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米脂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推广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动全县农业技术、农村能源发展。负责开展农业、农村能源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服务等工作;负责土壤养分、土壤墒情检测及耕地质量监测;负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负责农业环境保护服务、宣传、培训、监测、污染源调查等。 | |
住所 | 米脂县银河东路1号 | |
法定代表人 | 任树岗 | |
开办资金 | 6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预算 | |
举办单位 | 米脂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8.38万元 | 31.79万元 | |
网上名称 | 米脂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推广站.公益 | 从业人数 3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单位能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开展主要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效益扎实开展良种推广工作,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深入落实中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要求,先谋动快,抢抓农时节令,积极保障农业生产物资供应,按照农业农村局物资采购情况,累计组织发放谷子良种5万公斤、大豆良种2万公斤、玉米良种2万袋、高粱良种0.75万公斤,各类农作物配方肥料1280吨,地膜122吨。同时加大推广机耕机播,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做好全县春耕备耕工作,确保春季农业生产不违农时、不误农事。全县完成粮食播种任务53万亩,其中:种植玉米13万亩、小杂粮30万亩(谷子15万亩、高粱3万亩、大豆9.8万亩、其他2.2万亩)、马铃薯10万亩,确保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3.13万吨。稳步推进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实施米脂小米航天育种工作,提升现代种业工程为进一步做优做强小米产业,一方面加快推进航天育种。完成谷子航天育种第五代地面选育和加代南繁试验工作,实施航天育种高代材料南繁试验,委托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张家口分中心对“米谷1号”、“米谷2号”谷种特异性(可区别性)、一致性、稳定性和抗病性开展测试,启动谷子新品种登记申报。二是加大试验示范创建。通过积极推广旱作节水、膜际栽培、全膜覆盖、化肥减量增效、绿色集成增产、机械化作业等新技术,在高宏寺沟、仁义山等村建成旱作集成技术万亩示范区5个、千亩示范田12个,“米谷1号”、“米谷2号”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上合组织优选出口基地300亩,辐射带动全县谷子种植面积达15万亩。2、实施化肥减量增效项目,促进耕地质量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站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完善工作机制,突出重点环节,全面扎实开展土肥工作。通过大力提倡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新型肥料,改进农作物施肥方式,提升肥料利用率,达到耕地质量提升目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0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4.7%。设立4个土壤墒情监测点,每月10号、25号及时上报墒情简报,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全年上报土壤墒情监测报告20期。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6个,采集送检土样12个,开展农作物肥料试验示范4个,开展农户施肥调查120户。依托新型经营主体,集成一批农机农艺配套、有机无机结合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建立“三新”技术示范片2500亩。完成了肥料节水专业系统台账和全国农户施肥信息监测系统填报工作。3、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高油料作物产能按照省市《2023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要求,我县积极开展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建立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试验示范田5亩,主要围绕品种、带型、密度、机械、病虫草害防治、施肥、化控等关键技术环节,集成完善配套技术,细化技术指标,形成适应我县的稳粮增豆生产技术体系。主推技术模式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果园套种大豆高效生产模式,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工作调度,研究制定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方案,指导开展病虫草害防治,制定施肥技术方案、指导开展科学施肥,组织适宜品种引进与筛选,研究引进2行大豆1行玉米适宜机型,保障机械供应、开展作业培训,在龙镇、银州街道、杨家沟、沙店等镇建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果园套种大豆面积0.8万亩,示范田平均亩产540公斤,其中玉米亩产480公斤、大豆亩产75公斤,实现了稳粮增豆不减收的发展目标。4、开展农村环保工作,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为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保护耕地质量,一是积极开展地膜残留监测和调查工作。建立农膜残留监测点2个,布置10个样方,通过实地取样监测,亩平均地膜残留量1.83公斤。据调查,2023年全县主要作物覆膜面积4.37万亩,使用量239.2吨。其中粮食作物覆膜面积2.05万亩、农膜使用量125吨,蔬菜类覆膜面积0.2万亩、使用量7.2吨,设施大棚面积60亩,棚膜使用量12吨。瓜果类覆膜面积0.2万亩、农膜使用量7.0吨,铺设苹果反光膜面积2万亩、使用量100吨。回收残膜(含杂质)219.6吨,回收率达到91%以上。同时,按照中省市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要求,编制了《米脂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实施方案》。二是根据《陕西省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文件要求,组织技术人员在全县6镇6个行政村120户种植户和6家市场化主体进行秸秆综合利用调查,完成了网络填报、汇总、审核上报等工作,并通过省市各级审核。全县2022年度产生秸秆15.4万吨,可收集量14.6万吨,秸秆主要利用方式肥料化2.3万吨、饲料化8.6万吨、燃料化2.9万吨,综合利用量达13.9万吨,大部分秸秆用于饲料和秸秆还田,全县8镇1办建立了秸秆收储中心和收储网点7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三是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沼气设施的安全生产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农户生命财产安全,根据《陕西省2023年农村沼气设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榆林市2023年农村沼气设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和沼气工程入户排查和安全使用宣传工作,共计排查3135户,全部无隐患。通过检查和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沼气使用农户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增强安全生产意识。5、打造科创平台,助理科技成果按照构建大产业研发体系的理念,一是加强米脂小米产学研销一体化发展,陕西米脂小米研发中心于9月26日正式揭牌。二是按照市委组织部、人才办文件要求,积极申报示范点,申报的“米脂小米试验示范站”获批2023年度榆林市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三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市农科院、杨凌秦丰种业公司积极申报科创平台,申报的“陕西省米脂小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获批建设。6、立足发展成就,引领品牌战略按照县委政府米脂小米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提升米脂小米软实力,主持编制并发布《米脂谷子栽培技术规范》、《米脂小米加工技术规范》、《米脂小米原粮及制成品仓储运输技术规范》3项省级地方标准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米脂小米》市级地方标准1项,并实施“陕西省米脂小米标准化试点建设项目”,不断提升米脂小米的标准化水平。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技推广资金缺口较大,严峻制约着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很多好的农业科研成果、新的农业技术只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难以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2、农技推广技术手段与力气不足,缺乏土壤墒情、养分监测等现代化农技检测设备,农技推广人员存在学历偏低、年龄和知识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后备力量不足,形成了农技推广的“断带”。3、专业技术岗位较少。我站现有专技岗17个,高级5个,中级8个,初级4个。因此导致年轻专技人员无法晋升职称,会影响到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三、整改措施1、加强领导,强化工作监督。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任务分工,排出任务完成时限表;建立了定期工作检查制度、通报制度等,以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2、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保障。依托技术优势,通过召开各种现场会、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四、2024年的主要工作计划1、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大力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法》,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变更农民传统观念,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贯彻实施能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整合现有的农业科技资源,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合作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组建“专家+农技员+示范基地”的科技服务方式,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服务。2、加大农业科技培训主动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和新肥料等为重点,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举办技术讲座、发放技术资料和技术挂图、现场观摩等指导农业生产。3、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构建和谐文明机关。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强化政策理论和业务学问的学习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的党性修养、综合素养和业务实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筑牢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思想大堤。4、完成好上级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