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市考古队在市文旅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主要业务工作2023年,市考古队着力服务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推动“先考古、后出让”政策落地,坚持“既有利于基本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方针,严格执行了考古工作程序和要求,积极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和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做好基本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和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前的考古勘探工作,积极配合市文旅局全面推动文物考古与旅游、文创、特色乡镇建设等深度融合发展,让文物活起来,努力成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考古资源的推动者。(一)配合基本建设,做好田野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工作2023年1至12月完成史前石城专项考古调查1项;完成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考古调查147项,面积约236.5平方千米;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勘探项目144项,面积约79.7平方千米。抢救性考古发掘2项,发掘龙山时代早期房址17座、灰坑49个,揭露石砌城墙40米,出土文物224件;发掘战国小型竖穴土坑墓52座,出土文物100余件。以下为发现文物遗存部分项目:延长气田采气二厂延安气田中区北部产能建设项目集(采)气管线项目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面积354376平方米、勘探面积120640平方米。涉及秦长城遗址6处、明长城遗址1处。科创新城考古调查区域评估项目考古调查工作,调查面积76000000平方米。涉及文物遗存14处,其中明长城营堡1处、明长城烽火台遗址5处、古墓葬5处、古遗址3处。府谷古城一号井田项目考古调查工作,调查面积977154平方米。涉及古文化遗存7处。集注站-榆林第三末站双向输气管线(横山区段)项目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103307平方米。涉及战国秦长城遗址1处。集注站-榆林第三末站双向输气管线(榆阳区段)项目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126384平方米。涉及古文化遗存1处、墓葬1座。阳光新能源靖边沙沟150兆瓦风电项目(风机位、升压站、塔基)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134564平方米。涉及战国秦长城遗址1处。7.榆林市榆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清洁能源集中供热工程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97268平方米。涉及古文化遗存1处。8.锦界2变-朔方变输电工程项目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18200平方米。涉及秦长城遗址2处、明长城遗址2处。9.榆林榆神能源有限公司横沟煤矿项目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面积78.42平方千米、勘探面积359931平方米。涉及古文物遗存66处。(二)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前的考古勘探工作1.米脂县窑洞古城民国窑洞城墙街区改造项目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17889平方米。涉及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米脂窑洞古城。2.米脂县常氏庄园旅游建设(民俗文化体验)项目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1313平方米。涉及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米脂常氏庄园。3.定边盐场堡长城遗址公园项目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22150平方米。涉及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遗址。(三)专项调查1.史前石城调查2023年榆林地区史前石城的调查工作主要内容是继续执行2022年的工作计划,实现室外田野调查与室内资料整理的同步进行。室外田野调查:在第一阶段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榆林考古队对清涧县、子洲县、府谷县以及神木市这四个(市)县内保存状况良好的石城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并利用无人飞机拍照对石城周边自然环境与人地关系进行记录,通过高科技术进一步了解到石城的建造方式与聚落形态,极大地补充了第一阶段田野调查的疏漏和不足。此次室外田野调查自4月开始至9月结束,由李平乐、王进等五人组成的调查组不辞辛劳地完成了这一重要的任务。室内资料整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2023年1月至今,我队继续聘请专业团队对第一阶段采集的500余袋史前陶片、石器、骨器等文化遗物进行考古制图;第二,从2023年4月至今,我队常经宇、闫佳楠、张文利、李燕婷、朱红利、高凡、曹美玲、马雨希、薛小津等人对第一阶段采集的全部标本和遗址进行测量和描述;第三,我队邀请王炜林教授、马明志和常经宇对测量和描述的标本进行审定和复核,保证榆林地区史前石城资料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将完成榆阳区、绥德县和横山区标本描述、排图以及地图(奥维地图)的修改和三本考古报告的结语撰写工作。在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的鼎力支持、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的精心主持以及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组的悉心指导下,《榆林地区史前石城调查》这一重要项目得以有序展开。历经五年的不懈努力,田野考古调查工作及后期资料整理工作。这一成果的公布,将为我们揭示榆林地区史前石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示这一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考古发掘工作1.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镇东岔新石器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17座、灰坑49个,揭露石砌城墙40米。房址多呈排分布,可大致分为上下三排,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最上排房址为前后双室,前室为半地穴式,后室为窑洞式建筑,面积超过12平方米,有白灰地面和墙裙,较为考究。下面两排房址均为单室的窑洞式或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地面多未经处理,仅为一层踩踏硬面。发现有一处顶部未塌毁的窑洞、户外灶址及院落,构成一组完整的生活设施。灰坑可见圆形袋状、圆形筒状和不规则状等几类,以圆形筒状灰坑居多,部分灰坑内发现有埋人现象。出土器物有陶、骨、石器等,陶器可见斝、折肩罐、圆腹罐、单耳罐、圜底瓮、壶、豆、尖底瓶等,出土器物组合与形态与靖边庙梁遗址龙山时代遗存较为接近,显示遗址主体为龙山早期遗存,部分灰坑可早至仰韶晚期。2.神木市店塔镇草垛山战国墓葬抢救性发掘,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方向为东西向,绝大多数遭到严重盗掘,仅少数保存完整。部分墓葬填土内有马、羊等殉牲,底部留有生土二层台。可辨别葬式者共12座,均为单人葬,仰身直肢葬6座,仰身屈肢葬6座,出土陶、铜、铁等各类随葬品100余件,未见青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根据墓葬形制、陶器组合与特征及周边相邻地区已发掘并著录的墓葬考古资料,初步推定草垛山墓地应为一处战国晚期秦人平民墓地。(五)科研工作1.初步完成了榆阳区、绥德县和横山区史前石城的标本绘图、遗址描述、文字描述、排图工作和考古报告的撰写工作。2.整理、发表《陕西榆林走马梁汉墓发掘简报》。3.完成了神木草垛山战国秦墓的绘图、器物修复和发掘简报的编写。4.完成了定边工业新区唐墓资料的整理和简报编写工作。二、取得的主要效益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主要负责全市范围内新建项目工程前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负责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前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为维修、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涉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项目提供文物影响评估服务;参与国家、省、市有关文物考古重大项目的调查研究工作;参加工业集中区的区域评估工作;为榆林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协调发展建言献策;通过考古资料进行历史研究。一年来,我单位本着“既有利于基本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原则,本着“对历史文化负责,为建设单位服务”的态度,在配合基本建设进行文物考古的全年工作中,严格履行职责,依法依规办事,积极主动与建设单位和文物主管部门保持联系与沟通,顺利完成了多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前的考古工作,有力地保护了地上地下文物的安全,确保榆林市重大基建项目如期开工,为工程的设计、维修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为实现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协调发展,我单位在2023年积极参与榆林市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制定,为市委、市政府的项目提供专业性意见。2023年,我单位继续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参与清涧寨沟遗址、神木石峁遗址、杨家城城址和靖边县清平堡遗址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2023年,我单位继续开展榆林地区史前石城调查工作及后期报告编写工作。为进一步做好长城保护工作,我单位配合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做好长城巡查工作,为着力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存在的问题1.人员编制有限,专业人员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业务工作的深入开展。省文物局取消了各地市的考古勘探资质,导致我们的队伍无法独立承担起建设工程项目的考古勘探工作。2.项目经费预算迟滞,考古费用不能及时拨付。我单位为全额预算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市财政局每年的项目经费预算在5月中旬才能下拨,导致我单位前5个月的工作难以开展。受疫情原因2022年和2023年的部分账务至今未完成后期报账,对拖欠民工工资造成一定影响。3.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足,导致一些建设方和企业对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工程项目的文物保护工作难以落实,对地上和地下的文物安全构成威胁。四、整改措施1.本年度引进具有领队资质的考古专业人才四名,构建学术团队,争取团体发掘资质,打造榆林考古未来。2.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申请资金落实情况。3.今后将继续按照法律法规开展相关业务活动,不断提升办事效率,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五、2024年工作计划1.继续做好基本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和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前的考古勘探工作。2.继续推进做好史前石城调查的后期扫尾工作、深入研究与出版工作。3.在市局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克服各种困难,持续改进不足之处,一如既往地承担起建设工程前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为榆林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