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商州区> 商洛市商州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

商洛市商州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7 09:43
单位名称 商洛市商州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承担蔬菜、烤烟、食用菌、水杂果等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指导产业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住所 商洛市商州区北新街宏影路2号
法定代表人 王小利
开办资金 50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商洛市商州区农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97.51万元 2707.02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我中心在区委、区政府,区农业农村局的正确领导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全年各项工作圆满完成。现将2023年工作总结报告如下:一、业务开展情况(一)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工作。按照“稳菌、扩菜、优果、增烟”总体思路,以项目建设、技术服务、抓点示范为重点工作,四大产业发展起步良好。一是食用菌产业稳中有增。全年已完成食用菌生产10002万袋(瓶),其中:香菇1800万袋、平菇3500万袋、木耳1000万袋、真姬菇1800万瓶、绣球菌1300万袋、白灵菇300万瓶、杏鲍菇100万袋、滑子菇200万袋、榆黄蘑2万袋;种植珍惜菌类166.3亩,其中:羊肚菌129.5亩、大球盖菇4.2亩、竹荪菇12.6亩、赤松茸20亩。鲜品总产量8.4万吨,产值6.92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9.15亿元。二是蔬菜产业规模扩张。新建杨斜、牧护关标准化温棚基质蔬菜育苗基地2个,新发展牧护关镇香铺和泉源村、麻街镇齐塬村、杨斜镇林华村“百亩”蔬菜基地4个,全年共发展蔬菜种植10.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0.032万亩、高山蔬菜5.25万亩、供港蔬菜基地0.48万亩、露地蔬菜4.738万亩,蔬菜总产量10.63万吨,总产值2.66亿元;全年上报蔬菜价格监测信息30余条。三是烤烟产业提档升级。完成烤烟温棚漂浮苗盘基质育苗40棚1100万株,稳定烟农88户,覆膜烤烟栽植3338亩,其中板桥镇李岭村、腰市镇东村千亩基地2个,收购烟叶50万公斤,产值突破1300万元,烟叶税可实现近300万元。四是果业产业快速发展。新建三岔河镇三岔河社区智能连栋火龙果和阳光玫瑰葡萄基地1个,闫坪村设施大棚盆栽圣女果、水杂果基地1个,扩建板桥镇下湾村、新建两岔口村草莓基地各1个,全区设施草莓面积达到500亩以上、设施葡萄面积300亩以上,其他设施果业面积500亩。腰市镇镇庙湾村实施“西瓜—芸豆”果菜轮作基地130亩。(二)食用菌产业提质扩能。牧护关千万袋平菇示范镇已建成食用菌设施大棚1269个673亩,发展平菇1100万袋,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天吉龙白灵菇基地灾后设备更新全部到位,全面恢复生产;重建、改建设施大棚941个337亩,新建冷藏库32座5533立方米,新购置生产设备166台(套);860个闲置大棚得到盘活经营,9个经营主体重新投入生产,平菇和香菇接种、养菌、出菇的技术把控、产品质量、市场价格超过预期。(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建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厂3个、废旧菌料生产有机肥加工厂1个、平菇周转筐加工厂3个,食用菌加工企业2家、食用菌体验园2个,在建大型仓储冷链物流中心1个,新认定“绿色食品”“特质农品”3个、市级“商州香菇”区域公用品牌1个。杨斜镇千牛食用菌产业园银耳工厂化项目已开工建设。杨斜镇林华村盛泽园区、沙河子阳光农场、板桥方缘达基地、夜村镇绿缘园区、麻街镇仙湖园区等8个产业基地(园区)全部实现果游(观光、采摘)结合,开展农特产品展销活动3场次,商州区“金秋田园”陶艺体验游成功入选全省秋季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全年配合举办草莓、大樱桃、火龙果、西瓜采摘体验活动6个,新增西安高铁北客站“陕西优农展馆—商州展区”和商州区文卫北路食用菌(木耳)销售示范(展区)店共2个,商州4个食用菌单品专供中国-中亚峰会,有力助推了“农场变景点、农业变休闲、产品变商品”。(四)全力配合各项中心工作。一是全力推动牧护关千亩食用菌基地灾害重建项目,现已全面建成,资产移交、确权到位,全面交付生产经营。二是协助争创的牧护关食用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已通过省发改委批准创建。三是协助对接的供港蔬菜基地项目,已与陕西好璟佳原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供港蔬菜框架协议,审批海关备案供港蔬菜面积4799.5亩,计划新增杨斜、黑山基地面积6350亩,30个土壤样本、20个水质样本、5个产品样本全部第三方检测合格,商洛商於田园生活超市全面完成装修;四是统筹安排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绩效考评认定工作顺利通过,并获奖补资金500万元。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2023年共发展蔬菜种植10.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0.032万亩、高山蔬菜5.25万亩、供港蔬菜基地0.48万亩、露地蔬菜4.738万亩,蔬菜总产量10.63万吨,总产值2.66亿元;;全区完成烤烟种植3338亩,收购烟叶50万公斤,产值突破1300万元,烟叶税可实现近300万元;大樱桃为重点的水杂果新栽植面积3500亩.果农户均增收3000元;全年已完成食用菌生产10002万袋(瓶),其中:香菇1800万袋、平菇3500万袋、木耳1000万袋、真姬菇1800万瓶、绣球菌1300万袋、白灵菇300万瓶、杏鲍菇100万袋、滑子菇200万袋、榆黄蘑2万袋;种植珍惜菌类166.3亩,其中:羊肚菌129.5亩、大球盖菇4.2亩、竹荪菇12.6亩、赤松茸20亩。鲜品总产量8.4万吨,产值6.92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9.15亿元。三、存在问题、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招商引资困难,企业带动太弱。受环境、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尤其是产业优惠扶持政策缺乏竞争力,致使招商引资工作难于落地。区内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涉及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大多创建时间不长,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实力不强,有效带动产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具体带动比较效益不明显。2、土地流转使用难,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土地面积需求较大,出现产业争地,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需要龙头企业引领,还需求地势平坦集中连片,且我区为山区地方,租赁大面积土地比较困难,土地流转费也呈现逐年剧增之势,土地使用成本大,土地性质大部分都是基本农田,直接影响设施农业发展。3、技术力量太弱,菇农素质较低。各特色产业生产企业也没有自己的专业团队,大多在河南、浙江等聘请农民技术员,聘请费用相对高,而且都是乡土技术人员,只有实践经验,没有理论基础,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新技术的需要。目前,农村劳动力多为留守老人及妇女,其文化程度低,科技意识不强,接受能力差,还不愿参与农业生产,因而影响了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4、品牌效应较低,企业融资困难。我区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原料型、大路货,没有精包装,多是大包装、散装销售,名优特新产品少,产品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大部分企业资金短缺,缺少基地建设资金,银行贷款需要担保,基地固定设施属于临时建筑物,设施大棚大棚不能作为担保为企业贷款,生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二)整改措施(一)修订完善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二)围绕“蔬菜、食用菌、烤烟、水杂果”主导产业,深入一线,搞好技术培训和技师服务,全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积极宣传产业政策,鼓励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深入基地现场宣传和微信群宣传等方式,进一步宣传《关于印发<商州区进一步发展壮大食用菌(木耳)产业扶持政策具体措施>的通知》(商州字〔2020〕111号)和商州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商州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支持措施>的通知》(商州衔组发〔2023〕4号)相关产业扶持政策,鼓励经营主体和种植户因地制宜特色产业,稳定全区农业产业规模。(二)争取蔬菜支持政策,力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借助供港蔬菜机遇,组织人员分区域流域、逐镇(办)开展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摸清群众蔬菜产业发展种植意愿,选择适宜当地发展的蔬菜种类供群众参考,鼓励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蔬菜规模化种植,拟订《商州区发展壮大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具体措施》,逐级报请审定,争取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优化产业保险政策,确保保险理赔及时到位。积极争取设施农业保险政策覆盖面,让蔬菜产业经营主体和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同等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设施农业保险政策),进一步争取加大食用菌菌袋保险和蔬菜作物保险力度,并在保险公司承保后,及时跟进灾情勘察和保险理赔进度,确保保险理赔及时到位,有效促进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四)强化技术服务指导,保障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把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产业技术指导和专题培训拿在手上,根据各镇办具体情况,点面俱到,建立机制;聘请经营管理及西农食用菌栽培技术专家,举办培训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栽培技术水平,实现对基地的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损耗、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增产增收。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