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科技开发中心

榆林市科技开发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6 15:12
单位名称 榆林市科技开发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建立通向榆林科技工作的便捷通道,打通全市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新技术研究与推广、“三区”人才管理、项目包装及咨询、高企及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介服务、企业孵化器、科技投融资、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创新创业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训等服务。
住所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人民西路313号
法定代表人 乔东
开办资金 40万元
经济来源 市科技局统筹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科技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9.77万元 90.24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科技开发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榆林市科技开发中心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和市科技局工作部署及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秦创原考核指标开展各项工作,现将2023年度工作总结情况汇报如下:一、2023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科技型企业不断壮大一是根据《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指引(试行)》文件精神,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2023年入库1581家(考核任务1507家),较上一年度增长36.41%。二是开展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工作,组织指导企业做好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网络申报工作,目前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4家(考核任务108家),较上一年度增长104.44%。三是省级瞪羚企业认定9家(2家为潜在瞪羚企业,考核任务5家),较上年度认定增长率达80%,市级瞪羚企业4家,较去年增长率达100%。四是组织专家评选出研发投入20强企业、优秀高企30强、优秀科小50强,并在秦创原工作推进会上进行了表彰,实现科技型企业质量规模双提升。五是联合市统计局、工信局、国资委、金融局召开了“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专题培训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座谈会,对全市各相关业务部门、100余家企业进行了专题培训;联合高企协会举办了“科技型企业培育暨科学建立研发辅助账实操”培训会、“榆林市规上科技型企业研发政策“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培训会上将详细讲解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及常见问题,全面提升工业科技特派员的从业能力,指导企业如何精准识别研发投入费用,确保研发投入数据高质量入统。(二)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为了切实扭转我市研发投入较低的被动局面,全面提升我市研发投入强度,今年,我局聘任5名市级特派员,各县市区自主招聘了37名专职特派员,并挑选74家重点规上工业企业,选派了82名企业兼职特派员,形成了市县联动,齐抓共管的高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了工业科技特派员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扭带,在全市R&D企业研发投入统计、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中承担了重要的工作任务,发挥了巨大的功能和作用。2022年,榆林市R&D经费投入38.4亿元,位列全省第二,较上一年度增长185.7%;投入强度为0.59%,较上一年度增长136%,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三)创新平台创业载体大幅增加4月份我局印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度市级众创空间认定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23年度市级孵化器认定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23年度市级重点实验室认定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23年度市级工程中心认定工作的通知》4个载体平台文件,通过组织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方式共认定市级众创空间13家、孵化器3家、瞪羚企业4家;同意组建重点实验室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获批省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孵化器1家。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部署一批陕西实验室,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由榆林市牵头组建能源陕西实验室,目前,能源陕西实验室已通过陕西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四)七有四清零行动效果显著为了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我局联合市工信局、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市重点企业成立科技管理部门的通知》(榆政科发〔2022〕64号)文件,决定在重点企业率先成立科技管理部门,推动无科研机构、无研发投入、无知识产权、无科技人才“四清零”行动。督促企业成立科技管理部门,要求做到“七有”: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组划、有规划、有业绩。自“七有四清零”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有216家企业成立了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包括17家竞争类国有企业、12家承担陕西省厅市联动重点项目的企业以及187家重点规上工业企业。从整体来看,“七有四清零”工作在我市重点企业已实现了有形和有效覆盖。(五)营商环境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一是根据《榆林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五十条措施》起草了科技局配套落实榆林市营商环境“五十条”工作方案。二是认真学习《榆林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榆林市营商环境突破年工作方案》等文件,对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工作重点进行细化,明确了责任科室和责任人。三是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四是充分发挥工业科技特派员的助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我市R&D企业研发投入,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全面发挥工业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宣传和科技服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取得的主要效益一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1581家,较上一年度增长36.41%(考核任务1507家)。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59家,较上一年度增长104.44%(考核任务108家)。三是根据《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开展2023年瞪羚企业培育认定工作的通知》(陕科区函〔2023〕216号)和《榆林市瞪羚企业认定及培育办法(暂行)》文件要求,省级瞪羚企业已认定9家(考核任务5家),市级瞪羚企业已认定4家。四是根据《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开展省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陕科区函〔2023〕203号)文件要求,省级众创空间认定3家,省级孵化器1家。五是今年5月,市科技局印发了《榆林市科技局关于选聘2023年度工业科技特派员有关工作的通知》榆政科发〔2023〕31号文件,经县区推荐和考核,聘任5名市级特派员,各县市区自主招聘了37名专职特派员,并挑选74家重点规上工业企业,选派了82名企业兼职特派员,形成了市县联动,齐抓共管的高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了工业科技特派员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扭带,在全市R&D企业研发投入统计、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中承担了重要的工作任务,发挥了巨大的功能和作用。六是自“七有四清零”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有216家企业成立了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包括17家竞争类国有企业、12家承担陕西省厅市联动重点项目的企业以及187家重点规上工业企业。从整体来看,“七有四清零”工作在我市重点企业已实现了有形和有效覆盖。三、存在的问题虽然科室在研发投入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主要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创新意识不强,对科技研发认识不到位,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重点关注营收利益和政府部门奖补措施,不注重建设研发机构,培养引进研发人员,甚至没有研发投入。二是企业自主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很少,普遍存在着委托外部研究机构进行技术研发的现象,该研发费用不能纳入企业研发有效统计口径。三是企业负责统计研发投入的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悉,对研发投入概念模糊,填报资料不规范,导致科研部门实际产生的研发投入不能高效入统,有研发投入的企业统计认定研发投入占比低。整改措施一、强化考核机制,选强配优科技特派员队伍。严格执行特派员管理制度,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精细化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对年度考核为优秀的特派员下年度续聘,兼职特派员所在企业优先推荐申报省市科技项目支持,对考核为不合格的特派员,扣除当年工作补助并取消特派员资格。进一步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将勤干事、敢担当、务实高效的科技人才吸引进来,把专职和兼职特派员无缝连接起来,高效推动科技创新指标的提升。二、加快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服务功能,对入库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个性化精准服务,计划2024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提高规上企业研发投入。积极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规上企业的项目支持力度,帮助规上企业申请中省重大科技专项,让企业有获得感,增加工业特派员待遇,提高企业人员积极性,确保科技研发投入数据应统尽统。(二)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深入县区、园区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各项科技政策宣讲,提高企业对中省市科技政策的知晓度。(三)加快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服务功能,对入库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个性化精准服务,计划2024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四)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作用。努力培养、引进一批有较高知名度、讲信誉、有权威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研发辅助账设置等服务。(五)加强科技特派员能力提升培训。下一步中心将根据2024年工作目标任务,加强工业科技特派员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升科技特派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发挥科技特派员在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扭带作用。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