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研究推广蚕桑技术,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编制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蚕桑产业发展蚕桑技术<研究/示范/推广>蚕桑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指导蚕种质量检验蚕桑副产品开发 | |
住所 | 安康市汉滨区育才西路126号 | |
法定代表人 | 陈康 | |
开办资金 | 2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2万元 | 2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3年6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开办资金。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单位在安康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强化主体培育力度。印发《安康市2023年现代蚕桑产业建设深化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大力推进粮桑复合种植的通知》《关于切实抓好春蚕生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强化主体培育、聚力强链补链。策划召开全市蚕桑工作会议、全市粮桑复合种植观摩暨夏蚕发种推进会、全市冬季桑园管理现场会,紧盯农时深入重点镇村、薄弱地方开展技术服务、帮助解决问题。加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培育力度,当年培育市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4个、县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8个,认定省级家庭农场3个、市级家庭农场4个,认定市级专业合作社4个,建设粮桑复合种植示范点30个。(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9215”等粮桑复合种植模式,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和耕地撂荒。当年全市共新建桑园0.44万亩、低改桑园2.24万亩,完成粮桑复合种植3.18万亩,其中冬春季套种地膜洋芋0.8万亩,夏季套种大豆1.23万亩、红苕1.15万亩。在石泉县、恒口示范区等县区建设“9215”粮桑复合种植基地5000亩。在坚持推进“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模式的基础上,推广“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蚕”生产模式,开展压茬滚动常态化养蚕试点示范,养蚕批次周期缩短至8—10天,全年养蚕批次增至7—8次,快速扩大养蚕生产规模,全市养蚕14.4万张、产茧6240吨。(三)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积极引导相关县区、主体策划申报争取蚕桑发展项目资金2529万元,其中苏陕合作项目资金950万元,省级农业专项资金486万元,蚕桑产业奖补资金1093万元。组织开展蚕桑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技干部蚕桑知识培训7场,培育蚕桑高素质农民51人,培训蚕农及技术干部1000人次,线上培训省级1场、市级4场。(四)科技赋能产业提质。国家蚕桑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康工作站成功签约,武汉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与石泉县人民政府达成共建蚕桑产业研究院协议。选育的家蚕新品种“兴安秦源”通过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专家审定,《桑蚕茧干燥技术规范》等3个省、市级地方标准通过评审,《干桑果生产加工技术规范》等3个市级地方标准获批立项,《电动采茧机》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批。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市养蚕14.4万张,比上年增长14.43%,产茧6240吨,比上年增长10.76%。加快建立蚕桑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追溯系统,指导石泉引入蚕茧仪评功能一体的智慧蚕桑系统,鲜茧上茧率较上年提高10%,达到89%。组织中心蚕桑技术人员组团包抓全市36个蚕桑示范点,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发布蚕桑关键技术讲课7次,开展为广大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蚕桑技术问题100余个,助力产业主体提质增收见实效。全面完成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20个蚕遗传资源普查性能测定任务,推动蚕种种质资源有效保护提纯和有序开发利用。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被授予全省唯一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桑蚕生产性能测定单位,荣获“全省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先进单位”称号。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省、市级现代蚕桑园区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绝大多数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总体落后,设施设备机械化、智能化、省力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在后续产业深加工生产方面基础薄弱,资源综合开发还存在着规模小、缺少拳头产品等问题;三是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全市蚕桑丝绸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尚未整体规划,品牌资源未能得到很好整合。(二)改进措施:一是以蚕桑丝绸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发挥主体职能作用,强化督促检查考核,推进工作落地见效。二是持续坚持优良品种引进和研发,加强产学研结合,着力推广省力蚕桑实用技术的普及,加大蚕桑新机具、新设施、新装备的推广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三是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继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加强蚕桑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专家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开展现代蚕桑建设提升年活动。充分围绕蚕桑产业转型提质发展主题,大力推行“五化”蚕桑生产模式(即“三段滚动养蚕常态化、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大蚕饲养轻简化、上蔟采茧自动化、蚕茧收购电子化”),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我市蚕桑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二)突出主体培育,增强内生动力。加大蚕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加快蚕桑产业示范点和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提高重点镇、专业村规模效益,推动产业聚集、融合发展,扩大示范带动效应。继续做好蚕桑技术人员包抓示范点,深入一线送技术、做指导、搞服务。(三)突出品牌建设,赋能产业发展。抓好县域品牌企业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安康蚕桑市域品牌建设。通过品牌建设,增加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信任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行业竞争力,加快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四)突出科技支撑,提升产业水平。加快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强化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加快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突出抓好“粮桑复合经营发展”和“三段滚动常态化养蚕”技术推广和系统集成。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