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6 15:07
单位名称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动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参与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相关的信息与数据;引导和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市场推广以及对外合作交流活动。
住所 榆林市榆阳区刘官寨南
法定代表人 杜清荣
开办资金 90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预算
举办单位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9.98万元 75.25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2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3年2月27日变更了开办资金,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一)抓关键、布新局、注活力,推进马铃薯全产业链建设1、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今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211.67万亩,鲜薯总产268.75万吨(统计数据),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3.27万亩,较年初下达的30万亩任务,完成率达110.9%,主要集中在榆阳、靖边、定边、神木和横山。2、省市项目高质量完成。一是省级马铃薯绿色高效种植技术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本着“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广绿色高效技术”的原则,开展喷灌改滴灌、单质肥代替复合(混)肥、增施液体腐殖酸钾生物有机肥、晚疫病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试验研究,总计1600亩。平均亩产4.5吨,增产28.6%,节本增效15%,水分利用率提高18%,示范带动1万亩;二是市级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项目。在榆阳、靖边建设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基地2000亩,通过增施有机肥、生物农药部分替代化学农药、太阳能灭虫灯物理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平均亩产4.6吨,增产20.5%,亩节肥450元、节药50元,节本增效12%,辐射带动周边马铃薯绿色生产5万亩。3、技术服务显著提升。一是开展马铃薯产业体系建设。作为依托单位,牵头建设市级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截止目前,已建设各类试验示范基地5500亩,并与榆林郝哥薯业有限公司组建马铃薯品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通过专家集中授课和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先后在靖边、榆阳召开3次培训班,累计培训134人次。三是开展全市农业生产“大包抓、大培训”行动。从春耕到秋收,先后4次到佳县、吴堡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包抓工作,现场查看农业生产资料储备情况,实地了解马铃薯、玉米、红薯等作物生产情况,向农民送技术、讲知识,现场把脉支招。(二)强基础、建机制、转作风,打造高素质马铃薯产业服务队伍1、基础建设。一是提升园区设施。积极申请市级专项经费100万,进行园区设施维修改造,对温室大棚的钢架、棚膜、棉被全部进行了更换。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整治单位环境卫生,彻底清理单位死角,实施综合整治,控制了鼠、虫、蚊、蝇等“四害”滋生。三是建成职工书屋。涵盖政治理论、专业技术、文学常识等类别书籍,构筑职工“精神家园”。四是创建健康机关。打造“健康小屋”,配备体脂秤、血压仪、血糖仪和急救箱等设施,定期开展职工健康监测。2、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党务制度》、《考勤及请销假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专业技术岗位晋级管理办法》、《单位车辆管理制度》等5项制度,全年没有发生违规违纪行为。3、党风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制定了《2023年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分工及责任清单》,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专题会议4次。二是层层压实责任。切实履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要求,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化、岗位责任具体化、责任链接无缝化,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同时,认真落实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了“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三是规范支部管理。召开党员大会6次、支委会15次、主题党日活动14次,足额收缴党费9482元,按程序转正预备党员1名。四是推进志愿服务。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2次,服务群众约600人次。五是搞好支部共建。分别与市果业中心、蔬菜中心党支部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次。取得的主要效益社会效益。一是成果奖项。主导编制《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技术规范》、《半地下式-储藏库马铃薯贮藏技术规范》2项地方标准,在省部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同时,获批4项榆林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二是技术培训。深入榆阳、靖边、定边、神木等马铃薯主产区开展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指导,累计培训27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2000余份。三是创文工作。在全面抓好单位自身创建工作的同时,扎实有效完成上级创建任务清单并对包抓路段每季度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宣传、卫生环境治理等工作。四是专项整治。成立平安建设工作小组,出台了工作方案,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反诈骗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二)经济效益。一是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按照南部山旱地耐旱型品种、北部风沙草滩区鲜食型品种、西部白于山区节水型品种的试验布局,建设了9个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共计400亩,累计引进新品种19个。二是南部山地小型机械试验示范。在榆阳鱼河、子洲淮宁湾建立了2个小型机械试验基地,共计104亩,小型机械种植较传统方式亩产高230公斤,收获破损率降低5.4%。三是微型薯繁育试验。在佳县金明寺建立了以陇薯7号为主的微型薯繁育试验基地80亩,平均亩产达2.3吨,试验证明南部山地种薯繁育是可行的。四是早春设施栽培试验。在榆阳区小纪汗建立了以夏波蒂、费乌瑞它为主的马铃薯早春温室栽培试验基地32亩,平均亩产3.5吨,六月中旬上市,每斤价格达2.5元,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种植面积缩减。南部劳动力弱、缺,北部限水、退耕还林以及土地连作障碍。2、种薯监管力度不够。种薯监管体系不完善,外调种薯质量监管不到位,导致种传、土传病害逐年加重。3、专项资金短缺。马铃薯产业链缺乏资金支持,链主企业积极性不高,导致“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推进缓慢。4、党建与业务融合不够。党建与业务工作互促互进的方法举措、具体抓手还不够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经验需要进一步探索提炼。5、队伍建设存在差距。对党员干部面上部署多、责任分解多,但是教育引导、监督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存在着以信任代替监督的情况。四、整改措施1、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马铃薯品种多样化发展,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夯实马铃薯产业链前端基础,积极引育推广适合榆林立地条件的优质、高产、多抗品种,适当缩减冀张薯系列、青薯系列、陇薯系列、晋薯系列等中晚熟鲜食品种的种植面积。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推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2、加快处理好党建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使二者在融合发展中相互促进。3、多元展示榆林马铃薯品牌独特魅力,提升榆林马铃薯文化及餐饮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增强品牌效益。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提升种薯繁育能力。一是核查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区,建设新品种繁育基地,提高我市优质新品种选育和种薯自繁能力。二是引进以希森6号等品种的原原种和原种,在全市旱作区推广。三是推进良种繁供工程,保障良种供应,北部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南部达到80%以上。2、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在2023年新品种引进试验的基础上,选取适应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进行示范,同时,做好2024年新品种引进试验工作,南部重点引进陇薯系列、晋薯系列、希森系列等中晚熟品种。3、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一是开展化肥减量行动。改进施肥方式,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二是推进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用生物农药部分替代化学农药,太阳能杀虫灯等物理手段防治病虫害。三是开展地力提升行动。建立马铃薯轮作倒茬制度,坚持“轮、养、用”相结合,恢复、培养、提高土壤肥力。四是推广薯麦轮作技术。重点在北部风沙草滩区,马铃薯收获后通过种植草、燕麦、小麦等植物,实施防风固沙,解决沙尘污染问题。4、做好旱地试验示范。一是引进定西马铃薯覆膜抗旱节水种植技术。在南部建设马铃薯覆膜抗旱节水种植基地4个,共计200亩,试验马铃薯“秋覆膜”、“春覆膜”栽培技术。二是引进推广旱地马铃薯小型机械。在2023年南部小型机械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持续做好山东“洪珠”、“鸿友”等小型机械的示范推广,扩大定西“三牛”小型机械引进试验工作,重点扶持南部马铃薯经营主体开展机械化作业,解决机械化普及率低的问题,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5、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全面推广“榆林马铃薯”品牌包装,扩大榆林马铃薯知名度,利用好榆林马铃薯展览馆对外宣传窗口,提高榆林马铃薯影响力。同时,积极开展“马铃薯美食文化节”、“赏花节”、“薯王大赛”等活动,参展马铃薯大会、农高会等农产品展销会,多元展示榆林马铃薯品牌独特魅力,提升榆林马铃薯产品竞争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