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阳区> 榆林市榆阳区档案馆

榆林市榆阳区档案馆

发布时间: 2024-03-26 16:52
单位名称 榆林市榆阳区档案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档案行政管理与保管利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档案业务监督指导与职称评聘档案业务培训与社会教育(相关社会服务)
住所 榆林市榆阳区畅达路49号
法定代表人 祁凤飞
开办资金 144.6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779.21万元 7431.78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榆阳区档案馆.公益 从业人数  1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开展了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来,榆阳区档案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历史自信、档案自信,牢记“三个务必”。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切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着力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推动榆阳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一、开展业务情况(一)不断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建设1.提高依法治档管档能力。4月以来,我馆分三组派出业务骨干人员,深入全区60个机关、部门、单位及2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监督指导各级单位完成2022年文书立卷归档工作,贯彻落实《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2.提升档案治理效能。通过档案年检工作摸排,确定金鸡滩镇、镇川镇和榆阳区救助站符合档案工作目标管理AA级认证标准,完成了认证程序。(二)深入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1.管好用好红色档案资源。协商征集到马克思、恩格斯老照片5张,张季鸾故居建设图纸7张,有价值的红色档案人物线索8条,印模291枚,为弘扬榆阳红色档案文化添砖加瓦。2.建立榆阳特色档案库。征集到了《席氏宗谱》《黑柏沟王姓家谱》《榆林秦云堂赵氏二修族谱》《奚氏家谱》等12余本民间家谱,《陕西日报》(合订本)及《榆林日报》(合订本)共24册。通过目录收集、数据收集、实体收集等建设一批“特色记忆库”。3.完成中华版本资源征集工作。全体干部职工主动认领征集任务,踊跃捐赠个人藏书。并与区政协、区党史办沟通协调,3月底前共征集到各类版本书籍资料242册,提前超额完成征集任务。4.开展“榆阳记忆”照片档案征集。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反映榆阳区发展变迁和地情特色的照片档案征集利用机制。通过对接民政局,征集到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老旧照片100余张。5.抢救修复珍贵档案。一是修复老旧《榆林报》,近2500期珍贵档案资料得以长久保存。二是对珍贵馆藏《大藏经》进行抢救保护及数字化,27册经书现已全部完成修复。三是整理抢救馆藏195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财政厅印发买卖契约存根破损档案,加大对传统载体档案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力度。(三)全力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1.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结合“6·9国际档案日”,我馆在世纪广场开展了“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宣传活动。制作展出了二十多块关于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八十年代老照片宣传展板,发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陕西省档案条例》1000余册、新编研书籍《马树槐摄影》500余册,现场吸引2000余人次市民驻足观看展板、争相传阅宣传资料,强化档案普法教育,增进群众档案意识。2.组织编研《榆阳地契档案》。对61份(近100张)地契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完成考证编纂,现已印刷500余册,发放专家学者,赢得广泛好评。3.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通过档案年检工作和业务指导,将档案服务由机关单位延伸到乡镇、企业、学校、医院和社区。组织业务人员,对全区60个部门、27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其中新成立4个办事处档案年限不满10年)的2002年-2012年到期文书档案进行接收,圆满完成了满10年档案的接收工作。4.助力乡村基层治理。我馆聚焦专业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拟定了建设方案,打造拥有智能密集架、温湿度测控系统、有害生物防控等完备设施的基层档案室,争取区级资金96.148万元,实现古塔镇、麻黄梁镇、孟家湾乡乡村振兴档案室的规范化建设。5.优化馆藏结构。购入国家、省、市作协作家推荐书目,新增馆藏书籍1008本。丰富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为广大市民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四)持续推进档案安全体系建设1.提升数字资源安保能力。一是加强数字化成果管理。安排专人对机房核对查阅系统与硬盘备份数据34万余条,保证数据与档案实体完整统一。二是投资9万多元,进行档案存储服务器硬件进行升级改造。2.加强档案馆库管理。为各层档案库房更换智能指纹门锁,对档案防雷设备进行检测,对二楼展览馆暖气设备进行了维修改造。投资近30万元,购置了一台保险柜、一台杀虫柜,进一步提高档案库房及查阅室防盗、防水、防雷、防虫等级,保障档案实体安全存放。(五)加快推进档案人才体系建设1.加大专业培养力度。4月25日,我馆统一组织,聘请市档案馆业务科长李红梅授课,区委、区政府,区属各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等119名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了为期1天的档案整理业务培训,提高了档案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2.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我馆今年新招考了2名档案、计算机专业公务员,充实档案队伍。并积极主动与人社部门对接,计划招聘10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二、取得的主要经济社会成效(一)实现新馆建设提前封顶。新建综合档案馆、展览馆原定8月份完成主体建设,区档案馆围绕这一既定目标,倒排工期、挂图督战,每月一点评,每旬一督查,每周一例会,七天一简报。结合“三个年”活动,冲刺攻坚项目建设。6月30日,顺利实现主体封顶,邀请市区及相关部门领导到场见证,提前2个月完成了新建综合档案馆、展览馆主体工程。(二)增强档案为民服务实效。一是畅通利用渠道,创造性地开展民生档案渠道,主动对接西沙医院、妇保院和一中分校、榆林一小,接收病例档案38030件、1223395页,出生证明43300件、649500页,新文书4931件、29259页,传统文书1000卷,90500页,并完成数字化加工。使档案利用成为惠民生、暖民心的有力举措,民生档案接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实现档案数据共享。全馆8352件婚姻档案目录成功接入“陕西省民生档案跨馆出证系统”以及“榆林市区域民生馆际共享系统”,积极打造标准化民生档案共享利用服务体系。(三)开展工程档案接收试点工作。针对工程档案接收难的问题,对接区水利局,开展榆阳区镇川沟重点段防洪工程、榆阳区马合镇岔河则白河河道整治工程的档案接收工作,共计接收119盒,并开展数字化加工。(四)持续推进档案信息化。我馆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为领导决策、群众查阅、编书修志提供高质量档案服务。目前已完成新接收2002—2011年到期档案数字化加工,全馆已数字化全宗137个,录入纸质档案76827卷,1784368件,馆藏档案数字化率高达98.5%。(五)乡村振兴档案示范点通过验收。市档案馆、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开展验收工作,由我馆指导建立的乡村振兴档案示范点(镇川镇、金鸡滩镇、鱼河镇)通过验收。三、存在问题一是专业人才不足。复合型、研究型人才短缺不足,特别缺乏档案编研、档案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二是社会重视不够。尽管各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社会各界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不深,需要进一步宣传引导,扩大档案工作影响力。六、下一步打算(一)持续推进档案新馆建设。精心安排,提前进行装饰装修及内部设施安装、弱电智能化、户外院落等一系列后续工程建设工作,力争明年5月底前完成新馆全部建设任务,6月份搬迁入住。(二)启动榆阳综合展览馆建设。榆阳区综合展览馆装饰装修及布展工程,是我区综合档案馆、展览馆项目的二期(后续)工程,工程布设于新建档案馆内西边的一、二、三楼。工程内容包括基础装饰装修、专业灯光、多媒体系统、展出资料(图片、实物)征集、陈列布展等。充分展现榆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特色风采。(三)发挥红色档案价值。深入挖掘榆阳红色档案资源,通过到各个乡镇、街道办深入调研,筹备策划推出《百年榆阳》系列红色档案短视频,2024年拟收录、编辑、制作《张德生的革命历程》等8部红色档案系列短视频,以音视频等新型载体拓展档案馆藏和编研利用渠道,并着手开始编纂《榆阳档案志》。(四)重视人才培养引进。一是深入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组织档案干部参加省、市档案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线上线下共同参与,立足档案业务,强化编研水平。二是引进专业人员,积极向组织、人社部门报送用人需求计划,加强档案人员力量,让档案队伍充实起来。区档案馆将朝着全省一流的数字档案馆目标奋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围绕民生需求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利用手续,优化利用环境,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档案公共服务标准化、现代化,让档案成为人民群众解决难题和留存记忆的重要帮手。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被陕西省档案局授予2023年度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三等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