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乾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及新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宣传、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果蔬监督管理推广工作。 | |
住所 | 乾县文前巷2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杨静 | |
开办资金 | 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乾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43万元 | 5.75万元 | |
网上名称 | 乾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公益 | 从业人数 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业务情况。1、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高质量完成。2023年聚焦县域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作物,采取“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辐射带动区”的建设模式,在城关、大杨、阳洪、临平等5镇,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万亩方3个,面积3.11万亩;千亩方10个,面积1.04万亩,百亩方4个,面积416亩。示范带动10.03万亩小麦优质抗旱品种、宽幅沟播等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8%以上,促进全县小麦均衡增产。2023年5月26日通过专家组实地测产验收,严格按照项目考核标准对乾县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考评验收,经复测:万亩方平均亩产615.8公斤;千亩方平均亩产668.8公斤;南部灌区百亩方平均亩产721.5公斤;综合得分105分。2、陕西省粮食集成技术示范工程项目顺利通过市级验收。2023年我们通过县、镇、村、户四级联动,大力推广小麦“3335”宽幅沟播集成技术模式和小麦“一优二改双控”技术,强化人智监管,依托“智能GPS监测”和三方公司“随机人工抽检”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小麦播种如行线、苗齐苗壮“晒”美景。在全县建立绿色高效吨粮田2.09万亩,辐射带动全县12万余小麦均衡增产,2023年5月26日通过综合考评验收,经实地复测:粮食规模化经营吨粮田平均亩产583.4公斤;小麦播种质量提升核心示范田平均亩产490.4公斤;增产效果显著。综合考评97.5分。3、乾县大豆玉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工作全面完成。2023年我站全面负责全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技术指导等工作,全县落实大豆玉米复合种植865亩,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在全县建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4个,平均亩产大豆65公斤,玉米468公斤,基本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高效目标。4、夏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播种工作有序有力开展。2023年夏播,在中南部灌区的城关、梁村、王村等8镇21村建立玉米增密度提单产项目区8.013万亩,其中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相对集中的玉米规模化经营万亩片1个2.06万亩,千亩方8个0.81万亩,百亩方20个0.223万亩,其中在城关街办巨洲村、南仁村、梁村镇迁道村、大杨镇双新村、让闫村、姜村镇田双村、阳洪镇阳洪村镇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玉米“5335”降本增效示范方7个1023亩,示范区平均亩产618.7公斤,较同等大田亩增产57.3公斤,增幅10.2%。5、粮油测产和实产调查全面完成。2023年全县55.52万亩小麦,平均亩产312.63公斤,小麦三要素呈“一增两减”(亩穗数增,穗粒数、千粒重减总产17.36万吨,较上年亩增产6.7公斤,减幅2.1%;全县4万亩油菜平均亩产155公斤,产量和上年基本持平;2023年玉米收获27.4万亩,平均亩产561.4公斤,(三要素呈“两增一平”),总产15.4万吨,较上年亩增产60.6公斤,增幅12.1%。6、精准把控苗情,科学指导生产。深入一线通过田间培训和“一对一”指导,确保作物肥水调控、“一喷多防”等关键技术措施有效落实。积极开展《强春管促丰收》和三夏抢收抢种行动,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5场次,培训人员3000余人,发放各类技术资料5000余份册。7、深入一线,全力以赴抓秋播。2023年秋播全站技术人员进村入田指导农户科学播种,全面推广小麦宽幅沟播集成技术。全县小麦播种57万亩,其中小麦宽幅播种16.03万亩。南部灌区小麦种植34.1万亩,北部旱塬22.9万亩,较上年增加1.48万亩,由于9月25日—10月4日秋淋天气影响,全县小麦播期拉长,南北部小麦播期相对集中,部分田块播种整体偏晚,特别是北部旱塬,较常年晚播7-10天,南部灌区个别大户播在了11月中旬。目前,小麦即将进入越冬期,全县苗情整体较好,基本苗充足,但独根苗角较上年偏多,麦田群体整体较上年偏小5-7万,冬季管理任务艰巨。应全面抓好以冬灌、镇压为主的的田间管理工作。8、积极开展油菜扩种行动。2023年全县油菜播种面积共计4.02万亩,较上年增0.03万亩。种植品种主要以秦优12号、13号、秦优33、甘杂1号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秦优9号、秦优10、陕油15、16等品种。油菜全程机械化主要种植秦优1618、秦优11004、秦优28、合油杂2号,金凤凰等,播种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5-15日。目前单株绿叶7-10片,平均亩留苗1.4万余株,根颈粗0.8-1.2CM,株高30-50CM,叶盘直径45-75CM,长势较好。9、信息发布及时有效。全年累计发布关键及技术信息21条。制作工作宣传美篇6篇。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观摩会成功举办。3月25日咸阳市小麦春季观摩及田间管理现场会在我县城关街办巨洲村、南仁村、大杨双新村示范基地召开;6月13日全市夏玉米播种现场推进会在我县我县城关街办巨洲村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成功召开;8月10日全市秋粮观摩莅临我县城关镇巨洲村、大杨镇双庙村玉米增密度示范基地观摩,各种会议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促进了我县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2、小麦宽幅沟播集成技术成效显著。2023年小麦宽幅沟播核心示范田平均亩产490.4公斤,较同等大田亩增产56.2公斤,其中临平镇高杜村农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22年10月19-21日全部应用小麦宽幅沟播,较同等大田晚播23天,6月中旬统一收获,平均亩产426.5公斤,较同等大田亩增产73公斤,且小麦品种优良,未出现霉变和穗发芽,平均售价较同等小麦高0.4元/公斤,亩增收450余元。三、存在问题。一是单位人员太少,技术力量匮乏,而农技推广工作涉及千家万户,面广任务重,压力大、矛盾突出,许多工作不能按时开展二是对工作难题解决缺乏钉钉子精神,破解难题力度不大。三是工作中创新开拓意识不够足。四、整改措施。一是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技工作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农业技术指导水平。二是加强农技工作人员自身业务能力,遇到困难需要有迎刃而上,不怕困难的精神。三是加强农技推广知识宣传,多方面开拓创新意识,增强广大农民农业科技种植技术。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积极开展农技三大行动。一是开展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在全县大力推广玉米“一增三改一防”技术,示范应用玉米“5335”高效栽培模式;二是开展小麦播种质量提升行动。在全县推广小麦“一优二改双控”技术,示范应用小麦“3335”宽幅沟播集成技术模式;三是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质增效行动。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打造示范样板,强化辐射带动,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2、加强关键农事指导工作。围绕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等大田作物,分作物、分阶段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开展全程技术服务。3、开展苗情调度及灾情指导。积极开展苗情调度,印发苗情信息及管理意见。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方案,及早开展科学抗灾指导服务工作。4、积极申报2024年相关项目。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积极争取新项目。强化技术集成与创新,努力推动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落实落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狠抓粮食规模化经营。围绕规模化绿色高效“吨粮田”建设,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和“吨半田”引领两个关键,切实延伸和健全粮食产业链。6、继续开展集成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围绕玉米增密和小麦播种质量提升,加强校地协作,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机具引进和配套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与研究集成,不断完善小麦宽幅沟播、玉米增密度、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技术体系。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