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兴平市> 兴平市气象台(兴平市国家气象站)

兴平市气象台(兴平市国家气象站)

发布时间: 2024-03-27 09:35
单位名称 兴平市气象台(兴平市国家气象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象预测预警,预报。对本区域内进行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为灾害性天气、重大活动及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气象保障。
住所 兴平市南郊气象局办公楼
法定代表人 马鲜花
开办资金 10.2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兴平市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15万元 5.27万元
网上名称 兴平市气象台.公益 从业人数  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以来,我台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和市委会议精神,谋划兴平气象发展,确立了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防灾减灾救灾、重大气象服务保障等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现将2023年业务工作汇报如下:一、主要天气气候特征2023年降水偏多,降水总量为788.9毫米,单日最大降水量出现在6月3日,降水量为54.5毫米。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度的天数有23天,今年日最高气温为37.8度,出现在7月10日。二、气象服务工作情况(一)防灾减灾部署情况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责任。切实做好汛期气象各项准备工作,按照省市局文件要求,汛前组织召开汛期动员会,对汛期气象工作作出动员部署,强化每一个业务人员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开展汛期综合业务自查整改,梳理问题清单,制定台账,并及时整改消除隐患。确保今年汛期气象工作顺利开展。2、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落实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带班制和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和各类业务岗位值班值守制度,健全灾害性天气预报签发制度和应对突发性天气的监测、预报服务、应急值班工作制度,坚决杜绝各类责任性事故发生,确保服务工作万无一失。遇重大过程,主要领导和带班领导亲自坐镇指挥。3、加强社区网格员、气象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防灾减灾助理员队伍共建共享共用,充分利用社会化力量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更新应急责任人和信息员清单。梳理规范气象信息的发布方式、发布范围、发布渠道,并做好发布气象信息留痕书面留痕工作,使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二)监测精密服务情况1、提升精准预报能力。完善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暴雨和高温预报预警业务流程。加强天元、天擎、天衡、MDOS等业务系统的应用,观测数据24小时监控。熟练掌握秦智、咸阳智慧、短临预报预警NIFS系统应用。加强新型观测业务培训,强化综合业务人员能力,提升县局常态化装备技术保障实训。2、提升基础保障能力。采购了四要素数据采集器、雨量传感器、区域站蓄电池。补充常用的网络设备储备,不定时开展网络安全排查和应急演练。强化业务人员熟悉各设备,提升处理能力。(三)预报精准服务情况1、强化对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和动态监测。注重暴雨发展过程发展情况的协商,有效的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过程结束后开展天气复盘。重大过程政府靠前指挥、部门积极响应,将发令枪交到了政府领导手中,提升了气象服务价值,从组织层面健全了应急联动机制。2、加强监测和趋势研判,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充分发挥气象在防汛减灾决策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在地方政府部署的防汛趋势会商会、工作现场会、抗旱工作会等会议上,提出技术支撑,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安排部署工作提供了气候背景、天气预测及工作建议。3、进一步强化重大气象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加强重大气象信息,特别是全市灾害性天气的信息制作和发布。通过与融媒体中心、旅游局签订合作协议,多种手段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准确传递到更多的公众手中,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4、按照补短板项目要求以及自动观测战网布局要求,完成桑镇智能气象站建设的任务,通过调试运行。设备运转良好,数据安全完整。(四)分灾种、分区域的气象服务情况1、与农业农村、乡村振兴、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业等部门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健全农业农村等6部门的联动机制,强化共建共享,联合发布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做好分区域、分灾种、的保秋粮气象服务,针对我市粮食主产区,重点做好冬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的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服务、病虫害发生发展及防治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土壤水分监测评估服务。发布《秋收秋种专题气象服务》、《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交通服务气象专报》、《大气污染气象专报》等材料、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促进粮食稳产增收。2、自入汛以来,每一次强降水过程出现,第一时间与市国土资源局、水利部门进行沟通会商,及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及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做到雨前预警、雨中研判、雨后总结评估。二、社会效益2023年汛期共发布气象服务短信18万余条;发布《重要天气消息》38期、《三夏气象服务专报》58期、《森林火险预报》160期、《高考专业气象服务》4期、《中考专业气象服务》4期、《小麦气象服务》2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4期、《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4期、交通气象服务专报317期、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快报317期、乡镇预报317期。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共发布预警信号67期,其中大风蓝色预警19期、大雾黄色预警3期、寒潮蓝色预警5期、道路结冰黄色预警4期、暴雪黄色预警1期、雷电黄色预警2期、暴雨黄色预警4期、暴雨橙色预警2期、暴雨蓝色预警1期、雷雨大风黄色预警10期、雷雨大风橙色预警1期、高温黄色预警10期、高温橙色预警5期。所有预警提前量分别在一小时以上。预警信息正确率达到70~90之间%。三、存在问题1、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问题不能满足需求,灾害性天气的量级和落区预报不够精准,气候异常预测能力不足。2、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弱,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中小河流风险预警水平不高,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3、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成为气象服务的最大瓶颈,预报员的预报水平偏低,服务材料时间上落后于上级,在内容针对性不强。四、整改措施1、加强观测设备和区域站的巡查与维护,提高数据传输质量和数据可用率,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继续深化智能网格预报和短临预报产品的本地化应用,及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2、扎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升气象灾害易发区和重点区域预报预警能力,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3、加强气象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知识更新。加强新媒体知识学习,拓展气象服务方向。五、2024年工作重点一是继续深化智能网格预报和短临预报产品的本地化应用,及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和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保障能力。二是加强和园区部门沟通,特别是政府领导汇报,争取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兴平辣椒国家级气候好产品认证方面有所突破。三是继续做好研究型业务工作。不断深入研究旅游气象服务与辣椒种植气象服务的需求,精细化开展气象服务工作。四是继续做好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工作。以市县合作协议为依托,结合实际积极策划争取项目,进一步提升整体软硬件实力,着力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