小额信贷新增贷款户153户,已发放贷款598.25万元,同比去年贷款户增长78户,贷款金额增长354.27万元。贷款余额1110.47万元,同比去年增长94.46万元。实现了过渡期脱贫人口贷款“应贷尽贷”;二是扎实开展贴息工作,每季度督促乡村进行小额信贷贷款利息的汇总申报工作,对全区的小额信贷贷款利息认真审核汇总并公示,及时将贴息资金足额兑付到户,2023年完成四个季度贴息工作,共兑付贴息资金465183.76元;三是逐步完善逾期预警机制,村、乡、区各级联动做好风险防控,严防死守,遏制逾期苗头,达到了小额信贷逾期率不高于0.5%的目标。(六)其他工作。一是高质量完成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争取资金48万元新建排洪渠372米,4万元硬化赵家沟组幸福院院落600多平方米,68万元新建赵家沟组人饮工程一处,206万元新建石窑组胡子沟拦沙坝一座。二是完成区人大对农业生态环保专项调研安排、文案资料编制等和分配的建议提案办理,办理率和满意均达100%,同时也掀起了社会各界对农业生态环保和农业绿色发展工作的高度关注,营造起良好发展氛围。三是如期完成区农业农村局交办的信访维稳、安全生产、扫黑除恶、农业农村系统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技术培训会及农民丰收节专题展板制作等各项工作。二、工作措施亮点(一)聚焦主责主业,切实承担“四办”职能。一年来,我们小马拉大车、负重前行,牵头组织协调、安排部署“四办”(农业生态环保、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和小额信贷)工作。全面开展“四办”档案资料收集、分类编排、成型装册,承接了各级督查考核验收等任务,得到各级检查考核组高度认可。(二)聚焦舆论舆情,强化宣传培训报道。全年,各类新闻媒体共宣传报道15次,其中市级媒体9次、区级媒体6次。特别是在农业生态环保方面,区电视台制作专题宣传报道1次,对推动全区农业农村低碳绿色发展和树立公众绿色消费营造了良好氛围。(三)聚焦人才制度,加强科技赋能创新。根据人员特长和业务工作量,全中心划分为4个业务工作组,由一名副职担任组长、分配2—4个组员,职责任务全部下沉,确保单位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和年度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四)聚焦生态环保,圆满完成薯麦轮作。全区亩薯麦轮作任务由年初5万亩增加到12万亩,走在全市的前列。三、存在问题建议一是“四办”工作,牵涉面广,涉及的部门、单位众多,沟通效率低、组织协调效果有时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度;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方面,面广量大,扶持资金有限,缺乏专业治理人才、高效治理技术、地方性法规办法和生态补偿机制。三是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脱贫人口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故脱贫人口小额贷款意愿较低,全区放贷率偏低。四、下年工作打算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巩固线下传统宣传渠道,通过集中培训、发放纸质宣传资料等进一步宣传各类技术、政策。二是计划在饮用水水源地、榆溪河、无定河流域内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8万亩;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270万个(农药瓶220万个、农药袋50万个)、90吨;建设地膜回收网点10处,巩固提升废旧地膜加工中心1处,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10万亩,并开展以旧换新置换服务及加工循环利用废旧地膜500吨;榆林城南210国道沿线5个乡镇办事处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2万亩;集中连片规模化马铃薯种植基地实施薯麦轮作8万亩;推广太阳能超声波驱鸟灭虫器400台,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测点位25个。三是在全区19个乡镇办事处172个村(农场)全面摸排户用沼气、小区沼气、大型沼气的安全隐患问题,督促问题整改,建立台账资料,为今后开展转换利用、隐患排查整治及报废处置奠定基础,确保全区无沼气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四是继续落实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小额信贷等工作的政策宣传、补贴资金的发放,有效促进脱贫群众的产业发展收益。五是做好区农业农村局交办的其他工作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